2006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深化改革,狠抓落實,財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全省財政總收入繼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突破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後,2006年達到696.8億元,接近700億元,是2002年的2.5倍,增速居全國前列,收入總量、增加額、完成預算比例、增長比例均創近幾年最高水平。11個市區中,財政總收入增幅在30%以上的有榆林、商洛、延安、渭南和銅川5個市,其餘6個市區增幅也都在15%以上。2006年,全省財政支出突破800億元,達到821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農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各項重點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結合2006年的工作實踐,就如何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認為應重點把握好五點:
一是緊扣中心,服務大局。作為政府重要的綜合管理部門,財政部門隻有堅持公共財政的方向,緊扣中心,服務大局,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上來,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動,有所作為。特別是要緊扣實際,把落腳點放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上,使所提的建議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可能,切實可行。2006年,我們在支持產業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發展,推動國企改革,謀劃2007年工作等方麵,不等不靠,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今後,我們要更加積極主動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圍繞中心,抓大事,抓落實,特別是要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多做調查研究,為領導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前瞻性服務,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財政工作者必須懷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積極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2006年,無論是解決農村“難點問題”,還是為群眾辦“九件實事”,我們心中始終裝著群眾,使財政工作呈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今後,我們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貫穿於財政工作的方方麵麵,認認真真察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想方設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中,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是深化改革,勇於創新。改革創新是永葆財政工作活力的源泉,是破除舊的體製、機製障礙,全麵建立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途徑和手段,是改變理財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創新出思路,改革出效益,改革越是貼近實際,深入及時,效果越是明顯,成本也會降低。2006年,我們在深化“八項支出改革”的同時,製定了完善激勵約束機製的三個辦法,財政改革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新的進展,為今後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體製和機製保障。今後,我們要繼續把改革創新作為加強財政管理,推動財政工作的重要舉措,不斷開創財政工作新局麵。
四是協調各方,主動服務。財政工作關係方方麵麵,有些工作往往涉及不同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的利益格局調整,在政策製定、資金落實、改革推進等方麵,必須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做到大局為重,密切合作,相互聯動。2006年,各級財政部門不斷轉變工作作風,圍繞14項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事項,深入調研,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變“事後出手”為“提前介入”,變“被動付錢”為“主動買單”,得到了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今後,我們要繼續轉變工作作風,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前瞻性,加強與各部門的聯係與合作,合力攻堅,為全省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服好務。
五是苦練內功,人才興財。財政工作的政策性、業務性都很強,作為財政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中省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係列指導方針和戰略部署,掌握財經政策,熟悉財政業務,成為懂政策、會管理的“行家裏手”。一年來,我們堅持把提高幹部素質和技能作為機關建設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通過舉辦“人才興財”大講座、處級幹部培訓班、財政業務培訓班等各種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幹部的素質。今後,我們要繼續加大對幹部的培訓培養力度,實現知識結構由“窄淺型”向“廣深型”轉變;業務能力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不斷提高幹部的理財水平和管理才能,建設新時期合格的財政幹部隊伍。
財政工作要實現“五個新”
(2007年1月16日)
2007年孕育著新的希望,承載著新的使命。我們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必勝的信心,以奮發有為、隻爭朝夕的精神狀態,加倍努力,勤奮工作,使財政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切實實現“五個新”。
一、在支持新農村建設方麵要有新起色
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今年,省財政新增財力初步安排用於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將達12億多元,占新增財力安排用於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的50%以上,分別比2005年和2006年增加10億和6億多元。市縣也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確保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總規模比2006年有所增加,資金比重比2006年有所提高。二是整合資金,集中財力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六個難點”問題。全省共籌集資金69.85億元,其中省財政安排14.58億元,用於解決“六難”。在解決上學難問題方麵,健全和完善覆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及義務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係,進一步提高貧困縣中小學雜費標準,提高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完善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全麵完成農村中小學現存D級危房改造任務,使農民子弟真正“上得起學,讀得起書”。在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方麵,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麵,新增試點縣43個,總數達到86個縣,覆蓋農村2380萬人;提高農村醫療救助標準,繼續增加救助資金,使農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在解決農民飲水難問題方麵,繼續統籌安排財政扶貧資金、國債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水利建設基金,實施好農村飲水工程建設,重點解決全省134.7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使農民“能喝上水,喝幹淨的水,喝安全的水”。在解決農村行路難問題方麵,按照“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麵子”的原則,加大對農村公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從養路費、車輛購置附加費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條件,使農村的道路“平坦起來、暢通起來”。在解決農民“聽廣播難、看電視難”問題方麵,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對20戶以上已通電的自然村實施廣播電視無線覆蓋,使農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活躍起來”。在解決農村廢棄物利用難問題方麵,突出抓好“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廚、改畜圈),引導和幫助農民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汙水、垃圾治理,做好區域發展規劃,逐步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家園;支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機具的推廣應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讓農村真正“淨起來、美起來”。三是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長遠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支持“一村一品”工程,通過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推進”工程,打造特色知名品牌,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建設;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以果業、畜牧業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做好以“一體兩翼”(以重點村扶貧為主體,產業扶貧和勞動技能培訓為兩翼)為主要內容的扶貧開發工作,推動扶貧到戶小額信貸貼息改革試點。四是全麵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積極貫徹落實好糧食直補、小麥良種補貼、地膜玉米補貼、大中型農機具補貼、柴油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奶牛良種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製定出台測土配方施肥、蘋果套袋補貼政策,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五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製改革和縣鄉財政體製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抓好全省“鄉財鄉用縣監管”改革工作。抓好安康全市和岐山、洛川2個縣的綜合改革試點,指導每個市選擇1個縣(區)、每個縣選擇1個鄉鎮進行試點,積極化解鄉村債務,保障鄉村組織運轉,實施國有農場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製保障和財力支持。
二、在促進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中要有新作為
今年,全省共籌集資金36.57億元,其中省財政安排10.41億元,用於辦好“十件實事”。一是繼續做好支持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增加困難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補貼,為其接續社會保險關係,解除職工轉崗和創業的後顧之憂;實行公益性崗位財政補貼,支持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標準,適當延長還款期限;支持“零就業家庭”就業再就業援助行動;積極爭取我省納入國家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省份,逐步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二是逐步解決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問題。按照整體規劃、因地製宜、分步實施的原則,支持關中和陝北以鄉鎮區域性為主的敬老院建設,支持陝南重點發展村級五保戶集中供養點,到2010年,使全省的集中供養率提高到40%以上,力爭達到50%。三是解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擴麵問題。在按標施保的原則下,將保障人群從現有的37.5萬人擴大到80萬人,嚴格執行每人每月25元的補助標準,到2010年基本覆蓋全省205.4萬農村貧困人口。四是積極支持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絡建設。按照標準化要求,繼續支持縣醫院、縣中醫院建設,完成455所鄉鎮衛生院、5700個村衛生室基本醫療設備配備,加大對鄉村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提高農村公共醫療衛生三級網絡整體服務水平。五是落實計劃生育獎勵補助政策。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醫療補助製度,將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父母和18歲以下的子女免費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係,對自願放棄二胎生育的家庭給予一次性獎勵。六是完善城鄉醫療救助製度。提高農村醫療救助標準,擴大城市醫療救助試點範圍,使參與試點縣達到50個,救助人口增加到52.2萬人,占到城市低保對象的64%以上。七是支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各級財政按轄區內服務人口年人均不低於10元的標準,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給予補助,為社區群眾免費提供健康查體、醫療谘詢、健康檔案等服務。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修、購、培訓經費,省財政適當分類補助。八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和養老保險問題。加大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積極落實失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九是資助高校貧困生,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階段國家助學貸款辦法,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建立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基金、特困生補助以及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形式的資助體係,確保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同時,投入資金8000萬元,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重點資助家庭貧困的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使人人擁有一門技能。十是逐步解決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建設問題。在去年全麵建立廉租住房製度的基礎上,認真調查研究,多渠道籌措資金,以發放住房補貼為主,使我省廉租住房保障達到適度水平,覆蓋麵有效擴大。
需要強調的是,除了以上工作,還有許多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各地要結合各自實際,認真進行梳理,提出本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采取切實措施,多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三、在促進發展上要有新思路
今年,省財政新增財力安排用於經濟發展的資金將達到7億多元,占新增財力安排用於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的30%以上,分別比2005年和2006年增加6億多和4億多。一是支持區域經濟和優勢產業發展。支持實施“關中率先發展、陝北跨越發展、陝南突破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加大對裝備製造、高新技術、能源化工、果業、畜牧業、旅遊業、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勢產業發展。二是支持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市場機製,支持以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建設,促進企業規模擴張、結構優化和產品升級,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支持企業改革和發展。繼續做好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省屬企業屬地化管理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製定支持促進國有重點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加強信用擔保體係建設,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在支持方式上,變直接投入為運用財政稅收政策、補助、貼息等杠杆引導式投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努力放大財政資金的調控效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特別是要支持地方金融體製改革與發展,建立金融企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激勵約束機製,促進金融企業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運用財政投資、開發銀行貸款等政策性資金,采取市場手段,對省上確定的重點項目給予資本金投入,並建立有進有退的新機製,在滾動使用中實現資本增值和結構優化。去年,省財政廳就促進財政金融良性互動、建立政府創業風險投資等問題,搞了5個課題調研,僅僅是點了題。今年,要在破題上下大功夫,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和引導效應,促進企業改革與發展。
四、在財政改革中要有新突破
重點抓好“十項財政改革”。一是完善省對市縣財政激勵約束機製。抓好《省對市縣“三獎三管六保障”激勵約束考核辦法》的組織實施工作,對縣區稅收收入增長給予獎勵,對地方財政收入上台階給予獎勵,對產糧大縣給予獎勵;對控製財政供養人員增長給予考核獎罰,對控製和化解政府債務給予獎罰,對消化以前年度累計赤字給予獎勵;對農業、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農村公共衛生、鄉村組織運轉、政法機構等經費保障情況,進行考核獎勵,進一步調動縣區政府發展縣域經濟、做大財政“蛋糕”的積極性,增強公共財政保障能力,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同時,繼續完善最低財力保障製度,改進轉移支付辦法,加大省對財政困難市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困難市縣的可用財力,使困難市縣的財力規模和人均財力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縣鄉人均財力達到2.5萬元以上。二是積極穩妥推進省管縣財政體製改革試點。為促進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理順財政分配關係,減少管理層級,提高運行效率,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今年,經省政府同意,全省選擇了15個縣,進行省管縣財政體製改革試點。具體內容是“六到縣”、“五不變”,即體製確定到縣、各項轉移支付補助到縣、專項補助資金分配下達到縣、財政結算到縣、資金調度到縣、工作安排到縣;行政管理體製不變、縣級自我發展與加強管理的責任不變、市級既得利益不變、市對縣補助不變、債權債務不變。這是今年財政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級各部門要提高認識,密切配合,省廳要切實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精心組織實施,確保試點工作順利實施;各市要認真配合做好各項工作的銜接和政策的落實;試點縣要切實加強領導,牢固樹立自我發展、自求平衡的觀念,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壯大經濟和財政實力,深化各項改革,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建立化解政府債務激勵機製。這兩年,省財政拿出30億資金,建立了省級還債準備金。為切實調動縣鄉政府化解債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擬從中劃出10億元,專項用於化解“兩政一教”(鄉鎮政權、基層政法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債務獎勵補助,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消除全省46億元的“兩政一教”債務。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樹立“還債也是政績”的觀念,嚴禁舉新債還舊債,有條件的市、縣,要從新增財力中劃出一定比例,建立政府償債準備金,積極防範和化解債務風險,確保基層政治、社會穩定。同時,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消化全省16.3億元的累計赤字,使縣鄉財政困難狀況得到明顯緩解。四是全麵推進部門預算改革。按照“三個全麵”(即對省級行政機關及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全麵實行部門預算包幹管理辦法、對執收執罰單位的行政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全麵實行“收支脫鉤”管理、對部門單位各類收支全麵實行綜合財政預算)、“三個細化”(即預算內和預算外同步細化、專項資金和政府基金同步細化、項目預算和采購預算同步細化)的要求,和“完善體係、提高標準、核定項目、留有機動、包幹管理、強化約束”的基本思路,對省級所有行政及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全麵實行部門預算加包幹管理的辦法。
市縣的部門預算管理工作也要加快推進。五是積極推進國庫集中支付製度改革。今年,國庫集中支付製度改革要繼續在擴麵上做文章,省級部門要全麵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各市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要全麵鋪開,縣級也要積極開展國庫改革試點。同時,啟動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的轉軌工作。六是繼續推進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改革。按照《陝西省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全麵推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政府統籌”的新型管理模式,堅決實行政府非稅收入收支脫鉤。省本級從今年上半年起,先在省財政廳、公安廳、教育廳、衛生廳、建設廳、農業廳、工商局、環保局、質檢局、藥監局10家單位試行,其他部門和單位從下半年起全麵實施。各市縣也要結合當地實際,積極推行非稅收入管理製度改革。七是深入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今年是全麵實行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第一年,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提前向人大等有關方麵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加強對預算單位的業務指導和培訓,按照新的政府收支科目編製好2007年預算,做好新舊科目銜接和有關分析工作,確保改革的順利實施。八是深化政府采購製度改革。加強政府采購製度建設,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範圍和規模,凡屬於政府采購目錄的采購項目,資金不再撥付單位,一律下達政府采購預算,嚴格實行政府采購。切實提高采購效率,繼續抓好財政係統治理商業賄賂工作。九是切實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認真貫徹財政部《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理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明確管理職責,健全管理機構,積極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認真做好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摸清“家底”,為編製2008年及以後年度部門預算、加強資產收益管理、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創造條件。逐步建立資產管理信息係統,實現資產動態管理,不斷完善各項管理製度,促進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工作走向規範化、科學化、法製化、信息化。十是加快“金財工程”建設步伐。加強市、縣局域網和業務應用服務器係統建設,加快建設預算編製、預算執行、決策支持和行政管理係統,促使信息技術與財政業務緊密融合,推動財政改革與管理創新。此外,財政部今年將實施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並改革,新的耕地占用稅條例、車船稅條例也可能出台,我們要積極參與這些改革,測算我省改革成本,為政策的實施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