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采訪期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西部財政人濃濃的驕傲與自豪:“我們的財政收入總量雖然不如東部省份,但是我們的財政增長幅度在全國是最快之一,我們這幾年財政改革創新的力度一點兒不比東部落後。”多少年來,西部人這種溢於言表的驕傲與自豪並不多見。隨著采訪的深入,隨著和陝西財政係統上上下下的幾天接觸,我們真正感受到這種驕傲與自豪決不是幾個抽象的數字所能表述的。那是財政幹部付出了巨大心血並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的榮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在這一切的背後,不能不提到一個領頭人,他就是陝西省財政廳廳長劉維隆。
記者在陝西財政係統采訪,大家無不稱讚財政廳長劉維隆。說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注重調查研究的人,勇於承擔責任的人,做事追求高標準的人,心裏裝著普通百姓的人,等等。大家的讚譽中,沒有恭維,而是打心眼兒裏透著敬佩和尊重。
劉維隆從20歲就下鄉到艱苦農村插隊,長達30年在陝西基層貧困地區工作,2003年擔任財政廳長。長期基層工作的摔打,使劉維隆練出了一副強壯身板,也練就了做事不怕吃苦的品格。他憑著心裝百姓的熱情和做事不畏困難的精神,以大刀闊斧的創新,穩紮穩打的實幹,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陝西財政工作推上了一個新台階。
瞄準體製找“錢”
都說財政廳長不好當,窮財政的廳長就更不好當。劉維隆剛任財政廳長時壓力很大,擺在麵前的主要困難是,上年財政收入僅有250多億元,要辦的事情太多,資金缺口又太大,連保吃飯都困難,僅省本級在社會保障等方麵的資金缺口就達30多億元。
一切困難都需要在發展中去解決,對於財政廳長來說,毫無疑問,化解一切困難的背後是一個“錢”字。可是,錢從哪裏來呢?劉維隆瞄準了財政體製。長期以來沿襲的省以下財政體製,嚴重捆綁了地方經濟發展和做大財政蛋糕的手腳,已到了非調不可的程度了。但是,調體製,誰都明白,就是調利益。抽象地說,誰都支持改革,但是真動到誰的“奶酪”,誰都不情願。
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帶領財政廳的同誌用3個多月時間跑東奔西調查研究,與各地市領導交換意見。在與地方政府反複醞釀測算後,形成了一個省以下財政體製調整方案。根據陝北、關中、陝南不同的地域特點和實際經濟發展水平,方案從市縣增值稅等5稅共享比例省級調低、基層調高5個百分點;取消西安等三市遞增上解規定,改按定額上解;對安康等6市區實行當年收入增量全額返還政策;對西安等5市區實行有區別的超目標增長分配激勵政策等。其基本出發點是,既要調動各級政府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又要兼顧公平的發展理念。
由於方案科學合理,調整中的焦點和矛盾大體做到了提前溝通消融,方案設計又周密,很快被省委、省政府批準實施。2004年陝西省以下財政體製調整全麵推開,一個收入和財力分配合理、上下互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充分調動各級政府理財積極性的收入增長機製構建了起來。
在理順財政體製的基礎上,劉維隆又適時推開了“兩保兩掛”和收入上台階的激勵辦法。對各市縣2003年保工資和收入增長、收支平衡情況進行考核,拿出2億多元作獎勵,一下子激發了市、縣做大“蛋糕”的積極性,市縣當年財政赤字比上年減少了5億多元,當年收支平衡縣由2002年的40個增加到60個,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長了22.02%,創造了1998年以來收入增長的最高增幅,實現了陝西有史以來財政收入以每年100多億元的幅度增長。
經過幾年的運行,現在體製調整後的效果開始顯現出來,全省財政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財政總收入也從2002年的252億元達到了2005年的529億元,翻了一番還多。無論是落後地區還是發達地區的基層幹部這樣評價說,這是一次鼓勵多勞多得的體製調整,是一次財力總體下沉、又上下共贏的體製調整,更是一次特別講道理的體製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