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教 文化 環保財政如何支持實現“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戰略(1 / 3)

(2007年11月30日)

2007年,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在支持經濟發展方麵取得了新的成績。

第一,加大了經濟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是支持科技進步。省財政安排資金1.5億元,用於支持“13115”科技創新工程及科技成果轉化;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績效考評製度,對2003―2005年財政投入30萬元以上的科技項目進行了績效考評;認真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工程,支持農業科技應用研究,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二是支持優勢產業發展。籌集資金7.55億元,通過資本金注入、貼息、擔保、投資補助等方式,重點支持裝備製造企業技術改造、“168”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可再生能源開發和高新技術、煤化工、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等產業發展。三是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安排資金40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關閉渭河流域造紙企業17戶、轉產21戶,減少COD排放3.1萬噸。按照“社會建廠、政府建網、企業運營、市民付費、政府監管”的模式,投資1.94億元,開工建設寶雞二期、長安、戶縣等16個汙水處理廠,基本建成西安臨潼、寶雞陳倉等5個汙水處理廠項目,新增處理能力16.5萬噸/日,渭河流域10條支流的水質自動監測網絡已建成投入使用。安排1.62億元資金,支持我省節能減排工作。建立了5億元地質勘探基金,加大探礦投入力度,為我省經濟發展提供後備資源。四是支持提高農田生產能力。與有關部門一起,從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中安排資金1億元,用於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爭取中央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3.46億元,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五是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製定和完善了支持文化事業發展的若幹財政政策,對文化企業給予減免稅等優惠政策,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寬鬆的財稅環境;積極探索和籌備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支持西北大學成立文化產業研究院,促進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理論研究;投入資金1450萬元,支持打造大型劇目、電視紀錄片、圖書等8部(台)重大文化精品項目,有力地提升了陝西的文化形象。

第二,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省財政撥付資金2.76億元,落實了184所省屬企業辦中小學公用經費和12349名在職教師的移交經費,確保了分離企業辦社會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省屬企業管理體製調整,對省屬企業下劃到西安等10個市128戶企業情況進行了調研,對存在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撥付了陝西天王集團、陝西二印、略陽鋼鐵廠等企業改製補助資金;認真做好企業關閉破產工作,及時撥付了中央下劃我省陝西蒼村雙龍煤礦等破產企業的清算費用及職工安置費;製定了《陝西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投入資金2000萬元,用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建設。

2008年是我省全麵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陝西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第一年。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我們將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經濟強、科教強、文化強”的目標。

第一,貫徹落實中央穩健的財政政策。密切關注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發揮財政職能作用,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爭取更多的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規範財政投資行為,努力提高財政投資的效益。

第二,大力支持區域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緩解瓶頸製約。加大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城市基礎設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盡快擴充關中東西大通道的運輸能力,建成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加快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對外輻射通道,盡快建成“米”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強化西安鹹陽國際機場的樞紐地位。加快南水北調、重點水庫等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關中、陝北資源性缺水問題。二是支持優勢產業發展,增強發展後勁。不斷做大做強高新技術、裝備製造、能源化工等優勢產業。支持西安、寶雞、楊淩國家級開發區加快“二次創業”。大力支持裝備製造業走集團化、集群化道路,努力形成航空航天、輸變電設備、數控機床、汽車等產業的新優勢;對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能源化工等優勢領域的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優先予以扶持;加大資源勘探力度,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全麵加快“三個轉化”步伐,形成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三是突出支持重點,推動三大區域協調發展。按照“抓緊陝北,力扶陝南,再啟關中”的思路,支持西安做大做強,深化西鹹經濟一體化,促進關中城鎮群加快發展,推進關中高新技術、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陝北發展現代能源產業,重點實施煤化工、石油化工和電力重大項目;推動陝南現代中藥、綠色食品、生態旅遊、桑蠶絲綢、有色冶金等產業發展,使三大區域各展所長,加強協同,形成全省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四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支持縣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縣域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進一步加強財源建設,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獎勵製度,支持“擴權強縣”和“省管縣”改革,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第三,積極支持企業改革與發展。一是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國有企業股份製改革。按照大區域謀劃、大產業構建、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推進的思路,支持促進優勢企業發展;鼓勵支持非公有製企業通過並購和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製改造;積極支持資產或主營業務資產優良的企業實現整體上市;充分利用現有上市資源,創造條件,支持已經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通過增資擴股、收購資產等方式,實現整體上市。二是拓寬企業改革發展資金籌集渠道。加大國有資本收益收繳力度,著力解決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體製性、機製性問題,解決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社會保障等問題;積極爭取國家財政各項補助,妥善解決國有企業社會保險接續,特別是醫療保險接續,養老、醫療保險費用拖欠等問題;加大國有企業改製過程中資產變現的能力,特別是土地變現能力,降低改革成本,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三是繼續做好關閉破產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08年末,要全麵完成全省100戶國有企業的政策性破產任務。重點做好唐華集團移交及破產方案的上報、審核及實施工作,做好西安鋼鐵廠、陝西精密等省屬企業破產清算工作。四是繼續推進省屬企業屬地化管理。指導和支持已經實行屬地化管理企業的改製重組工作,全麵促進企業改革和發展;積極支持保留企業做大做強,進行股份製改造。五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建立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扶持和風險補償機製,從陝西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設立陝西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貸款擔保風險補償資金,主要對全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擔保費用進行補貼,對其實際發生的代償損失實行限率補償;完成組建省級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工作,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形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合力。

第四,加大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一是采用補助、獎勵等方式和強製政府采購政策,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研發、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支持200戶重點用能企業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淘汰關閉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加大環保執法監測能力建設投入,盡快建成環境質量和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網絡,提高環境執法監測的標準化能力。二是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主要是抓好太陽能、熱能在建築領域的使用,利用現有資源,加快發展我省非糧生物能源。三是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製度,完善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製。在全麵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的同時,相應地調整現行的礦業稅費政策,逐步讓礦業企業合理負擔其外部成本,促進建立資源合理開采、有效利用的長效機製,推進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四是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繼續對退耕農戶直接補助。五是繼續支持渭河綜合治理工程。按照“關、建、改、監”和流域生態治理相結合的思路,加快渭河流域汙染治理進程,注重從源頭上控製汙染。

第五,大力支持“13115”科技創新工程。繼續安排專項資金1.5億元,支持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優先支持對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重大科技攻關、產業化及科技園區等項目,支持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整合優化科技資源,支持陝西工業技術研究院和西北工業技術研究院與市縣合作,繼續實施市縣科技能力建設、富民強縣、科技特派員、科普惠農興村等科技計劃,不斷增強市縣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第六,支持金融企業發展。積極配合省金融辦研究促進我省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體係、優化金融結構、維護金融安全的財政政策,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設立“陝西省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充分運用貸款貼息、投資入股、委托貸款、獎勵補助、稅費減免等財政手段,推進銀企合作,爭取國際金融組織、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各類商業銀行增加對我省的貸款額度,引導銀行和其他資金向需要扶持的行業和企業流動,對在支持我省金融業發展以及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有突出貢獻的金融機構給予獎勵。試行創業風險投資,擴大財政投資引導作用。

第七,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支持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保護國家重點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八,支持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籌措資金,加大對我省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保障“農村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的實施。創新吸引人才激勵機製,重點支持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形成各門類、各行業領軍人才和中堅力量,為建設西部強省提供人才支持。

大力支持陝西科技創新

(2006年10月9日)

一、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增強財政支持科技進步與創新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以自主創新為主導的科技進步日益成為增強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支持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是公共財政促進社會進步的主要著力點,也是財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十五”期間,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一係列重大方針政策,有力地支持了科技事業發展。

第一,財政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多年來,財政部門按照《科學技術進步法》和省級新增財力10%用於科學事業發展的規定,積極籌措資金,保證了財政科技經費的快速增長。“十五”期間,全省財政科技投入47.17億元,年均增長16.97%,其中科學支出和科技三項費合計25.06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7倍。尤其是近兩年,省財政科技投入進一步加大,2005年較2003年增加1.2億元,年均增長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