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養生有“三支點”
物理學上有三支點的穩固性,古人在養生保健方麵也有穩固性的三支點。
“三戒”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鬥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導致病患滋生,甚至威脅生命。
“三去”與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必須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欲望。這既是講的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準則。
“三有”祖國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一個人若想少生或不生病,健康長壽,必須在生活上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反之,則易生病。因為,暴飲暴食,姿食肥膩,睡眠不足,不注意勞逸結合,生活無規律等,是釀成多種疾病的誘因。
“三寡”祖國醫學總結古代養生經驗,概括為“寡欲以養精,寡言以養氣,寡思以養神。”中醫曆來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之‘三寶’,不可損也,損之則傷生。”精充、氣足、神旺是人體健康的標誌;而精虧、氣虛、神弱,則是產生疾病與人體早衰的根源,所以,注意重視保養精、氣、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長壽的要訣。
“三慎”古代的養生之道,還提出貴在慎食、慎藥、慎激動。尤其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這“三慎”。臨床上發現,在飽餐一頓美味佳肴之後誘發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而死亡的病列並非罕見,因情緒激動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急發者也時有發生。此外,目前市場上保健藥品多如繁星,如不根據自己體質的具體情況選用,或濫服人參、鹿茸等補藥,常常事與願違,產生毒、副作用,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影響健康。
2.古人飲食養生經
古人有他們的養生方法,下麵談下他們的飲食養生經。
飲食勿偏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身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髒氣不均。”
食宜清淡
“味薄神魂自安”;飲食要“去肥濃,節酸鹹”;“薄滋味養血氣”。
飲食有時
“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食味調和,百病不生。”
適溫而食
“食宜溫暖,不可寒冷”;“食飲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
食要限量
“飲食有節,則身利而壽登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大渴不大飲,大饑不大食。”
食宜緩細
“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三:滋養肝髒;脾胃易於消化,不致吞食噎咳。”
進食專心
“食不語,寢不言”。有利於胃納消化。
怒後勿食
“人之當食,須去煩惱”;“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良好的精神狀態於保健有大益。
選食宜慎
“諸肉臭敗者勿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幹者不可食,煮肉不變色者不可食。”
餐後保健
“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令津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而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3.中醫保健
中醫認為“惱為元神之府”,腦是精髓和神明高度彙聚之處,人之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是由於腦的作用,這說明腦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
健腦是健身的關鍵,健腦方法,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識精健腦。惱為髓海,腎主精生髓。若腎精滿盈則髓海充實,故積精可以健腦。積精之法,在於節欲。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精也。”
二、氣功強腦。練氣功得法,可充分發揮意念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大激發健腦強腦身的自調功能。氣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補腦強腦為目的的功法,具體練習以有氣功師指點為好。
三、頤神養腦。腦藏神,精神愉快則腦不傷;如精神緊張,心境不寧,神亂神散,則腦受損。頤神養腦,須重道德修養;如豁達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為樂,就利於養腦;如胸襟狹隘,凡事斤斤計較,七情易動,引起髒腑氣血功能失調而致病。故健腦養生,尤當注意及此。
四、服食補腦。分析古今健腦方藥,一般是以補肝腎、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黃、首烏、構杞子、菟絲子、五昧子、川杜仲、牛膝、當歸等),益元氣、活血脈(如黃芪、人參、丹參等)為主,化濁痰、開清竅(如石菖蒲、遠誌、茯苓、澤瀉等)為輔,臨床應用,當據辨證論冶為原則,有針對性地配製較好。此外,如芝麻、動物腦等食補亦可取。
五、防病護腦。據臨床報告,目前患老年性癡呆症在65歲以上人群中達10%,並有逐年上升趨勢,研究發現,患者腦組織的鋁沉積層明顯增高,且常伴有缺鐵性貧血。預防此病,可適當減少使用鋁製餐具,尤其不要用鋁製品長期存放有酸或堿性或鹹的食品和菜肴。
六、運指益腦。各項體育運動都有益於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書法、繪畫、打太極拳等則具有手腦相連、全神貫注之共同點。手腦關係最為密切,我國的健身球運動(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斷地盤旋互繞)注重手腦協調,具有較好的健腦作用。
中醫養生防病六大觀點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
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采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防治觀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誌變動,達到未病先防。
意誌觀
“意誌者,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發揮人的意誌作用結合季節特點,調養精神意誌。“春三月,此謂發陳,以使誌生”;“夏三月,此謂蕃秀,使誌無怒”;“秋三月,此謂容平,使誌安寧”;“冬三月,此謂閉藏,使誌若伏若匿”。概言之,人的精神意誌,春應舒暢,夏當充實,秋要安定,冬宜伏藏,從而保持“身無奇痛,萬物不失,生氣不竭,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精氣觀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澀已除,故神去之,而疾不愈也。”精氣的盛衰決定人體的生長衰老過程,又是機體抗病的源泉。因此,養生必慎房室,積精全神。
動靜觀
“能動能靜,解以長生。”主張形神兼養。按四時不同,養形調神。春天“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天“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天“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天“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食療觀
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時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切忌偏嗜。“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中醫調教時尚生活
利用中式推拿排毒
特殊的中式推拿手法,能激活經絡,加速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環,促進機體排毒。它不僅是女性的最愛,更是俄羅斯射擊隊在此次雅典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的秘技。俄羅斯射擊協會主席稱其振奮精神的效果比興奮劑還要好,難怪男子50米氣手槍比賽一結束,冠軍得主涅斯特魯耶夫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享受“中式推拿”。
通過中醫按摩美容瘦身
中醫按摩是時尚女性精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按摩不僅能治療頸椎病、改善植物神經失調和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現代病,更能消除魚尾紋、抬頭紋。如果結合針刺穴位,一方麵抑製食欲,另一方麵加速脂肪燃燒,還可發揮瘦身功效。比起節食、手術,這種方法更自然、更健康。中醫瘦身一般以7~10次為1療程,施針1~3個療程後顯效。
趁著午休享受足療
足部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髒,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足療正是根據生命全息理論,通過對足部穴位進行按摩來診斷和治療人體各髒器疾病。同時足療也是很好的緩解疲勞的方法,花費時間不長、費用也不太高,可以利用午休的時間享受足療。
常備龜靈膏、川貝枇杷膏
白領女性工作繁忙,睡眠不足,常常陰虛,不僅全身躁熱難受、還影響膚質、膚色。龜靈膏、川貝枇杷膏等都有滋陰養顏功效,經常食用有益健康。
經常藥膳調理
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經常進行藥膳調理能增強免疫,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更能調節內分泌,平衡身心,並有助於提高性生活質量。
不要長時間使用電腦
長時間使用電腦視力容易下降、容易患幹眼症是我們所共知的。中醫還認為久坐傷肉、久視傷血。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使用電腦,不僅對視力有害,還影響大腦血液循環,引起頭暈、頭疼等症狀、嚴重的甚至誘發血栓。
冬季少泡吧
冬季白晝縮短、黑夜延長,泡吧成了緩解工作壓力、消磨黑夜的首選方式。但中醫認為,人體一如植物,也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藏指的就是人在冬季要養精蓄銳身體才會健康,而酒吧、KTV絕不是養精蓄銳的好去處。
火鍋不是人人都能吃
冬季吃火鍋再合適不過,但卻不一定對每個人都適宜。冬季氣候幹燥,火鍋調料偏於溫熱,陽虛者(舌質淡、四肢怕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可以食用。但燥熱耗損氣血、灼傷津液,因此氣陰兩虛者(舌質紅、口幹舌燥、自汗盜汗、手足心熱、大便幹結)應少食或不食火鍋。
壽司不是人人都能吃
壽司是健康食品的代表,但生冷的壽司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的。和火鍋恰恰相反,氣陰兩虛者適合吃壽司,而陽虛者應該少食或不食。
中醫睡眠養生之道
睡眠是平衡人體陰陽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節能,也是最好的儲備及充電,更是恢複疲勞、走出亞健康的養生第一良方。
中醫睡眠機製是:陰氣盛則寐(入眠),陽氣盛則寤(醒來)。所以夜晚應該在子時(21-23點)以前上床,在子時進入最佳睡眠狀態。因為按照《黃帝內經》睡眠理論,夜半子時為陰陽大
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陰主靜,所以夜半應長眠。
提高睡眠質量有四大法寶。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晚上11點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覺隻需在午時(11點―13點)休息30分鍾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還有,睡前減慢呼吸節奏。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幾分鍾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百合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桂圓肉水……因為人睡覺後,心髒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髒中,心髒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失眠的病人別忘了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相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中醫四法解疲勞
一直以來,祖國傳統醫學針對疲勞都有著非常理想的治療效果,具體治療方法包括推拿、拔罐、藥膳、藥浴四種。希望以下介紹的幾種簡易治法對您解除疲勞有幫助。
推拿方法是:首先調整好身體姿勢,坐站皆可,但要身體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精神集中。坐或站好後將手掌搓熱,貼於太陽穴稍稍用力,順時針轉揉10―20次,逆時針再轉揉10―20次。也可將手掌貼在頭上,以拇指指肚分別按在雙側太陽穴上,力度以稍用力使人微感疼痛為宜,手法及次數同上。每日不拘時治療,自我感覺輕鬆即可。該法可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解除疲勞、振奮陽氣、止痛醒腦,還可以促使注意力的集中。
拔罐方法是:用市售的“真空拔罐器”(該拔罐器為塑料製成,操作十分簡單,且一般都附有常用穴位圖),在肩背部的肩井、大椎、大杼、天宗、風門等穴吸附。每次留罐10―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3―5日為1療程。家中無此器具者,也可以到中醫院針灸科就診治,根據自身情況拔火罐施治。該法可改善肌肉、經脈的氣血運行,對因過分勞累,氣滯血瘀所致的肩部、背部、頸部肌肉酸痛、不堪重負、肢體乏力者。具有活血化瘀,解痙止痛之功效。
藥膳方法是:取活甲魚1隻(大小適中),大紅棗15枚(幹品為佳),料酒、蔥、薑、蒜等調味品適量。先將宰殺並處理幹淨的甲魚肉剁成4大塊,再與已用水泡開的紅棗共入大湯碗中,加水適量,並放入各種調味品少許。上籠後隔水蒸1―2個小時即成,可佐餐常食。該藥膳方可增強體力,消除疲勞,對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或疲勞所致免疫力下降者,具有滋陰養血,益氣健脾之效。
藥浴方法是:陳皮(鮮品)、薄荷(鮮品)各適量(用量可視水量而定)。放進浴缸中,先加入熱水少許浸泡2味藥,幾分鍾後再將水溫調至適宜並浸泡、洗浴,每晚臨睡前1次。該法可驅除疲勞,釋放壓力,對因勞累過度所致的入睡多夢、頭昏腦脹、肢體困倦等不適症狀有幫助。
中式推拿好處多
推拿就是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抵抗力,調整神經係統。也叫按摩……
推拿的來源和基本資料
推拿又有“按蹺”、“蹺引”、“案杌”諸稱號。
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的確由來巳久,有學者讚之為“元老醫術”。推拿作為以人療人的方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推拿一詞是由摩挲、按矯、按摩逐漸演變而來的。它不僅是名詞的變更,而且包含著千百年來,從事推拿醫術的醫師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結果。
推拿醫術是中國古老的醫治傷病的方法,是目前中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推拿是醫生用雙手在病人身體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來達到恢複或改善人體的生機、促使病情康複的一種方法。它是“以人療人”的方法,屬於現在所崇尚的自然療法的一種。由於它的方法簡便無副作用,治療效果良好,所以幾千年來在我國不斷的得到發展,充實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來,由於西醫學習中醫,開辦中醫學院,對中醫事業的發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近年來,一些科研機構又對推拿機理開始進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績,這對推拿又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人重視我國這一傳統療法,據了解有美國、英國、意大利、法國、德國、朝鮮、日本、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國家來我國學習。還有一些聘我國專家出國開辦學習班。這說明中國的推拿行手法治療疾病已受到世界的重視。
推拿發展簡史
1.最早的推拿學專著《黃帝歧伯按摩》
2.推拿手法與藥酒合用最早出現在《素問?血氣形成篇》
3.隋唐時期
a。開展了有組織的教學工作並出現按摩博士、師、工
b。出現膏摩
4.宋,金,元時期
a。重視手法分析與選擇利用。
b。利用器械進行按摩
5.明代
a。手法臨床家出現
b。推拿一詞開始出現在萬全的《幼科發揮》
c。手法應用由成人向小兒發展。
d。小兒推拿形成與發展。
6.清代
《醫宗金鑒》中正骨手法的終結與正骨手法的提出,以及“錯骨縫”理論的提出與脊柱手法
中醫的推拿按摩
推拿的作用及特點
1.推拿保健的作用
(1)疏通經絡。《黃帝內經》裏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裏,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2)調和氣血。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裏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裏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髒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幹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欲等皆高於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