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吃藥食補的另一大忌諱是不辨體質,盲目“追風”。九類體質各有所宜,各有所忌,覺得別人吃什麼效果好,自己也“追風”,這樣往往適得其反,陰虛質者應該補陰津,忌用溫燥之物。陽虛質者要壯其元陽,忌用苦寒之物。比如,如果想通過食療降血壓,陰虛質的人可以吃寒性食物,如芹菜(性涼)、菊花(性涼)、馬蘭頭(性寒),陽虛質的人應吃熱性食物,如大蒜(辛辣、熱)、玉蘭花等。
實證虛證者同飲一杯涼茶不妥!
“不辨體質亂用藥、進補,效果適得其反。”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楊誌敏主任醫師說,實證和虛證、陰虛陽虛者不該同飲一杯涼茶。豈止是治病,平時的養生保健也和體質有莫大的關係。
《內經》是醫學史上最早論述人類體質的重要典籍。“體質意味著人體更容易得某種疾病或者對某種致病因子更‘敏感’。”
楊誌敏說,體質是個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形態結構、生理技能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麵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質。
人的體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她指出,體質的差異是先天因素和多種後天因素共同決定的,也會隨著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精神狀態等因素,在一定時期內緩慢發生改變。
因此,一個人年輕和年老時的體質未必一致。有些人則屬於“兼夾”體質,有時隨著外界因素偏向一種體質,有時又表現為另外一種。
八種體質容易陷入“亞健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王琦教授指出,體質可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九類。除平和質被視為健康表現外,其餘八種體質更容易發展為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比如氣鬱質,這種體質容易導致多種心身疾病。
中醫常說:“肥人多痰濕,瘦人多虛火,性急多火熱(容易發火)。”據楊誌敏介紹,患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有些人是陰虛或氣虛質、瘀血質、痰濕質,高脂血症患者是陰虛質。糖尿病患者則有不少表現為陽虛、痰濕質。
專家指出,亞健康狀態多為心身性疾病,心因起主導作用,即多為情誌所傷,而情誌與肝關係密切,持續的情緒焦慮、壓抑必先影響肝之功能,因此,亞健康多與心肝兩髒相關。因氣為陽,而陽主功能,所以,亞健康狀態以氣虛型最為常見。此外,心主血脈司運輸,心陽虛功能差即氣虛,而氣虛不能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氣虛血澀故致瘀血,而瘀血易致胸痹心痛、中風,因此,早期瘀血質也是亞健康狀態的常見症狀。
自測:看看你是哪種體質
九種體質的常見表現主要從麵色、眼目、口鼻、精神狀態、飲食、大小二便、舌脈等特征進行分辨,心理特征多為輔助。
1.平和質
形體特征: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麵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無口氣。不容易疲勞,精力充沛。寒熱均有較好的耐受力,睡眠良好,胃口好。大小便正常。觀察舌頭顏色,呈淡紅,舌苔薄而白,脈和而有神。
發病傾向:平時患病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
2.氣虛質
形體特征:肌肉不健壯。
常見表現:語音低怯、氣短懶言,肢體容易疲乏,精神不振,容易出汗。舌頭呈淡紅色,舌體顯胖大,舌邊緣有齒印痕,脈象虛緩。容易頭暈、健忘。有的人大便正常,有的人大便稀爛,便後仍感覺“沒拉完”。小便則正常或者量、次數偏多。
心理特征: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
發病傾向:平素體質虛弱,容易感冒。還容易患內髒下垂、虛勞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
3.陽虛質
形體特征:體形白胖,肌肉不結實。
常見表現:平時怕冷,手足“熱力不足”,喜歡熱飲熱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頭顏色偏淡,略顯胖大,邊緣有齒印痕,舌苔濕潤。脈象沉遲微弱。有些人麵色柔白,常帶“熊貓眼”,唇色淡,頭發容易脫落,容易出汗。大便多稀爛,少量多次,尿則清長。由於怕冷,有些人睡覺常縮成蝦狀。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發病多為寒證,或者容易出現痰飲、腫脹、腹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和濕邪,耐夏不耐冬。
4.陰虛質(又稱“燥紅質”)
形體特征:體形瘦長。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平時容易口燥熱,咽喉幹澀,口渴愛喝冷飲。鼻腔偏幹,鼻涕少。大便幹燥、舌頭紅,口水偏少,舌苔偏少。有些人還會麵色潮紅,心有烘熱感,眼睛幹澀、看物發花,皮膚偏幹燥,因而更容易生皺紋。有些人會出現眩暈耳鳴,睡眠質量差,小便短而不暢,脈象“細弦而數”。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活潑好動。
發病傾向:容易出現陰虧燥熱的病變,或者病後表現為陰虧。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熱邪,耐冬不耐夏,恰恰和陽虛者相反,也不耐受燥邪。
5.痰濕質
形體特征:體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鬆軟。
常見表現:麵部皮膚油脂較多,汗水多且粘,容易胸悶,痰多。有些人麵色淡黃發暗,眼圈微浮腫,容易困倦。舌頭胖大,舌苔白膩,嘴裏常有粘、發膩、發甜的感覺。平時比較愛吃甜食和肥膩食物。大便正常或者略稀爛,小便量不多或者顏色稍微有些渾濁。脈象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和其他體質相比,比較容易發展為“消渴”(糖尿病)、中風、胸痹。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最怵梅雨季節以及濕潤環境。
6.濕熱質
形體特征:形體偏胖或者很瘦。
常見表現:平時麵部常有油光,容易生痤瘡粉刺。舌頭顏色偏紅,舌苔黃膩,容易口苦口幹,身體感沉重容易疲倦。有些人還會心煩意亂,做事無精神,眼球血絲多,大便幹燥硬結,或者顯得比較粘,小便短而顏色發深,有些男性的陰囊顯得比較潮濕,女性則白帶增多。脈象多“滑數”,顯得急促。
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發病傾向:易患痤瘡、火癤,常長疙瘩,也比較容易患黃疸、火熱等症。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難適應濕環境或者氣溫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的“濕熱交蒸”氣候。
7.瘀血質
形體特征:瘦人居多。
常見表現:麵色灰暗,皮膚偏暗有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和疼痛。唇色暗淡或者發紫。舌頭暗有點、片狀瘀斑,舌頭下靜脈曲張,脈象則細澀。有些人眼眶暗黑,鼻子暗滯,頭發容易脫落,肌膚發幹。女性常常痛經、閉經,或者經血中有比較多凝結的血塊,經血顏色紫黑有塊狀物,有些人甚至有出血傾向、吐血和崩漏。
心理特征:心情容易煩躁,急躁健忘。
發病傾向:容易患出血、中風、胸痹等疾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怕風邪、寒邪。
8.氣鬱質
形體特征:瘦者居多。
常見表現:最多見的是性格內向不穩定,抑鬱脆弱,敏感多疑,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平時苦著臉。表情煩悶不開心。有些人胸部有脹痛感或者有疼痛遊走感,常歎氣、打嗝,或者咽喉總覺得不舒服,有東西梗著。有些女性乳房脹痛。睡眠較差,食欲減退,健忘,痰多,大便多發幹,小便正常。舌頭顏色淡紅,舌苔薄而白,脈象弦細。
心理特征:與上述“常見表現”相同。
發病傾向:容易患抑鬱、髒躁、不寐(失眠)、驚恐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喜歡陰雨天氣,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
9.特稟質
形體特征:有的畸形,有先天生理缺陷或者外表無特殊。
常見表現:遺傳性疾病有垂直遺傳,家族共同特征等,胎傳性疾病為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以及相關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因疾病各有不同。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容易藥物過敏、患花粉症,遺傳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疾病包括胎熱、胎赤、胎驚、胎肥、胎癇、胎弱、發育遲緩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差,尤其是過敏體質者,季節變化可誘發宿疾發作。
4.鮮花治病
花卉既可美化環境,綠化庭院,又可入藥。紅、橙、黃色的鮮花,給人以熱烈輝煌,興奮和溫暖的感覺;青、綠、藍、白色的花,給人以清爽,嫻雅和寧靜的感覺;綠色可以解除焦慮,穩定情緒,使人情舒暢;鮮紅色的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淺藍色的花對發熱的病人有良好的鎮靜作用。
桂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有助於消除疲勞,使人感到如釋重複;水仙花、荷花的香味幽高潔,使人感到溫聲纏綿;茉莉花的香味提神醒目,使人感覺輕鬆舒暢;丁香花的香味使人安神溫靜;菊花的香味有助於治療神經性頭痛、偏頭痛、上呼吸道感染;梔子花的香味有助於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呼吸道感染;金銀花的香味有利於抑製細菌病毒等。
月季花味苦性寒;具有活血、祛瘀、消腫、解毒、閉經等功效。治療閉經,用月季花9克,1日1劑,水煎加紅糖兌服。
蠟梅花味辛,苦,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理氣,活血、生肌等功效。治療化膿性扁桃體炎,可用醋梅花9克,沸水衝泡當茶飲,1日1劑。
芍藥花不但姿色美豔,而且養血,緩急,抗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誌賀氏痢疾杆菌,真菌,幽門螺旋杆菌等有抑菌、殺滅作用,)此外,還有止汗,利尿等功效。
合歡花性平,味甘;具有鎮靜,安神,活絡,解鬱活血,舒肝理氣等功效;對治療失眠,健忘,跌打損傷,咽喉腫痛有良效;久服失眠效果更佳。
雞冠花味甘,澀,性涼;有收斂,止血,止帶,止痢等功效。
石榴花味酸,澀性平;對治療便血,脫肛,帶下,崩漏,滑精,腸炎效佳,對治療細菌性痢疾治療迅速。
桃花味甘,性平;有澤膚,美容等功效。鮮桃花適量水浸6小時,洗臉,30天1療程。一般用1療程後,麵色紅潤,光澤。
山茶花味甘,而微辛,氣平而微寒;具有涼血,止血,祛瘀的功效;可治療乳腺增生,血崩,痢疾,癰癤腫,跌打損傷等疾病。花研末加慶大黴素注射液調糊狀治療燙傷、燒傷,外敷患處,1日1次,有良效。
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廣譜抗菌素作用外,還可治療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瘡癰腫毒等症。
菊花性味甘,微苦,辛平和;具有廣譜抗生素外,還有抗病毒,降壓,降血脂等功效。
5.量體裁方預防疾病
膏方是中藥的一種傳統劑型,因其服用方便,且具有很好的治療、調補作用,得到很多人的青睞。中醫認為,四季皆可服用膏方進補,但以冬季為最佳。
內服膏方好處多
膏方通常指的是內服膏,又稱膏滋,它是中藥飲片加水煎煮,去渣濃縮後,加飴糖、蜂蜜或阿膠等煎熬成的稠厚半流體製劑,如雪梨膏、川貝枇杷膏等。內服膏還可分為葷膏和素膏,如加入蜂蜜或冰糖等收膏的膏滋為素膏;加入驢皮膠、鹿角膠、龜板膠等動物膠收膏的膏滋為葷膠。膏方具有補虛扶弱、補中寓治、治中寓補、隨症加減、量體裁方的特點,對多種慢性疾病及體質虛弱者有較好的調理和治療作用。隻要處方得當、服用合理,不僅能促進急慢性病人康複,還可使正氣旺盛、身體健康,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此外,膏方還具有毒副作用小、用量小、簡便易服、省時省力的優點。
進補前要調脾胃
冬令進補前應先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進補。首先,一些腸胃功能不佳、舌苔厚膩、消化不良、經常腹脹的朋友,若直接服用滋補膏方,必然加重上述症狀。對這些人,要先給予“開路藥”,用陳皮、半夏、厚樸、枳殼、神曲、山楂等藥,煎湯服用,以理氣化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其次,正在患病的朋友應首先將疾病徹底治愈。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等,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愈,方能進補。否則,如同“閉門留寇”,非但達不到補益的效果,而且會使感冒、咳嗽等綿延不愈。
膏方選擇因人而異
膏方有成品方和定製膏方之分,成品方是藥廠選用流傳時間長、應用範圍廣的傳統膏方加工、配製而成,如雪梨膏等。定製膏方則是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所開的方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氣虛體質的人,表現為易患感冒、乏力、易出汗、飲食無味、脈弱無力等,可以選用由人參、黃芪、茯苓、白術等製成的膏方;血虛體質的人,表現為麵色蒼白、頭暈健忘、失眠、脈細無力等,可以選用由阿膠、熟地、當歸、白芍等製成的膏方;陰虛體質者,表現為形體偏瘦、口幹咽燥、潮熱盜汗等,可以選用由麥冬、沙參、龜板、枸杞等製成的膏方;陽虛體質者,表現為畏寒肢冷、性欲淡漠、尿頻遺精等,可以選用由鹿角膠、杜仲、蛤蚧、核桃仁等製成的膏方。
服用膏方的注意事項
服用膏方最好從冬至起連續服用約50天左右,也就是冬至以後的“一九”到“六九”,或服至立春前結束。服用膏方時還需要配合飲食調理,並做到勞逸結合、適度運動,這樣才能使膏方的作用發揮至最佳。
正確的服用方法是:將膏方儲存在密閉的瓷罐中,每日清晨取一湯匙衝開水服用。也可根據病情需要,用黃酒衝服。如方中用地黃等滋膩藥或配料中膠類劑量較大時,則膏滋非常黏稠,難以衝開,這時可隔水蒸化後服用。膏方服用劑量要根據病情或患者的身體情況及藥物性質決定,與患者消化功能關係非常密切。一般來說,服膏方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如成人每日先服一湯匙,約10―15克,如果消化功能正常,1周後改為1天服兩次,即早晨起床後與晚上睡前1小時各空腹服用1次。需要注意:如服含有人參、黃芪等補氣藥物的膏方時,應忌食生蘿卜。茶葉具有解藥作用,服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衝飲。
6.古代養生臥功
下邊介紹這四勢功法,針對性很強,隻要認真練習,定能收到定效果。導引術練習者不論男女老少及體質狀況,均可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功法練習。
第一勢骶椎功
此勢臥功,是在原"順六合"功中發展起來的。骶椎處於脊柱的下部,受壓力最大。練此功可以興奮盆腔神經叢,有利於所屬器官功能恢複。
方法:預備勢:身體舒展仰臥,麵含微笑,雙手自然平放兩側,兩腳間隔1厘米,腰部兩腎區橫墊一毛巾卷(1.5-2厘米厚),然後自然深呼吸3次,全身放鬆。
起勢:上肢不動,不能屈膝,從胯部發力,腳跟部配合,左右兩腿交替向下蹬2-3厘米,蹬左腿時,向上拉右腿;蹬右腿時,向上拉左腿。要慢,使骶椎充分受力。每次蹬拉,不低於3秒鍾。開始練習時,要防止過分緊張,以免拉傷肌肉。體力不足時,中間可以休息。開始時,可蹬50-60次。以後可逐步達200-300次。
注意:(1).做功時間,以早起床前,晚睡前為宜。(2).要在硬板床上做才有功效,沒有硬床,可在地板上做。枕頭要低一些。(3).做功後,有的可能大便次數增多,這不是病,適當減少次數,即可恢複正常。(4).有下列病患不可做此功:神經性結腸炎、遺尿症(即存不住尿,失禁,以老年婦女為多)、婦女月經期或其他原因子宮流血不止者。
第二勢腰椎功
此勢臥功,同前勢骶椎功的功效正相反,不能同時做。此功主要作用於腰椎,使腰椎第一、二、三節椎間孔所發生的交感神經興奮,調整器官的功能,從而治療有關疾病。
預備勢:與前勢同,但腰部不墊毛巾卷。
起勢:上肢仰臥不動,兩腿屈起,兩膝並攏,兩腳放於臀部後不動,然後右膝上拉,左膝向下拉。這樣兩膝交替上、下拉動,帶動臀部向左右擺動,從而使腰部受到刺激,興奮與之相連的交感神經纖維(速度慢些為宜)。
練功次數:可做100-200次。
第三勢腹髒功
此功同一勢和二勢配套,前兩勢從不同部位解決植物神經紊亂,此勢既有調解神經作用,又有鍛煉腹肌功能和按摩腹髒的作用。
方法:預備勢:與一勢同,要在腰部墊毛巾卷。起勢:全身放鬆,如站功中吐納一樣,緩緩抬起雙肩,向前、向上,拉起肋間外肌,慢慢地吸氣,同時要提肛、提腎(女子收緊外陰),然後雙肩向後,向下旋轉,並緊臀,收腹,即借雙肩下旋之力,主要靠收縮腹肌之力,以臀部為中心,使上肢緩緩翹(30厘米),下肢翹起20厘米左右,然後緩緩落平。雙手不動,不能幫助用力。吐氣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翹時屏住氣,加大膈肌對腹腔的壓力,有利於按摩腹腔,但也會使血壓增高。血壓高及初練者慎用。二是翹起時用力收縮膈肌吐氣,對腦血壓無影響。三是吐氣時收縮喉部括約肌,利用吐出的氣流,鍛煉喉部及氣管,有利於呼吸道的健康。此勢開始可做8-16次,逐漸增多。中間可以休息,不能太累(孕婦忌練)。
第四勢仰臥抖動功
此勢是專門為改善血液循環,特別是加強毛細血管的微循環而設計的。
方法:預備勢:全身仰臥於硬床上,做3次深呼吸,使呼吸調勻,麵含微笑,全身放鬆。
起勢:上肢不動,右腿屈起踩住,左腳舉起70°-90°,用力抖動2-3分鍾。然後暫下落,與右腳互換舉起抖動。時間以自己體力為依據,一般10分鍾左右,如有可能,也可以雙腳、雙手同時舉起抖動2-3分鍾。臀部最好墊起3-4厘米,可使舉起省力。
功能和原理:中國古代養生長壽術引用陰陽五行學說,用天人合一的觀點,整套功法采用慢、圓、軟、連的法則,對人體各重要係統和器官采用不同的運動方式加以調整。以甩、擠、摩、捂、兜的運動方法施功於性腺,促進性激素的分泌,以保障健康人體的需要。還以蠕、振、旋、擺、扭的方式運動脊柱,使脊神經得到鍛煉和強化,巧妙而恰當地調整植物神經係統,保證了內髒器官的健康和發揮最佳功能。通過抻、顫、擠、壓、揉的直接旋功於內髒器官和內分泌腺體,來調節內髒和各腺體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保障人體生理活動的均衡。
注意事項:婦女例假期間可以根據情況選擇腹壓較小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