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謹守的是勤儉治身的原則。這是養生功的第二個特點。勤是練功要勤。凡學一門知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有勤奮好學、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精神方能達到自己所企求的目標,故有業精於勤的格言。勤是事業成功之母。儉是節儉少用的意思。把儉字用在性命雙修養生功法上即是要求:眼從儉少往外看;耳從儉少聽外事;鼻從儉呼吸深、長、細、勻;舌從儉少開口說話;心從儉減少思慮,心靜念止;精?從儉少用於外而多用於內。這合乎增產不忘節約、開源必須節流的原則。勤能多入,儉可少出,缺能補圓,虧可補足,以德潤身,方是真富。勤儉是我們炎黃子孫的傳統美德。以此治國則圖強,以此持家則家富,以此修身則身不衰。養生功稱之為攢?法:錢多家可富,?足身必強。故勤儉治身也是性命雙修養生功的一個重要特點。
3.同於醫學又異於醫學。中醫學曆史悠久,可以說它是我國獨有的一顆明珠。這顆明珠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為人類救死扶傷,解除病痛之苦,其功與日月同輝。從造福於人類來說,它要高於釋、道兩家不知多少倍。從《黃帝內經》上可以看出道、醫源於一理,都是本著陰陽五行、生克製化、調理陰陽,以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而道從遠古到當代一直被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其應用於人身上也不如醫學那樣廣泛。故上古之人也不是人人都懂得道。這裏的“道”是指養生之道的“道”,也是老子指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道”,又是儒家須臾不可離的“道”。古時醫道一家,知醫者必知“道”,知“道”者也必知醫。隨著時間的推移,日久年深,二者逐漸分開。醫是治已病,道既治已病,又治未病,即現在提倡的以預防為主。後人雖有醫道皆通者,但為數不多。所以說,養生功同於醫學又異於醫學。
4.同於太極拳又異於太極拳。太極拳與道家養生出於一源,根本不能分開。由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變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但與道家養生功聯係在一起,而且與太極拳、八卦掌、形意諸拳以及各家拳術,無不密切關連。從曆史來看,很多武術名家,又是得道高人。如武當張三豐,達摩老祖,近代餘師祖千峰老人,師叔祖自然門社心五等,他們都是將道功與武功融為一體的先例。
太極本身是負陰而抱陽。太極拳的一招一勢,一舉手一投足都離不開陰陽虛實,剛柔相濟,動靜相隨。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在練功時要求精神集中,全身放鬆,舌頂上齶,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以意行氣,斂神入骨,虛心實腹,是在動中求靜,以達到舒筋活絡,調節髒腑,百脈流暢,養神補腦而健康長壽。這與道家靜養功的要求以及所起的作用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太極拳本身是擊技,以動求靜,是練形為主,從表向裏發展。道功則是以靜待動,是練神為主,從內向外發展。兩者同樣要達到形神俱妙的效果。但是太極拳的特點是既能強身,又能防身,還能禦敵。而道功隻能養身,而不能防身,更不能禦敵。不過道家養生功夫一入手就是築基煉己,修性保命。從收心入靜,靜極而動,?動收?,精動煉精,以此增強人的體質,改變人的氣質以及精神麵貌,這是人的生命的根本。而太極拳本身是擊技,它的一招一勢,都有一定的要求,沒有十年八年堅持不懈的苦功夫,很難達到妙處。故有十年太極不出門之說。而道家的養生功法極其簡單,不分老弱病殘,都能適用。它既沒有複雜架子,更沒有繁瑣的要求。其法簡單易行,但易中更有最難處。隻是一個收心求靜的“靜”字足可以一生用之不盡。如果道功與武功兼而用之,不但兩者並行不悖,而且更易臻上乘。
5.簡便易行。養生功法,隨時隨地都可以用功。沒有太多的條件要求。隻要在不誤本職工作的情況下,不論行、立、坐、臥,二十四小時之內都可以練功。所以養生功法可以稱為簡便易行法。
5.《易經》與養生功法
《易經》與養生功法不僅內在涵義相通,在外在形式上,也有不少被養生功法所借鑒處。如養生的動功都講究動作圓融靈活,行走弧線,這與太極圖的外形與卦象排列成陣形有一定關係。一些動作的沒計和名稱也源於《易經》,如“元極功”,“餛元功”、“兩儀乾坤功”、“太極養生十八式”、“太極拳”.“八卦”。“八卦掌”等等。這些都反映了養生功法與《易經》有著於絲力縷.各個層次的廣泛聯係、陰陽二儀與養生學說的構成。
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易經》的“易”字.在古體中即”上日下月”之合體.日為陽,月為陰,陰陽相會而成“易”。陰陽相合,消長為萬物發生、發展的本質和源泉-表述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都是由陽爻和陰之構成的,六十四卦也是如此,象征著世界所有事物皆可分為陰陰。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是對中醫陰陽學說的最早闡述,它甲穿於整個養生修煉的全過程,無處無時不在。
陰陽兩儀在養生中的反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陰陽與姿勢:姿勢是練功的要素之一,無論何種功法.都以陰陽學說為指導。如上下、左右.前後.俯仰.屆伸,升降。開合等姿勢,無不體現出陰陽的對立統一關係-在具體姿勢的選擇中,什麼情況下宜陰或宜陽,也十分講究。如胃下垂者宜用仰臥式,井墊高臀部,進行腹式呼吸,胃才能上升;高血壓者宜平坐式,意守臍中或湧泉,血壓才能下降。
陰陽與動靜:動靜分為陰陽,動是陽,靜是陰。動靜之合適與否,對人體陰陽的影響很大。前賢指出:養生以動化靜,以靜運其動,合平陰陽之道,所以能通和髒腑,去舊生新。由於陰陽之間能轉化,因此某些練靜功者,到一定的時間會出現自發動作,這就是靜極生動,陰極生陽的表現。
陰陽與調息:凋息即呼吸的鍛煉,也是按照陰陽的辨證關係進行的。使呼吸合乎陰陽升降出入的規律,才能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
陰陽與練意:練意即調心,是養生鍛煉的核心,與陰陽的關係更為密切。《養生至妙要訣》說:-陽時用陽氣,存想在陰冷病灶部位:陰時用陰氣,存想在火熱病灶部位”;冬月想房室.用陽氣人來覺溫熱;夏日想山林,用陰氣人來覺清涼:”這些寶貴的經驗,就是用陰陽學說指導練意的實例。
陰陽與周天:在行周天功鍛煉時,須按人體經脈陰陽的不同而練功。十二經脈分為六陽經和六陰經,任脈為陰經之海,督脈為陽經之綱.所以“進陽火”和“退陰符”主要在這兩脈上進行-進陽火就是在丹田有得氣感時,以意引氣,使真氣沿督脈上升至泥丸;退陰符就是以意引氣,使存在泥丸中的氣沿任脈下降至丹田。這樣真氣繞任、督二脈周流循環,即稱為周天。周天是養生鍛煉中的重要功法,占今著名養生家都十分重視。
陰陽與功時:所謂功時,就是修煉的時間。祖國醫學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養生的基本原則。在修習實踐中,春夏宜作靜功,並行攪誨吞津,以滋陰養陽:秋冬宜做動功,意想火熱,以生陽括陰。古人認為一晝夜中,子時至巳時為六陽時,主清氣;午時至女時為六陰時,主濁氣。因此提出“服氣皆宜陽時-的觀點。上半日空氣新鮮,氧氣充足,深呼吸當然對身體有益,可見古人的主張電暗合科學道理。
陰陽與上下:人的體質可有“上虛下實”,或“上實下虛”之分,疾病也有屬“氣上衝”者,也有屬“氣下陷”者。前者如高血壓、腦血管意外、養生偏差氣衝頭等,後者如泄瀉、崩漏、內髒下垂等。在練習中需要有意識地調整上下平衡,方能治病健身。如高血壓患者,宜意守腳底湧泉穴,或引頭部之氣下行,經過肢體而入地:而低血壓,內髒下垂者,意守點就應相對取高,取膻中或天目。在氣行周天中,氣至尾閭時宜及時引導上行,氣至百會時宜及時引氣下行,這樣才能使周天流轉。上下陰陽,不能摘錯。
6.養生回春功詳解
武當武術與丹功之間包括很多養生功法。其中長壽二十四大法中的“養生回春功”,就是一大法……
其全套功法共分八大步,茲分述於下:
一、搓足心
雙手掌搓熱後,左手搓右足跟到足心湧泉穴;從足跟到前導前腳掌尖,一去一回為一次,來回共搓八十一次止。然後,右手掌再搓左足心,要領同樣。
注意:雙手反複幾次搓熱,其效果更好。
二、抖仙體
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掌按在小腹前。男人守陰丸,女人意守小腹。身體上下抖動八十一次。
要求:放鬆身體,雙手隨身體上下抖動,協調一致。
三、開肩井
麵對正南,自然站立,雙腳與肩寬略同。雙手掌交相劈打左右肩井穴,左掌拍右,右掌拍左,各三十六次。
要求:身體與雙臂掄起拍打,要協調一致。
四、洗仙頭
此功分五步進行,雙手掌先搓熱後再行功。
1.搓風池穴:左手按搓頭後左風池穴,右手按搓頭後右風池穴,左右各三十六次。
2.扒城牆:雙手十指指肚用力,左右手同時自頭頂上往左右前後各扒頭皮三十六次。
要求:雙手扒頭皮要用力進行,達到充分刺激頭神經之目的。
3.鳴天鼓:雙手十指指肚左右前後同時叩打頭部,各三十六次。
4.推黑土:雙手交換由前至後上推頭發,各三十六次。
5.拔仙草:雙手指抓發上拔三十六次。
要求:提發時,要全部頭發都提到,用力適度。
五、揉氣海
雙手搓熱,右手心捂在肚臍上,左手捂在右手背上,雙手合力左右各揉三十六圈。
要求:手對肚臍要貼肉,否則影響效果。
六、搓腎俞
雙手以合穀上方突起部位同時搓腰後兩個腎俞穴,上下為一次,各搓八十一次止;或到皮膚熱燙為止。
七、吞金液
雙手成抱球狀於下丹田前,用舌頭洗齒,圈型攪動,左右各九周。待口中津液滿口後,分三次下吞,以意念把津水送到下丹田,反複兩次。
要求:盡量把口水攪滿,再分三次吞下。
八、吐濁氣
雙手抬起,與肩同高,掌心向外。以意念呼氣三口,把體內的病氣、濁氣從口中吐出,從雙手心勞宮穴冒出去。
要求:吐濁氣,三口、六口、九口均可,吐盡為止;達到排濁留清的目的。
注意事項:
1.每天練功一到二次,一次二十分鍾左右。早晚各一次為好。
2.堅持一年四季不斷練功,效果更好。
3.搓足心前先用熱水泡腳十分鍾,效果為好。
4.有病停功,愈後再練。
5.雨天室內練功。
7.健康生活離不開走
一談到養生,海歸專家王理偉就想到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每個周末,我都要開車到郊外人少的地方去呼吸新鮮空氣,瘋玩上一兩天,再開車返回市中心繼續工作……”在他看來,這是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曆。能夠長期堅持下來,對自身健康意義重大。除了“周末出去走”,“中午外麵走、傍晚散步去”都是王教授別樣的養生方略。
“走”得越多人越健康
跟美國每周出去走的習慣相比,回國以後,因為工作事務的繁多,王教授隻能做到半個月出去“走”一遭。每次他都貪婪地呼吸著那裏的空氣,嗅花香、聽鳥鳴、觀魚遊,將整個身心與大自然沉浸在一起。歸來之後,他感覺輕鬆了不少,第二天上班也分外有精神。
同樣,在單位裏每天午休的時候,王教授也要出去步行“兜風”,“空調房裏的空氣比較汙濁,人呆的時間一長,會覺得頭昏腦漲。”他認為,浦東的綠化多空氣質量高,醫院周邊轉上一圈,會感覺神清氣爽不少。
晚上的“走”基本上就圈定在小區內了,心血來潮的時候也會到離家最近的公園漫步一圈,順帶連第二天的工作計劃也在大腦中製訂好了,誰還敢說這種“走”是浪費時間?
營養均衡多喝綠茶
從自己的專業角度來講,王教授認為現今消化道疾病的猖獗與以往有不同原因,以前人之所以得胃癌等消化係統腫瘤,多是源於營養缺乏和吃滾燙食物等緣故,而現在人們飲食種類豐富,多是由於營養不均衡引起。因此要均衡營養首先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食品,不要暴飲暴食,減少脂肪的攝入。
從王教授自身經驗來談,他覺得多喝點綠茶是種很好的保健。綠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製癌細胞生長所必需的尿激酶,這已經得到國外科學家的驗證。不過,很多人卻不懂得怎樣正確泡綠茶。正確做法應該是:用80度熱水衝泡茶葉,這樣既能保持茶香味道,也不會破壞茶葉中的營養。
名醫忠告:“走”出健康!
名醫王理偉,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腫瘤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
8.踮腳運動易養生
“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人久坐或久站後,都會感到下肢酸脹,特別是從事教師和服務性行業的人,上了些年紀更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重者還會出現下肢皮膚色素沉澱、傷口經久不愈等,這是下肢血液回流不暢所致。
人的腿部肌肉發達,肌肉中又有大量血管,人在上下踮腳時,腿部肌肉就會一緊一鬆。當肌肉放鬆時,來自心髒的動脈血液會增加向肌肉的灌注量;當肌肉收緊時,會擠壓血管加快靜脈血液回流心髒,從而促進血液循環。據測定,踮起腳尖時,雙側小腿後部肌肉每次收縮時擠壓出的血液量,大致相當於心髒脈搏排血量。
我國古代醫生和養生者,早就認識到下肢血液循環的重要性,發明了相應的保健操。源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現在仍為不少人操練的八段錦中,就有背後七顛百病消的踮腳運動。
踮腳運動的具體做法:雙腳並攏,用力踮起腳尖,然後放鬆,再重複,每天連續做數十次。踮腳運動不受場地、時間和器械限製,能有效而快速地減輕文職人員的疲勞,預防一些職業病的發生,也是中老年人保健的一個簡便有效的鍛煉方法。因此,當你久坐或久站時,可以有意識地做踮腳運動,每次5~10分鍾,對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9.運動過度會變笨
“生命在於運動”,它能塑造我們強健的身體,增強我們抵抗疾病的能力。然而,對人體而言,運動也是有極限的,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的,對人可能非但無益,反而會有害了。
美國神經科學家賈斯廷?羅德就在研究中發現,那些運動成癮的老鼠的大腦反應比運動量正常的老鼠遲鈍。該項報告發表在《神經科學》和《行為神經科學》雜誌上。由此羅德指出,“運動雖然對大腦有益,但也應該適可而止。”
適量運動,人會更聰明
在人的大腦側麵,有一個像海馬一樣凸起的部分被稱作海馬體,它是大腦中主管學習和記憶的組織。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索爾生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喜歡在滾輪上走動的老鼠,其大腦內的海馬體上會長出新的細胞,而被關閉在普通籠子裏的老鼠,則沒有長出新的細胞。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人如果能經常進行有規律的、適量的運動,也能讓大腦中的海馬體長出更多的細胞,讓人的思維、感覺和反應都能更靈敏,從而讓人變得更聰明起來。
運動過度,腦子會變笨
大強度運動可通過多種途徑對大腦機能造成損害。運動時能源物質ATP的耗竭,可能是中樞神經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運動過程中機體血液的重新分配、自由基的大量堆積及血流加速造成血管內皮損傷使腦的血液和氧供應減少,局部酸性產物的堆積等不僅影響腦的能量供應,而且直接遏製神經的活動,使腦機能下降。
有研究顯示:短期的大強度運動使大腦皮層活動減少,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則使廣泛的腦組織興奮性降低。
生活中人們常常覺得劇烈運動後不僅身體的反應遲鈍了,而且腦子也有短暫的“跟不上”的現象。這不僅與上述因素有關,而且是機體本身的“保護性抑製”機製作用的結果。
過量運動時,由於人體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為防止能量進一步消耗而出現機能抑製,這時人們會感覺極度疲勞,渾身無力,大腦反應減慢。如果長期進行過量運動,機體的“保護性抑製”機能敏感性下降,使大腦機能受損,其表現的症狀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等等,長此以往將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把握科學的運動量
運動是否適量,標準主要看心率,應該是最大心率的60%~85%。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與安靜心率相比,應相差15%~30%,甚至更多,所以選擇最佳運動量應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特點、體力狀況、健康水平、體育基礎、生活環境、目的任務等不同情況來決定。
檢驗運動量是否合適還可以看運動後人體的相對反應。比如可以參照運動狀態下人的汗流量和輕鬆度。還可以留意自己的食欲、睡眠以及次日是否還有參加運動的欲望。
相對而言,老年人在有氧運動的前提下可多進行手部的單項鍛煉,增強人體的協調能力。小孩則要多做一些機械運動,如擺放積木等等,看似簡單,其實能大大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及手眼協調能力。
關鍵要把握好運動強度,除了心率保持在適當範圍,還要有強烈的時間概念,一般而言有氧狀態下每次的運動時間在30~60分鍾為宜,一旦過量,不僅無益,反倒可能損害身體機能。
10.半晚運動最有效
許多人認為,早睡早起是鍛煉身體的好辦法。其實早上鍛煉並非最好的鍛煉時間,甚至有的學者認為早晨鍛煉不利於身體健康。不久前英國的《運動醫學雜誌》中有文章指出,早晨鍛煉身體不利於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