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執著的智慧(3 / 3)

有緣分在一起相聚的時候,你就好好地珍惜當下的因緣,很好地感受到對方的心,彼此當然就都很開心,很開心地過好每一分每一秒。那麼分開的時候、分離的時候又是另外一種相,沒有關係,也不要執著於那種相,也不要排斥那種相,而是分開的時候我也可以好好地去學習佛法,更好地充電,更好地用功夫,那不也是很好地享受這種相嗎?對不對?在任何一種相之中都要融入進去,都要活在當下,不要排斥它、也不要攀著它,不要起分別,不要起執著,這就是相相離相,煩惱當下就斷了。

所以學佛法不是說你要用很多功夫,才來斷煩惱,而隻要你智慧一生起,馬上煩惱就斷掉了,馬上就轉過來了,馬上就轉為智慧,對不對?但是問題是大家有沒有真正地透過這個言教來開啟內在的智慧。如果你隻是耳朵聽,腦袋裏麵把它記下來了,這個沒有用,那是大願的思惟,你還是陷到另外一種固化的、僵化的思惟模式裏麵去了,你記住這些沒有用,關鍵是開啟你內心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不執著的智慧,永遠都是靈活的有生命力的智慧。那你時時刻刻都活在這個時候,時時刻刻都是活在當下,都是用現在心來覺照現在的人、事、物,你真正用功夫,你就會知道,並且有奇妙、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會出現,為什麼?因為你內在的這種自性的功德就會不斷地湧現出來了,因為你就跟你生命的根源、本體、如來藏連通起來了。

我們為什麼那麼煩惱,我們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因為我們跟我們的本體、跟我們的本源切斷了。當然並沒有真正斷,而是凡夫的妄心把它蓋住了,它的光明、智慧光明不能顯發出來,所以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有一種長遠的觀點,讀《普門品》,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教導我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真觀”就是明心見性的智慧;“清淨觀”就是實修的智慧,一個是見地,一個是行持。見地就好像我們要去個地方,我們的眼睛要明亮,看準了目標就不走彎路。如果我的眼睛很蒙,我看不到這個目標,或者看得很模糊,我就可能繞一個大圈子,所以眼睛要明亮。

我腳也要有力量。我眼睛看得到,我腳沒有力氣我也走不過去,那是比喻什麼?比喻修行。見地要高遠,行持要綿密,見地與行持兩者都要具足。那見地就是明心見性的智慧,要超越一切執著、打破一切執著的智慧;那行持就是要成就清淨心,我們身語意三業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廣大智慧觀”,這個廣大的智慧很重要,凡夫眾生如果用大腦思惟,他是片段式的知識,而不是這種無窮無盡的智慧。佛菩薩用現觀,所以他是無窮無盡的智慧。

打個比方,有些人說我很煩惱、我很多事情不如意、我身體又不舒服、我兒子又不聽話、我做事業又不順利了,反正是無窮無盡的煩惱,不是無窮無盡的智慧。什麼原因?因為你執著。祖師告訴我們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輕現世,重後世。你這一期生命看起來有幾十年,最多一百年,甚至一百二十年,是不是?看起來好像很長,其實很短暫。我們放在無盡的生命的長河裏麵來看,它不過是滄海一粟,為什麼要執著它呢?所以要有一種廣大智慧觀,你放在一個長遠的時空裏麵去看,你就知道現在讓你煩惱的、讓你痛苦的事情根本上就不值一提。

我說個最簡單的比方,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覺得:哎呀!這個作業好難。但是他讀到五年級,回頭看二年級的題目,是不是很簡單?就是如此。我們開啟智慧以後,原來能夠困擾我們的煩惱、障礙,其實都不值一提,那就說明你智慧增長了,所以要放在一個長遠的時空裏麵來看,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就是講利益眾生,前麵的三種是偏重於自利,後麵的兩種是側重於利他。我說一個廣大時空裏麵的廣大智慧觀好了。我們都知道蘇東坡,蘇軾是宋朝時候著名的文學家、著名的居士。他是怎麼真正信佛的呢?他原來還是有些我慢心,他雖然跟很多的禪師、跟很多的法師交往交流,探討佛法,但是他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地心悅誠服,並沒有徹徹底底地信佛,他是在九江受到一個啟發,才真正信佛。

他在江西的九江做官,九江有個廬山。有一次,他寫信給自己的那些親朋好友,還有佛教界裏麵的那些禪師,說我希望將來大家能夠一起到廬山去遊玩,但是也沒有說具體日期。突然在一天,同一個晚上有三個人做了相同的夢,一個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再一個就是真淨克文禪師,還有一個就是省聰禪師,他們夢到五祖戒禪師要求他們明天到城外去迎接他,夢醒以後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因為真淨克文知道五祖戒禪師早就圓寂了,奇怪了,已經圓寂了的禪師怎麼會托夢給我們,叫我們來迎接他呢?而且來說我們三個人怎麼會都做一個相同的夢?但是既然三個人有一個相同的夢,也姑且出去看一看。

那麼三個人結伴就到了城外,一到城外,果然遠遠地就看到蘇軾過來了。他們包括蘇軾一起四個人就結伴遊廬山,因為真淨克文禪師那個時候正在廬山說法,遊廬山的時候,他們三位就把疑問提出來了,說:“奇怪了,我們昨天晚上做了一個相同的夢,都夢到五祖戒禪師要我們去迎接,怎麼走出來是遇到你呢,而且五祖戒禪師早就圓寂了,怎麼會有這麼一個怪夢呢?”

蘇軾馬上開始就講了:“哦,你們這麼一說,我倒還真想起來了,其實我在七、八、九歲那三年,經常晚上做夢,夢到我自己前生是一個和尚、是一個僧人,在寺院裏麵修行,記得很清楚,但是,我那時候也跟父親蘇洵說。”由於蘇軾老是說,有一年蘇洵就打了他一頓,以後他就不再做這個夢了。蘇家父子三人即蘇洵、蘇軾、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了。唐宋八大家是指歐王三蘇曾韓柳,其中蘇家有三人。

而且我跟母親說,總是夢到我前生是個僧人,在寺院裏麵參禪打坐。媽媽就告訴我,剛剛懷孕就夢到有一位一邊眼睛瞎掉了的僧人,找到家裏麵來,說要投宿,借住一晚上,後來就生下蘇軾。

而蘇軾一邊遊玩一邊在談論的時候,他這麼一說出來,真淨克文禪師就大吃一驚,說:“對呀,因為我的老同參——五祖戒禪師就是右邊眼睛不方便,隻有左眼睛看得見”。蘇軾就恍然大悟,知道原來我前生真的就是這個五祖戒禪師。但是他前生修行沒有開悟,還是有一點聰明,所以蘇軾這個人什麼東西都會,什麼東西一學就通了,無論是畫畫,還是寫詩詞,文章當然不用說了,對不對?還有書法等等都是非常好,是因為他宿世就有過修行。

那麼,蘇軾從此以後就真正地、心悅誠服地信佛,皈依佛門,也經常向一些禪師請教如何參禪,用功修行,他也自稱為前生是五祖戒禪師。這個五祖戒禪師大家要知道,不是講中國禪宗的五祖,而是在湖北蘄春縣有一個五祖山,五祖山曾經有一個禪師叫戒禪師,做過五祖山的方丈,他詩詞還是很有成就,也有修行的功德,但並沒有真正地明心見性。

這樣我們如果放在這麼一個長遠的時空底下來看,我們原來很執著的,認為那些讓我們很煩惱的事情,其實不值一提。作為修行人最起碼要輕現世,重後世,要經常地提醒自己,我將來會到哪裏去?我這一期命盡以後,如果我參禪不能明心見性,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我將來會到哪裏去?時時給自己警醒,這是我們修行的起步。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教誨的:“暇滿難得壽無常,知此能除此世貪。業果不虛輪回苦,知此能除後世貪。”這四種是修行的基礎。“暇滿難得壽無常”,我們得到八有暇十圓滿的寶貴的人身,要讓這個寶貴的人身發揮得最有價值,那就是用好這個勝過摩尼寶的人身,用來幹什麼?用來求解脫,用來超出輪回,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但是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他用這個寶貴的人身來求財,有用嗎?沒用。在無量劫的生死輪回之中我們曾經富有四海,那又怎麼樣?現在還是生死凡夫;我們都曾經有機會做過國王,威振四海,那又怎麼樣?現在還是生死凡夫。所以不要去追逐外在的東西,而要開啟內心的智慧。佛陀隻關注內心,並不關注外在的東西,我們佛弟子為什麼要在外在的相上去求呢?這就錯掉了,關鍵是開啟內心的智慧,讓自己的生命最有價值,讓我們以凡夫身來娑婆世界是最後一生,將來如果我們再來,就是以佛菩薩來示同於凡夫來度眾生,來幫助一切如母眾生超出輪回,用種種的智慧、善巧方便來啟發他們,讓他們真正開啟內在的智慧,真正地願意看破、放下,不執著、不分別,而願意出輪回。

其實,真正有智慧我們就知道怎麼樣?常說了生脫死,這是一個方便說,你真正開悟以後當然就知道不生不滅,哪裏有生死之相可得呢?但是在凡夫位是不可以說這樣的大話的,所以要珍惜生命,要珍惜這個暇滿人身,讓它最有價值。龍樹菩薩說:“不要試圖延長生命的時間,而要賦予時間以生命。”我們不要試圖去延長生命的時間,不要一味地求長壽,我們求長壽有什麼用呢?如果我們不能夠用來修正法的話,我們壽命越長造的惡業越多,那將來墮落得越深,那有什麼用呢?關鍵是要賦予時間以生命,讓我們在每一分每一秒裏麵都展現我們靈性生命的活力,展現我們無窮無盡的智慧,以此來修行,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都知道,我們要讓我們的生命價值最大化,那就要讓我們靈性生命的能量開顯出來,好像那個花為什麼會盛開?生命的能量達到最飽滿的時候、最旺盛的時候,它就會開花。同樣的,我們內在的智慧開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也會開花,像花一樣燦爛,像花一樣絢麗璀璨,像花一樣盛開。那是什麼?那是開悟。內在的般若智慧花開,開悟。所以我們要用畢生的精力、畢生的時間,真正地來求解脫,這才是生命價值最大化。

但是絕大部分的眾生,他的生命在一生之中,甚至於生生世世都不會開花,為什麼?他的能量沒有達到飽和點,他總是半生不死地活著,為什麼?為什麼這個能量不能飽和?因為他活在一個分裂的狀態,不能統一。什麼是分裂狀態?你用過去心來解讀現在的人、事、物,就把它分裂了,一個是過去心,一個是現在,那麼過去和現在就產生相對立,就產生二元對立,這個能量就不能飽滿,就分裂了。

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但是你聽懂了這隻是什麼?隻是小開悟,你不要執著這個語言相,你要真正地去用功夫,日日去保任它,水邊林下,長養聖胎,這很重要,為什麼很重要?你真正聽明白了我今天所說的,這是修行的真因,你真正懂得由此起步去修,那麼你修任何法門都能成就,參禪能開悟、念佛決定往生,而且品位很高,為什麼?因為你是在用真心來修,原來是用第六意識的妄心在修,原來你是作為佛法的知識來積累,現在你是開啟內在的佛法的智慧,這當然不同了。

有些人說:“這麼簡單呀,這麼說我就是小開悟了,那開悟的人都有神通,我怎麼沒有神通啊?”很簡單,好像一個皇帝的太子,他剛剛生下來沒有力量,對不對?但是他是太子,他將來能夠有大力量。同樣的,我們要長養聖胎,真正地開啟內心的智慧,這個聖胎就種下去了,這是最可寶貴的,在無窮盡的生死輪回之中,我們要真正地開啟內心的智慧,這是最難得的,你需要很多佛法的知識,你去記住它,你去執著它,那反而變成所知障。當然並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但是不可以起執著。

我們難得有緣相見,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開啟內心的智慧,真正地迅速地明心見性,花開見佛悟無生,早成佛道。

願大家福慧增長、六時吉祥!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