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執著的智慧(2 / 3)

第三點就是要能夠打破二元對立,打破成見

要有這樣直觀或者現觀的智慧,所以“現觀”兩個字很重要,或者說直觀很重要。你看彌勒菩薩所造的論,他開示修行的方法,由凡夫到成佛,他的論典叫什麼名字呢?叫《現觀莊嚴論》。我們要有現觀的智慧,以現在的心來觀現在的人、事、物,才能夠契入真心。但是我們都總是用過去的心來看現在的事物,所以就錯了。

打個比方,眼前這個菊花,我們看到了嗎?他就說我看到了,但是你真的看到了嗎?沒有看到。我們隻是認識了這一盆菊花,並沒有真正地看到這盆菊花,為什麼?(用心聽哦!)因為我們看到任何事物的時候,總是有二元對立,總是用過去累積的知識來解讀現在的事物。我原來學了植物學的知識,我就調動出來,給它一個判斷,說這是個菊花,它是紅色、那是粉紅色、那是紅黃色等等。但是其實這有什麼害處?

花是活的,我也是活的。但是我如果用大腦思惟來認識這個花,給它做個結論說這是個菊花,那其實我就把這個花看成死的了,看成靜止的了,而實際上這個花是每一秒、每一刹那它都在呼吸,都是活的。活的花,我用活的靈性智慧去看它,那麼怎麼樣?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和合就有一法生;因緣散滅,這個法就滅掉了,如來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所以,當我眼根在接觸到這個花的時候,我如果用現觀的智慧,不要用過去心,不要用過去累積的知識來分析它,來解讀它,就會生起智慧,為什麼?因為馬上就有新的因緣重組,我的眼根接觸到這個花就是新的因緣重組,就產生新的生命,什麼生命呢?靈性智慧生命就現起了。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見師父的時候說:“師父,弟子內心常生智慧。”就這樣生起智慧來。但是我們不是,我們總是用過去的知識來解讀現在的事物,這樣隔閡就產生了,距離就產生了。而且還把外在的事物看成一個靜止的了,看成靜止的而不知道它是活的,外在的事物它是刹那刹那在生滅、在變化的,就把它看死了,看成靜止的了。看成靜止的就對它起了執著心,起了執著心就喜歡占有,那麼煩惱就起來了,都是因為逢緣對境這一刹那,你的心迷掉了。

所以要有現觀的智慧,要超越成見,要打破一切局限。什麼是成見呢?我們過去累積的知識,這是成見。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如果不順利,會障礙我們修行,但是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過去的成功更加容易綁死我們。很多人都是死在過去成功的經驗裏麵,他認為他原來做成功了,他現在遇到新的問題還是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套、來用,然後就死了。

中國有一個賢人,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代的賢人叫墨子(墨翟),他創建墨家學派。墨子有一句很透徹的話:“人寡不死其所長。”什麼意思?意思是世間的人很少有人不死在他的長處裏麵。會打獵的人總是在山上死掉了;會遊泳的人總是在江河裏麵死掉了。為什麼?他認為自己很熟練,很有經驗,就不會出問題的。但是往往他的長處,他如果執著,他就會死在那個地方,因為他執著,因為他抱有成見。我們也是如此,如果沒有真正開悟,不懂得運用靈性智慧的生命,我們也是會死在所學的佛法知識裏麵。

大家都知道《六祖壇經》裏麵那個法達禪師對不對?“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法達禪師讀了三千部《妙法蓮華經》,但是怎麼樣?他隻學到了佛法的相,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所以他認為自己很有功德了,對他的修行生起了執著,其實這是什麼?這就不是智慧了,這是知識了。你就是把“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又怎麼樣?不過是一個會走路的書架而已。知識的累積並不導致開悟,開悟就在當下。如果你希望累積很多知識來導致開悟,那就好像畫地為牢一樣可笑,好像刻舟求劍一樣可笑。船已經開走了,你畫一條線有什麼用,對不對?

很多人都是如此,隻是抓住佛法的相,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認為這樣修就會開悟,這樣修就會成就,不是的,所以學上二十年、三十年還是會垂頭喪氣,越來越沒有力量。為什麼?因為把佛法隻是作為知識來累積,沒有開啟真正的智慧。

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有長處,不要執著、不要驕傲,看起來好像自己有不足的地方也不要氣餒,為什麼?因為我們自性功德圓滿具足,一切神通、智慧、三昧、辯才、福德都具足。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什麼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本自具足”很重要,你真正信得過嗎?真正信得過當下即是。由此要知道,我們要用現觀,就是永遠新鮮的、永遠在不斷地觀察的這個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知識。你也不要抓住那些開悟的禪師們的公案,然後你把它記下來,認為你就能夠開悟了,不是這樣的,那隻是啟發我們的一個方便善巧。

宋朝時候的大慧宗杲禪師,他倡導參話頭,就是參中國開悟的祖師們教導眾生的那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千七百則公案其實都是善巧方便,讓我們打破成見,不要死在成見裏麵,這樣才是真正地產生開啟不執著的智慧。

宋朝時候,有一位白雲守端禪師,他就作了一首詩偈來啟發我們,說:“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知平生被眼瞞。”什麼意思呢?

他是用蒼蠅透窗來打比方,以前的房子的窗戶是沒有玻璃的,用白紙把它蒙起來,若白紙上麵有個小洞,這個蒼蠅鑽進來了,鑽進來以後怎麼樣?這個蒼蠅的長處是什麼?蒼蠅的眼睛最厲害,是360度的複眼。我們人怎麼樣,看前麵看不到後麵,看左邊看不到右邊,是不是?而這個蒼蠅360度哪裏都看得到,但是它就死在這個長處裏麵,蒼蠅執著於自己這個眼睛的長處,能夠看到360度,能夠全方位看得到,所以它就隻相信自己的眼睛,死在眼睛裏麵。門大開著它不知道從門出去,它隻是循著這個光在窗戶紙上撞來撞去,就撞不出去。“忽然撞著來時路”,偶然有個機會撞到它鑽進來的那個洞,就出去了。“始知平生被眼瞞”,知道原來我這輩子都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了。所以要用內心的智慧,不要有成見,不要執著於自己的特長,這樣來開啟內在的智慧。

第四點就是希望我們要能夠超越凡夫的大腦思惟,要運用聖者的靈性生命思惟

有什麼差異?凡夫用大腦來思惟,修行人用什麼思惟?修行人用什麼來覺照?他用靈性生命思惟,用真心來現觀,來直觀。

那麼,凡夫眾生用大腦思惟特點是什麼?就是運用記憶和解讀。我們總是活在二元對立裏麵,總是調動過去累積的知識來解讀,解讀現在遇到的事物,這就是二元對立,你用過去心來看現在的事物就產生差距了。所以運用記憶和解讀是不能真正地看到事物的,你隻是認識這個事物,沒有真正地看到這個事物,因為這個事物的真實相是什麼?它是活的。而你認識它、你解讀它,就把它看成死的了,所以誤區就產生了,執著就產生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在座這一排都是男士,你看到你太太有個什麼行為,你認為你了解她,你真的了解她嗎?不了解。你真的知道她是什麼心、什麼心態、什麼想法產生的這個行為嗎?不了解。為什麼?因為你總是用過去對她的印象,過去她有些什麼行為,你記下來了,你大腦裏麵儲存了,然後你調動過去對她的印象來解讀她現在的行為,但是她現在的行為是由她現在的心決定的,所以她現在的心決定現在的行為,而你用過去心來看她現在的行為,當然矛盾就產生了,隔閡就產生了。

佛陀說:能夠真正地如實知自心就是大智慧,能夠真正進入到別人的心就是大慈悲。但是凡夫眾生用大腦思惟是不可能真正進入到別人的心,唯有修行人,他用現觀,就能夠心心相印,能夠感應道交,所以要用靈性生命思惟,要用心,用真心而不要用知識,不要單純地用知識,不要死在知識裏麵,要掃除一切的執著,要從過去已知的知識之中解脫出來,但是我們很難做到。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我們每一天學習很多知識,但是並不是不可以學習,要學習,為什麼?我們要因指而見月。但是你不可以對它生執著,知識並不能障礙你,知識其實是啟發我們的,但是你對知識的執著,它就障礙你了,所以我講的題目叫《不執著的智慧》,一切不執著,這是修行的入處,這是真正學佛的入處。

還有一個是什麼?還有一個就是要練習我們內在不被念頭捆住。九法界眾生以心體不能離念,你要想不起念頭不可能的,你就是勉強壓到你不起任何念頭了,那個“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還是你的意識造出來的一個假空,並不是真空,並不是真空妙有,並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而是你的意識造出來的一個假空。我們的意識是很有力量的,它也是很狡猾的,你不是老是說空嗎?它就造一個假空來騙你,隻要你用知識的話,你都不能真正地契入。

我們修行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自己起念頭,隻要不執著就好了,要練習從自己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誰能夠障礙我們?誰能夠局限我們?自己的念頭局限自己。要練習從自己的念頭之中解脫出來,不要被自己的念頭困住,而不是去試圖消除它,那樣是很笨的辦法。你希望大聲念佛、大聲念經,希望妄念不要起來,把它壓下去、把它消除,這不是最好的方法,你隻要不被它捆住就好了,不要去嚐試消除它,你嚐試消除它,那個念頭還是意識心、還是凡夫的妄心,那你修行就錯了,猶如緣木求魚,轉求轉遠。所以修行的方法不能錯,因地不能錯。

《首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因地上你用妄心來修,用第六意識心來修,你不知道用真心來修,你修不成,猶如煮沙而欲其成飯,那是不可能,這個沙子你要到鍋裏麵煮上一萬年,它還是沙子,不可能成為米飯,要用真心來修。所以要超越凡夫的大腦思惟,不要運用記憶和解讀,而要運用覺照和欣賞。

修行人就是覺照和欣賞,在一切環境之中都很自在、都很快樂,他用現觀的智慧,任何東西他都能欣賞,為什麼?因為活的事物,遇到活的生命,當然因緣成熟就生智慧。而且如果我們是用知識,我們隻是看到一個片段,這朵花形成,它由無窮無盡的因緣才能形成,你隻是看到植物學這麼一點,好像大海裏的一滴知識,那其他廣大的知識你都不知道了,你被它捆住了,所以這就是局限性,這就是畫地為牢,這就是你被自己的念頭、被自己的知識綁住、困死了,所以要超越自己的念頭,不要被它綁住,但是不要害怕它,不要放縱它,放縱它是生死凡夫,壓抑它也不是究竟之道,而隻是覺照它,一覺照,你用真心去覺照它,它就轉為智慧。正如禪師所說的“好雪片片不落別處”,落在哪裏?好雪片片是念頭,不斷地起來,你隻要覺照,它就全部歸到真如性海裏麵去了。

這是我講要用真心,不要執著於大腦思惟,還有不要被相捆住,八個字:相相離相,心心印心。在一切環境之中,你都融入進去,你都享受它。

我曾經遇到某些居士,她覺得很苦惱,因為她先生也很忙,總是聚少離多,在一起的時候就經常吵架,離開以後又互相思念,不停打電話,那麼很苦惱。我說你學佛皈依一年多了,怎麼會這麼沒有智慧呢?你要知道相相離相、心心印心,任何一個相都不能障礙我們,你們相聚在一起這是一種相,你們離開也是一種相,你要充分地享受每一種相,不要分別,聚在一起的相是好的,離開的相是壞的,那就錯掉了,那是大腦思惟,不是真心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