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的理論研究過程中,人們早已普遍地認識到,公共政策不僅僅是社會政治活動的結果,即實現公共意誌、滿足社會的理性需要;而且也是社會公共管理事務中所製定的行為規範,即引導著廣大公眾與社群組織的行動,因而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礎是社會公共事務,其本質屬性是公共管理運行的產物,其基本性質是政府維護公眾利益的重要手段。許多專家學者甚至認為,公共政策過程實際上就是公共管理運行的核心內容,而公共管理的相關組織就是公共政策的重要主體。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作為社會資源重要分配途徑與手段的公共政策,其社會影響力正在逐漸增強。因此,在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當中,要特別強調對公共政策的研究,必須涵蓋整個公共管理領域,必須成為整個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內容。
另外,搞清楚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兩者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這一重要的理論問題,對於完善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從而促進公共政策的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重大的現實意義,是一項帶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一般來說,公共管理過程與公共政策過程是相一致的,或者說公共管理過程實質上就是公共政策過程,公共管理主體的行為過程也就是公共政策功能發揮的過程。公共管理的主體通過循環往複的公共政策過程,實現了對社會的有效控製,塑造了良好的公共秩序。因此,從公共管理的視角研討公共政策,不僅需要探求公共政策產生的條件、途徑、結構及機製,了解其基本的功能,更應該探求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兩者之間的關係,了解公共政策是怎樣實現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如何涉及社會的各個領域,並對個人社會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的。
在實現公共利益這一基本目標的政治邏輯過程中,就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的關係而言,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哲學基礎,起著主導性作用;而公共政策則是公共管理重要的治理手段、有效的社會管理工具,對公共管理具有能動的促進作用,是政策行政的具體表現。也就是說,在公共管理的實踐中,如果公共政策的作用發揮得好,具有無限的活力與創造性,那麼就能夠使公共管理的目標順利地得到實現,反之就會導致公共管理的混亂,損害廣大公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公共管理隻有依賴公共政策才能有效地增進公共利益,實現合理分配公共利益的管理目標,才可以通過政策問題行管理之道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公共政策作為公共管理的首要因素,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它們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作用,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的有效增進與合理分配。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共政策既是公共管理活動的基本依據,又是公共管理活動的基本手段,是在公共管理急需積極符號之時出現的一種積極符合,是公共管理的藝術與科學跟管理的藝術與科學的聯姻,而且這種聯姻是平衡的。
公共政策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像公共管理一樣,在中國的計劃經濟時期,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個非常生疏的概念,直到改革開放春天的到了,公共政策才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發展最為迅速、影響麵最大、應用領域最廣、實證性最強、社會效用最明顯的學科之一。公共政策之所以在當今中國社會得以迅速地興起和發展,既與中國現代社會的管理特征相聯係,也與公共政策自身的學科特點有關係,是中國公共管理有效解決社會利益衝突的重要機製,也是中國公共管理探求公眾參與分配、協調與整合社會諸方麵利益的最佳方式,體現了現代社會民主協商的本質特征。
中國作為一個後進入市場經濟的國家,目前處在一個經濟體製轉軌時期。隨著政企的分開,大多數國有企業逐步實行股份製的運行方式,而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經濟的共同發展,使得中國政府的職能在很大程度上逐漸轉入公共管理的運行方式,公共政策則成為政府管理社會的有效工具。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由於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注定中國的公共政策與西方國家的公共政策具有很大的差異,在理論上與實踐中都表現出更多的特色。“橘出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這句話主要指的是,任何事物都存在水土不服的“個性”。也就是說,照搬西方國家管理之道的前提,是要看國情與社會生態是否與西方國家相同。因此,當代中國的公共政策,除了在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等,表現為與西方國家其階級屬性方麵的截然不同之外,在公共政策的製定、執行、分析、評估等過程中的程序與形式、方法與手段等問題上,更應該具有顯著的國情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