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映入讀者眼簾的是惠學剛、彭宏偉兩位的一部新作、力作:《權力的邊界》。這部書的撰寫出版,生逢其時、適得其所。
在我們的主流話語中,最早提出把權力關進籠子裏,是在習近平同誌2013年1月在中紀委二中全會的重要講話之中。該講話中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製、不能腐的防範機製、不易腐的保障機製。把權力關進籠子裏的說法很快得到了廣泛認同並深入人心,之後又被鄭重地寫入了三中全會的決定之中,其語話效力得到了進一步放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還特別強調:強化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體係。指出:“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製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係,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那麼,怎樣才能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怎樣才能切實加強對權力的製約監督?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亟待破解的一個重大政治課題。本書,正是回應了社會和學界對這一課題的強烈關切。
本書最大的看點、讀點、亮點,就是它跳出了一些同類書容易陷入泛泛而論、大而化之的窠臼,而是把眼力和筆力集中鎖定在權力的邊界之上。這正是本書的功力所在、價值所在。恕作序者眼界之狹陋,在政治學的學科領域裏,在反腐倡廉的書籍之中,《權力的邊界》一書,確實填補了一個本不應空的空白,領跑了理論探索應該向前的前沿,此舉可稱道。回眼環顧,從陳良宇、王立軍、徐才厚、穀俊山到周永康,從“石油幫”、“秘書組”到“政法派”,以及大大小小的“老虎”、“蒼蠅”,無一不是公權私用、濫權無度,在他們的眼裏、手裏有權力的邊界嗎?為權力設定邊界、鎖定邊界、鐵定邊界,任何人不得逾越,以身試法者必定落馬,這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急切期盼。
在我看來,解決權力邊界問題,理論上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不能回避。
第一,權力究竟是什麼?
學界比較具有共識,之一是,權力是一種強製性的影響力、控製力,不可違逆,權力具有大小強弱、直接間接、顯性隱性之分。之二是,權力是由它的占有方向它的非占有方發出的,前者具有某種優勢、強勢的地位。之三是,權力行使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和獲取某種利益,權力總是挾利益而行之,無論其正當與否。由此,可以把權力定義是:權力是某機構或個人為謀利而將自身意誌強製性地控製他人行為的影響力。
第二,權力為什麼必須有邊界?
因為,權力具有膨脹性和腐蝕性的顯著特點。是凡權力,都會具有膨脹性、擴張性,會行使到它的最大邊際,直到實在無法逾越了才會止步。機構周而複始地處於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循環之中,原因就在於附著機構的權力之魂沒有受到實質性的控製、限製,它一定會伺機再行擴張。而且,權力具有腐蝕性。“權力趨向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這是政治學的常識,也是政治生活中的公理。任何掌握權力的人都不是天使,也教化修行不成天使,禁得起誘惑的隻能是極個別的、一時的現象,離開法律、製度的有力規製,占有欲、支配欲是難以不作祟的。因此,權力必須得到有效的控製,用籠子將它關住,用邊界把它限製住,隻允許它循規蹈矩、服務公眾、造福社會,而決不允許它恣意妄為、危害社會。
第三,如何設定權力的邊界並保障其有效?
這當然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工程,難以一舉成功、一蹴而就,它包括了思想、理論、法律、製度、政策、輿論、文化、教育等方方麵麵的努力。貫穿其中的根本是民主、法治和科學。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權力的主人。必須由人民來給權力設定邊界。隻有由人民來給權力設定的邊界才會是有效的邊界。人民依法設定權力以及權力邊界。權力法定,什麼權力、有多大的權力、怎樣行使權力,統統由法律作出規定。這樣法律才能發揮權威性、決定性、穩定性的作用,置權力於它的威懾之下,讓“權大於法”退場。不言而喻,設定任何邊界都應該合乎際、合情合理、公開透明、便於監督,就是說邊界的設定還應該講科學。
可喜的是,上述這些必須麵對的問題以及相關的問題,在《權力的邊界》一書中都給予了足夠的關照,讀後會有所啟發。
侯少文
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政法部、教務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