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1 / 3)

公共權力腐敗是一種滲透性、擴散性、傳染性極強的社會病態,當代中國也未能幸免。公共權力腐敗已經嚴重地損害了我黨的執政基礎,侵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毒化了社會風氣,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2010年,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領導幹部不論在什麼崗位,都隻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都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做到公道用人、公正處事。他指出,權力的行使與責任的擔當緊密相聯,有權必有責。看一個領導幹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沒有責任感、有沒有擔當精神。各級領導幹部要珍惜使命、不負重托,在難題麵前敢於開拓,在矛盾麵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麵前敢擔責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領導幹部工作上要大膽,用權上則要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1

針對日益嚴重的權力腐敗現象,2012年底,習近平同誌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當即向全黨發出警示:“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我們要警醒啊。”進而提出了“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的重要思想,即要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製、不能腐的防範機製、不易腐的保障機製三大機製,建立標本兼治、懲防並舉的反腐倡廉的製度體係。2“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是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思想的新發展,也是我國反腐敗鬥爭的最新理論與實踐。

一、深刻領會“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首先就是要明確公共權力的邊界,防止公共權力恣意擴張,侵害公共利益。權力的邊界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權力體係與社會體係之間的界限,二是權力體係內部各種權力之間的界限。從權力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上說,在社會根本利益一致而具體利益呈現明顯多元化的前提下,必然要求精確劃分公共權力的邊界,防止公共權力越出界限,侵害社會利益。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範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建立“權力清單”,嚴格規定權力運行的範圍,對於防治腐敗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從權力內部體係上說,明確各種不同權力之間、上下級權力之間的界限,能夠有效地維護權力體係的正常運行,規範權力運行方式,提高權力體係的效率,建立廉潔政治。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就是樹立規則至上的原則,確保公共權力依據規則運行,而不論其內在動機和目的是怎樣的。有的權力主體出於善良的動機,以實現某種公共利益為目標,就自以為可以脫離規則而行使公共權力,其結果也往往會給社會帶來傷害。有的權力主體聲稱以實現某種社會公共利益為目標,而真實目的則是謀取私利,結果必然是損害社會利益。從結果上看,這兩種情況有時難以區別,但其結果都是傷害社會公共利益,都可能造成腐敗問題。因此,隻有通過剛性的製度約束,才能同時避免公共權力運行中的扭曲,有效地預防腐敗。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必須建立新型的權力製衡和監督體係,確保權力在規則的範圍內活動。公共權力具有擴張性、強製性的特點,隻有通過權力體係內部的分權,各個權力主體之間形成監督和製約的關係,才能防止權力主體無限擴張,進而防止權力主體逾越規則、運用權力的強製性破壞社會公平。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就是把權力主體與非權力主體區別開來。在封建社會,由於受到血緣崇拜、家庭崇拜等觀念的影響,一旦某個人成為公共權力的主體,他掌握的公共權力就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延伸效應,即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員,親屬等利益共同體都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影響甚至直接幹預公共權力,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今,這種情況並沒有根除,仍然以某種變異的形式繼續存在著。從基層官員到高級幹部,不同級別的“高衙內”依然存在,並利用這種惡劣的傳統謀取私利。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就是切斷權力主體與非權力主體之間的非法聯係。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意味著權力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複雜的社會體係中運行,就是要建立新型社會體係,為權力體係的健康運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公共權力源於社會、服務於社會,權力體係運行的具體狀況與社會狀態密切相關。權力主體生活在社會而不是真空中,因此,其一切行為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如果來自於社會的信息有助於權力主體堅守規則、正確用權,無疑就會維護權力體係的正常運行;否則,權力主體就可能會動搖信念,想方設法利用製度的漏洞甚至創設新名目以謀取私利,這樣就會消解“製度的籠子”於無形,發生“牛欄關貓”的現象,生成腐敗。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就需要在實踐層次上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權力腐敗呈現出明顯增加的態勢,具體表現在:腐敗官員的層次明顯增加,上至個別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鄉鎮,甚至不能列為官員而又擔當公共事務的村(組)級幹部,都發生而且正在發生各種形式的腐敗行為。腐敗的領域也有擴大化的趨勢,幾乎遍及黨政軍以及各類企事業單位。腐敗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其增速甚至超過了GDP的增速。腐敗的形式也五花八門,有的買官賣官,有的貪汙腐化,有的徇私枉法,有的追求美色,有的追求金錢,有的與資本勾結謀取私利,腐敗的具體形式已經充分暴露出來。腐敗的危害日甚一日,加劇兩極分化,已經演變成為一股亡黨亡國的腐蝕性力量,惡化了黨群關係、幹群關係,對此,百姓反應強烈。因此,隻有在實踐層次上,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的策略,對一切腐敗行為形成高壓態勢,才能遏製腐敗勢頭,穩定民心、維護正義,並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建立健全完善的製度體係,實現“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的目標。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數權力腐敗行為與權力介入市場密切相關。李克強同誌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局出發,強調建立“權力清單”,明確權力運行的界限,規範權力運行的機製,遏製腐敗:“對於腐敗分子和腐敗行為,我們實行的是‘零容忍’。中國是法治國家,不論是誰,不論職位高低,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隻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就要依法依紀嚴肅查處、懲治。”表明了人民政府反腐倡廉的堅決態度。“腐敗是人民政府的天敵,我們要用法治的思維,用製度來管權、管錢。今年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而且要加快推進‘權力清單’公布,界定權力的邊界,防止濫用權力。”製度建設是防治腐敗的根本途徑。“我們還要繼續去啃‘硬骨頭’,至於說到什麼程度滿意,那就是正確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我們要努力做到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調動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注入新動力。”重新規範權力與權利的關係,以擴大市場主體權利遏製公共權力的腐敗,為社會注入更多的正義力量。“改革會觸動利益、會動‘奶酪’,你放權,有些人的權就少了。放寬市場準入,增強市場競爭力,現有的一些企業就會感到壓力。但是為了釋放改革紅利,尤其是讓廣大人民受惠,我們義無反顧。”3當前,公共權力改革的核心——簡政放權,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