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勤奮刻苦的自學生涯(1843—1850)(2 / 3)

自學期間形成的強烈的文學愛好,也成了他的終生愛好。雖然以後沒有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但是他的文學才華一直都能隨時洋溢出來。在他後來的書信中,經常評論一些作家,討論一些作家的作品,闡述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見解。他曾在給朋友的信中對易卜生的《皮爾·金特》寫過一段熱情的評論,認為維克托·賴德伯格的作品“表現了貴族的靈魂和佳人的形象”,說拉格爾洛夫的《古斯塔·柏靈斯的傳說》中“事件起因不合邏輯,但風格具有魅力,因此不能評價過高”,等等。他還經常在書信中將一些名作家的名句稍加改造,使之變得滑稽而幽默,而且自己也寫下了大量的富有哲理的精粹而新穎的警句,如:

知足是唯一真正的財富。

撒謊是萬惡之首。

誠實的人常被撒謊者擊敗。

追求被人尊敬的人,是不值得受到尊敬的。

心靈中的愛情,不能像肚皮裏的食物那樣,可以通過勸告而消化得更多一些。

憂慮是腹中的劇毒。

一個沒有書本和墨水的閑聊者,等於是一具有生命的僵屍。

不尊重別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顆經不住陽光的寶石。

除了農業之外,詐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行業。

他在後來進行研究、發明工作之餘,還陸陸續續地寫了不少詩歌及其他文學作品。其中有兩部小說草稿《在最明亮的非洲》《姊妹們》,喜劇《杆菌發明專利權》,悲劇《複仇的女神》等。在實驗室的實驗記錄單上,經常能發現他隨筆而作的詩篇。

他在自學期間所表現的文學熱情和才華,深得母親的讚賞。這階段,他已試著模仿雪萊和拜倫寫了不少的詩篇,對此,父親伊曼紐爾並不高興,他希望阿爾弗雷德能將精力放在科學與發明上,這點他對阿爾弗雷德的聰明天賦很有信心,他認為詩歌不過是懶散女子的消遣。但阿爾弗雷德卻始終認為:“對自然科學的征服,是為子孫後代創造幸福的材料,而文學的理想主義使命,則將在這方麵起著它的作用。”自學結束後,阿爾弗雷德曾想過進行詩歌與小說的創作,但都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搞成。

科學知識對阿爾弗雷德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他從小受父親發明創造的耳濡目染,對那些神奇的知識世界產生了興趣。老師講授的科學知識不斷地解開了他心中的一個個疑團,這使他感到興奮,尤其是化學家津寧教授的傾囊相授,更使他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當時,化學是與新興的工業聯係最緊的一個領域。紡織工業的漂白與印染,推動著製酸與製堿工業的發展,鐵路與礦業的興起,又要求科學去尋求新的爆炸動力,這些都離不開化學。津寧老師的這些講授,在引起阿爾弗雷德對化學濃厚興趣的同時,還使他萌發了從事化學研究與發明的雄心大誌,這給津寧教授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以至於後來,津寧教授專門將當時世界上誰也駕馭不了的硝化甘油拿給他看,為他走上科研之路提供了重大課題。

教師們在吃驚於阿爾弗雷德聰明天賦的同時,也更吃驚於他的勤奮與刻苦精神。如果說阿爾弗雷德的天賦好、領悟快的話,這僅是他學得豐富知識的一個原因,而勤奮與刻苦則是他學有所成的另一個原因。為了學習,他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家教不在,兩個哥哥就出去玩一玩,會會朋友,而他多半是一個人呆在屋裏看書和思考問題。為了強化腦力訓練,在學習語言時,他就找到這個國家的文學原著邊學邊看,並把這些文學原著譯成瑞典語,接著再將它回譯成原文,與原著進行對照,以此來糾正語法和詞彙上的毛病。就這樣,他的文學知識與語言的掌握在同時進步,幾年間,他在兼學其他知識的同時,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也較好地掌握了俄語、法語、英語和德語,有的還達到了精通的程度,這不能說不是個奇跡。後來,他又自學了意大利語。一生中,他能用6種語言進行交談和寫作,並能體現出每種語言固有的特點和優雅的風格,用語相當準確。曾給他當過管家與秘書的女作家貝爾塔,在回憶錄裏這樣描述過他寫的信:“他的思路敏捷,語言風趣……他生於瑞典,俄語是第二母語,用德語、法語、英語書寫都很規範、優美。”他18歲時用英語寫的那首400餘行的自傳體詩,一位英國的老牧師讀了之後,竟認為是英國人的作品。他說:“我曾竭力搜求文法上的錯誤和謬誤的成語,卻是這樣少。全篇425行詩中,平凡的詩句僅有6行。”這充分顯示了阿爾弗雷德在幾年間所打下的深厚的語言功底。這些語言的掌握和精通,給他後來的事業成功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一生中,他到處奔走,搞發明,做實驗,跨越了語言障礙,所到之處,都給人留下了博學、多才、睿智、令人欽佩的印象。

在他們遷來聖彼得堡將近一年的時候,小弟弟埃米爾降生了,他的到來,為全家帶來了歡樂。這個比阿爾弗雷德整整小了10歲的弟弟,身體健康,聰明可愛。這時,阿爾弗雷德的病情有了明顯的好轉,但身體仍然比較虛弱,還不能像哥哥那樣經常外出,就在家裏與小弟弟為伴,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日子,培養了他們兄弟之間的特殊感情。埃米爾非常喜歡這位聰明、溫和的哥哥。

隨著年歲的增長,阿爾弗雷德的身體情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學習之餘,他有時願意到外麵去走走,欣賞一下大自然的風光。童年多病孤獨而強加在他身上的內向性格,這時也由於知識麵的開闊,增加了智慧的內涵,而變成了睿智與深沉。他有自己的欣賞標準,富有主見,堅定而自信。他常常獨自站在窗前欣賞院子裏的景致。春天,小草露頭,樹發出了新的枝葉,一種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鮮綠,令他感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夏天,院子裏植物茂盛,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像跳動著的火焰,喚起了他無窮無盡的力量。這兩個季節最令阿爾弗雷德留戀與受到鼓舞。秋天,花謝了,草黃了,樹葉相繼悄悄地回到了大地的懷抱,一切都有結果;轉而就是冬天,這裏的冬天,到處是一片白皚皚的雪,世界得到淨化,仿佛他的心中也得到了純淨。他願意這樣細細地去品味,去深思,在品味與深思中得到一種快慰的享受。他也偶爾到野外去。他願意看那浩瀚的大海,它能夠喚起人的想象與激情,每當這時,現實的海與胸中的理想之海總是糅合在一起,使他“心中的海洋更加寬廣”。他願意走進蒼翠欲滴的樹林、廣袤的草地,這會令他陶醉,忘掉了多病的身體、苦難的童年和許多艱難的往事。在大自然中安靜地生活,成了他一生的向往,他在後來還寫下了這樣的話:“我願生活在我的啞巴朋友——樹林和灌木叢中。”但是,他熱愛大自然,並不是位自然主義者,他珍視生活中的經曆,盡管生活中充滿著磨難,他認為“人生是大自然賜予的一塊高雅的寶石,人在漫長的歲月裏對它精琢細磨,隻有那些不辭辛勞的人,才能使它發出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