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新中國成立後,他是周恩來總理親自任命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不久,又當選為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他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堅持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創作了《田橫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係列對現代中國畫、油畫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優秀作品,在中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
在畫壇上沒有人不知道徐悲鴻先生的,他以畫馬飲譽中外。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沒有成名之前的徐悲鴻曾經饑寒交迫,窮困潦倒,少年喪父,求學無門,工作無望,一度流落上海灘……可是,他“窮而彌堅,不墜青雲之誌”,越挫越勇,咬定目標不放鬆,終於成為一代藝術巨匠。他的夫人廖靜文女士所著的《徐悲鴻的一生》中有著翔實的記載,我每一次展讀,都會被他的礪誌精神感動得熱血沸騰……
徐悲鴻先生原名徐壽康,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江蘇省宜興縣屺亭橋鎮。“悲鴻”是他的筆名。由於家庭窮困,少年徐悲鴻經常受他人的冷眼。有一次,徐悲鴻到一個親友家去吃喜酒,許多有錢的子弟都穿著綢衣,而徐悲鴻卻穿了一件布大褂。為此他遭到了別人的奚落,從此憤世嫉俗,立誌不穿綢衣。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父親拿不出錢。於是他便向別人借錢,可是誰也看不起這個“窮小子”,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此後他一直以“哀鴻”自詡,並發憤繪畫。
他的繪畫得益於家庭的熏陶。父親徐達章是一名民間畫師,在當地很有名氣。耕作之餘,父親在鎮上以課徒和鬻字賣畫補貼家用。因家境貧寒,幼年的徐悲鴻也跟著父親參加勞動。幼小的悲鴻耳濡目染,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3歲時(1908年),家鄉發生水災,莊稼悉遭吞噬。萬般無奈之下,他隨父親外出謀生,也培養了他對書畫的熱愛之情。後來,達章公染上了重病,全身浮腫,極度衰弱,父子倆才不得不返回家鄉。17歲以後,徐悲鴻獨自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擔。他曾先後在家鄉三所學校擔任圖畫老師。這三個學校的距離有五十華裏,在舟楫如梭的江南水鄉,坐船既方便又便宜,但是由於家境貧寒,為了節省錢給父親治病,他全靠徒步往返。19歲那年,父親病逝,徐悲鴻過早地體會到了生存的艱辛和人世的無常。
流落上海是他一生最難忘的痛。為了養家,他決定到上海去尋找出路。他的一位同鄉徐子明先生,當時任教於上海的中國公學。在徐先生的熱情幫助下,他的作品得到了時任複旦大學校長的首肯,並答應為他安排一個工作,但當校長見到悲鴻時,說徐悲鴻還是個孩子,怎能工作?不久徐子明赴北京大學任教,徐悲鴻工作的事也沒了著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起來,他身上僅有的一點盤纏也用光了,最後因身無分文而被旅館老板趕出大門。在極度失望中,忽然接到了徐子明從北京的來信,囑咐他去見商務印書館《小說月報》編輯惲鐵樵先生,真是喜從天降呀!他懷揣徐子明的介紹信立即前往商務印書館。惲先生看了介紹信及他的幾幅作品之後非常滿意,答應讓他為中小學教科書畫插圖。一陣溫暖的感覺頓時湧到了悲鴻的心裏,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可是,當他再次來到商務印書館時,又被告知國文部另一個主事人認為他的畫不合格,剛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徐悲鴻立刻感到全身都在顫栗,心好像也要裂開了,血不斷地湧出來。一種難以遏製的痛苦和失望強烈地攫住了他。於是,他不顧一切地狂奔到黃浦江邊:淪落上海的苦悶,找不到職業的煩惱,饑寒交迫的痛苦已經把他折磨得精疲力竭,突然降臨的希望又這樣破滅了……麵對滾滾不息的黃浦江,他準備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時,他忽然想起了父親臨終時的教導,想到了母親,想到了幫助過他的人,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淚如泉湧……默默地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