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剪出心靈的春天——剪紙藝術家申沛農(1 / 2)

申沛農(1936—2001),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京派剪紙藝術家,京派剪紙的領軍人物。曾任中國剪紙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極具藝術才華,展現了卓越的聰明智慧。許多作品已經成為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8日,申沛農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際,許多人齊集曆代帝王廟的西配殿,為申沛農舉辦了以《風采依舊》為題的回顧展。會展上集中展出了他的六百餘幅原作。人們難以置信,這樣靈動的作品竟然是出自一位殘疾人之手。一些申沛農的“老粉絲”,回想起當年自己瘋狂地收集他的剪紙作品的場景,仍然心潮澎湃……

在人生最痛苦的日子裏與剪紙藝術結緣。申沛農先生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當時,他的身體狀況並不是突然間就差到了穀底,剛開始,隻是周身關節疼痛難忍,雙腿彎曲困難。許多人都勸他放棄學業,但是他硬拖著病腿讀了四年半小學,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靠著乘三輪車,上了一年半的中學。再後來,他就站不住也躺不平,隻能癱瘓在家,不得不放棄充滿理想的學業。可是,躺在病榻上的他並沒有對生活喪失信心,也沒有去考慮人們那摻雜著憐憫、鄙視的眼光。他親手畫了一幅保爾·柯察金的像貼在自己的床頭,希望每天在與病痛抗爭中,自己的毅力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看一眼,以獲得繼續奮鬥的勇氣和精神力量。他每天的空餘時間都被用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出路。後來,他讀到了一篇關於江幼農在周身關節僵硬、隻能張口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毅力從事俄文翻譯工作的事跡時,聯係到了自己的命運,希望也能夠以頑強的毅力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他覺得要想開創生活,必須奮爭,必須掌握一技之長,以實現殘而不廢的理想。於是,他不分白天還是黑夜,拚命地自學語文、音樂、繪畫、醫學等學科的知識。通過學習,他漸漸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像當初那樣痛苦了,是文化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也鼓勵著自己頑強的鬥誌。後來,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幅《嫦娥奔月》的剪紙,便決定將自己剩下的所有精力奉獻給中華民族這一傳統藝術。

非同尋常的學藝生涯。為了掌握剪紙藝術的要領,他每天把自己關在房子裏全神貫注地畫草稿,一絲不苟地從一刀一剪做起。一張剪廢了,再剪一張。當自己覺得創作的素材枯竭時,他就讓家裏人用手推車推著他到街頭。許多人並不能理解當時的他在聚精會神地幹什麼,後來才知道那是在觀察往來行人的表情神態。他還不滿足這種搜集素材的方式,又常常通過參觀展覽館、看電影來觀察各種人物的形象,積累可貴的素材。當自己一時不能把熟悉的肖像畫出來的時候,就通過文字的形式把形象描述出來記在本子上。工夫不負有心人。1958年,他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紙作品。盡管這隻是一幅小小的作品,在報紙中被放在很不起眼的版麵,但這對於當時的他來說,很是欣慰,甚至異常興奮。他想跳起來,飛翔在剪紙的天空。他第一次發現自己沒有被時代拋棄,也為開始了新生活的第一步而感到自豪。於是,後來的小屋裏,剪紙的聲音更多了,一遍一遍的重複像是剪刀在紅色的地毯上歡快地舞蹈,有節奏的剪紙聲又像是悅耳的鋼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