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1856~1950),直譯為喬治·伯納·蕭,愛爾蘭劇作家,創作了《鰥夫的財產》、《華倫夫人的職業》、《蕩子》、《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傷心之家》、《聖女貞德》等大量優秀作品。1925年蕭伯納獲諾貝爾文學獎;1938年他一人獨得兩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劇本獎和最佳改編獎。他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
1892年,蕭伯納的《鰥夫的財產》在皇家劇院上演,連演七天,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然而,蕭伯納的筆沒有就此停止,而是接二連三地帶給觀眾精品。隨著觀眾一波又一波的掌聲,蕭伯納的名字也流傳到了世界各地。他以辛辣而幽默的筆,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批判帝國主義的戰爭罪行,對世界上受壓迫受剝削的人們寄予同情和不斷地鼓勵。蕭伯納是世界著名的幽默大師,英國傑出的戲劇作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可是,他的人生和創作道路並不順利,甚至是艱難曲折的。
沒有色彩的童年。蕭伯納出生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一個小公務員家裏。他的父親是個沒落貴族,不僅形象極醜,而且是個誰都不喜歡的懶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母親雖然出身於高貴的鄉紳世家,從小受過嚴格的上等教育,可是嫁給這樣一位不思進取、醉生夢死的老公,還有什麼生活情調或才情、夢想可言呢?由於家境十分貧寒,蕭伯納隻好到一所教會學校念書。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一點費用,但是,有所得必有所失。小蕭伯納覺得教會學校的氣氛令人窒息,他簡直要喘不過氣了,每一天枯燥無味的生活像是生活在棺材中一樣。教會的教育思想十分腐朽,每天上課就是簡單的重複的教理問答,對於一個擅長死記硬背的人來說會取得好的成績,但是,對於一個思想自由,興趣廣泛,不喜歡被人約束的蕭伯納來說,成績常常是不如人意,常常換來老師的責罵。
為了緩解一下枯燥無味的學習生活,他常常會閱讀一些課外書籍。《天方夜譚》、《天籟曆程》、莎士比亞的著作等等都是他喜歡的。他常常在微風吹拂過的窗戶旁,借著微弱的光亮閱讀狄更斯、大仲馬、雪萊等人的作品。他15歲就能把都柏林美術館所有畫家的名字和作品說出來。這也是灰暗的童年歲月中,讓蕭伯納記憶中最為光彩的一頁。當然,這並不說明他天生就對文學感興趣。相反,受母親的薰陶,蕭伯納從小就愛好音樂和繪畫。13歲時,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許多優秀歌劇的片段,由於家裏太窮,15歲的蕭伯納不得不輟學,他的人生掀開了另一頁。
並不光鮮的青年時代。失學後,迎接蕭伯納的是失業。為了維持生活,他進入都柏林的湯森地產公司當學徒。1876年,他的父母離婚。蕭伯納告別了年邁的父親,離開了貧困的故土愛爾蘭,隨母親來到倫敦。年輕的蕭伯納沒有工作,靠母親微薄的薪水維持生活,他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稱心的職業。他先在愛迪生電話公司外務部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這家公司倒閉了,別人給他介紹到《大黃蜂》報撰寫音樂評論,可不久這份報刊也停刊了。想一想,父母離異、失學、失業,這一係列不順心的事兒放在哪個人身上不是沉甸甸的包袱?誰都會被壓得透不氣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