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道路異常坎坷。青年時代的蕭伯納飽受失業的打擊,一心想減輕母親的負擔,可就是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萬般無奈之下,蕭伯納想以寫作謀生,但是他並不順利,他接連寫了5部長篇小說,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絕,這令他更加沮喪。在長達九年的時間裏所得的稿酬不過6英鎊,其中5英鎊還是代寫賣藥廣告的報酬。
為了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他不得不更加勤奮的學習和寫作。他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還熱心於參加社會活動。悲哀的是,由於出身的卑微、沒有學曆、外貌平平等原因,讓他從小就特別膽怯害羞,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為了增加自身在社交圈的影響力,他參加了一個叫“考求者學會”的辯論會,經常當眾與學者們辯論,特意留起了諷刺家式的發型,對著鏡子練習怎樣以瀟灑的手勢來加強演說效果。不久,他便以愛爾蘭式的機智幽默贏得了聽眾,很快就成為了一位令人傾倒的演說家。在12年的時間裏,他竟然是依靠演講過日子呢。
正是演講的成功,讓蕭伯納鼓起了寫作的自信,他以此鼓勵自己,堅信隻要努力,不怕失敗,就會成功,文學的道路也是這樣。於是,他每天規定自己必須寫一定數量的文字。數年如一日,蕭伯納的寫作本領有了飛躍。1892年,蕭伯納正式開始創作劇本,相繼完成了《鰥夫的財產》、《華倫夫人的職業》、《蕩子》等劇本。坎坷的人生經曆,深厚的社會閱曆,使蕭伯納戲劇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台的陰霾狀況,使他本人成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一頁。他先後創作了《英國佬的另一個島》、《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傷心之家》、《聖女貞德》等大量優秀作品。1925年,蕭伯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把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給了瑞典貧窮的作家們。
可以說,不論生活是多麼艱難,蕭伯納一生都不忘記做好兩件事情:一是鍛煉身體,遊泳、劃船、爬山、打網球、跑步、騎車、騎馬、日光浴、冷水浴、體操、拳擊等幾乎是樣樣都來,這是他活到94歲高齡仍能堅持工作的重要保證;二是勤奮寫作,自從下決心以寫作為生,他手中的筆就沒有停止過,一天都沒有間斷過,但是為了保證不影響自己健康,每天不超過20頁。
一年又一年,往來成古今。一代文學大師蕭伯納已經遠離我們,可是品讀他的成才故事,仍會讓失意或信心不足的我們再次鼓起勇氣,朝著希望的目標邁進,哪怕一天一小步,總會登上心中的最高峰。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我喜悅人生,因為人生的本身就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對於我絕不是一截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輝煌的火把,在它燃燒著的每一瞬間,我都要緊緊地抓住它。在我將它交給下一代之前,我要盡力使它燃燒得愈明亮愈好。”這兩段話是蕭伯納的名言,也是他送給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最好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