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侯賽因(1889~1973),是埃及現代著名文學家、文藝批評家、思想家。他著作豐厚,而且對曆史、哲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代表作品有《希臘劇詩選》、《雅典人的製度》、《日子》,被人們譽為“阿拉伯文學泰鬥”。由於他在文學方麵建樹卓著,曾獲歐洲許多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稱號。1958年獲埃及政府頒發的文學表彰獎,1965年獲尼羅河項鏈獎。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埃及,在經曆了一百年動蕩不安的時期以後,仍然處在極不穩定的局麵之中。塔哈出生於米尼亞縣尼羅河左岸小城馬加加附近的鄉村。他在出版的《日子》中講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父親是製糖廠的小職員,有13個子女。當時的農村缺醫少藥,迷信盛行。妹妹發高燒得不到很好的治療而隻能等待死亡。因為家庭的窮困,他在年幼時得了眼部疾病,卻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致使眼睛失明。在當時,塔哈因為自己的失明,隻能選擇去學塾裏學習《古蘭經》。來到了學塾後,他麵對著陳舊不堪的教法,隻能忍受著——因為學會這以後自己可以在別人婚喪儀式上誦讀,而這將是自己謀生的唯一出路。
可憐的塔哈在很小的時候就遠離了明媚的陽光和河岸旁的靚麗風景。每天晚上,在大人身旁,他聽著他們講著的美麗故事,多麼想像故事中的英雄那樣走遍世界各地,去看看各地的風土人情,但是,因為自己的眼睛不便,所有的一切都隻能化作泡影,隻能夠在黑暗的夢中去摸索,尋找著一絲安慰。可是,年幼的他並不想就這樣落在別人的後麵,他憑著自己堅強的記憶力,背誦著《古蘭經》。
塔哈的家鄉就像是祖國深重災難的一個縮影,人們的困苦生活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塔哈看來,一個人可怕的不是眼睛失明,而是對於知識的漠視,最終隻能由愚昧無知走向貧窮可悲的結局。這些童年的遭遇雖然給塔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慘痛回憶,但是艱難的環境也從另一麵練就了他頑強、敢於和命運抗爭的性格。
他渴望著用知識來填補自己對於黑暗世界的恐懼——因為他相信,知識可以改變自己貧窮的命運。1902年,13歲的塔哈隨哥哥到開羅,進入愛資哈爾大學預備部繼續學習。塔哈在求學期間,要求改革、進步的潮流正在湧動,這些力量正積蓄著,隨時都準備與舊勢力做最後的抗爭。他已完全置身於這場鬥爭之中,思想上無疑帶有這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但是,當時學校的枯燥課程並沒有激起塔哈對於知識的渴求,相反他卻厭惡起學校的學習來——因為這種消極情緒的影響,他進而討厭起整個學校的製度。可是,他並沒有就此讓自己麻木於這種單調的環境中,對於光陰的珍惜促使他在1908年進入新創辦的埃及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
來到了新的環境中,仿佛一切都變了模樣,一切新的東西都像是有了生命,都在招手歡迎著塔哈。學校的學習內容更是使他對於知識的追求有了無窮的樂趣。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埃及學者講授的課程,特別是幾位歐洲東方學家的文學評論課,把塔哈帶到了一片新的土地上,大大開拓了他的視野。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更加進步,他在夜校補習法文,以便能夠聽懂法語講課。1914年,塔哈寫出了紀念中古時期阿拉伯盲詩人艾布·阿拉·麥阿裏的學術論文,獲得了埃及大學頒發的第一個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