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好了路線,後麵需要做的就是“按圖索驥”一步步前行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遊客此段路大多行走在所謂的“西域”範圍內,即今日的新疆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天山、中亞腹地等地。這一路,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可親臨戈壁怪石奇木之地,更有機會見到天山冰峰聳立、雪蓮綻放的美景,古城遺址、異域風光,盡在此行。然山高路遠,陽光總在風雨後,一路頗為難行,遊客須得做足心理準備。
本篇著重介紹玄奘從長安出發,曆經大小城池、眾多國家。此行程中途徑國家名字均為音譯,隨朝代變遷,不同時期記載或有不同,本書的玄奘取經路線是按《大唐西域記》所載,其中許多國家其實就是以一座城為據點、人口不過數千的氏族部落,因此政權極不穩定,隨時都會被周圍較之強大的氏族吞並。這樣的小國家難以用今日的地理位置詳細標記,我們不能憑空猜想,隻好將其省略,隻將那些確實可信的地點提出來,用今日的地理位置標識,我們以相關城鎮或山川河流概括所在區域。
貞觀三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蘭州到達涼州,當時唐朝國力尚不強大,與西北突厥人正有爭鬥,禁止人民私自出關。涼州都督李大亮聽說玄奘要西行,強令他返回長安。當地慧威法師敬重玄奘宏願,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進。他們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達瓜州時,所騎的馬又倒斃了。這時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達,州吏李昌認為玄奘的宏願是罕見的,不應扣留他,就把公文毀掉,催促玄奘趕快前行。玄奘買得一匹去過伊吾(哈蜜)15趟的老瘦赤馬,新收徒弟石盤陀陪同,於夜間上路。慧琳、道整二人不堪遠行,遂回涼州。如此艱難的行進使玄奘進一步下定了西行的決心:不到印度,終不東歸,縱然客死於半道,也決不悔恨。半夜,他們偷渡玉門關成功。剛事休息,隻見石盤陀持刀向他走來,石表示再走是死路一條,不願同行,玄奘隻好任他離去,孤身一人前進。
在大沙漠上,看不到行人,黃沙之外,人、獸的骨骸便是生靈的行跡。順著走,有時像在前麵有大隊人馬在行動,其實這是在孤寂與恐怖的心理狀態下產生的幻覺。行進到玉門關外的第一個哨口,等到夜間偷渡,還是被守衛發現,差點被箭射中。校尉王詳同情他,因他不願東返,勸他到敦煌修行,玄奘還是表示寧可受刑,也不停留。王詳隻得讓他過了哨卡,並告訴他要往第四個哨口,那裏有他的族人,可以放行。玄奘依言出發,過了第四哨,再前進是800裏莫賀延磧,古代叫做沙河,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一書所謂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複無水草”的地方。玄奘隻身行走,默念《般若心經》,鼓勵自己。走了100多裏地,迷失了道路,見到水,牽馬飲水,不小心把袋子掉到水裏,路上用的東西都丟失了,又不知道向哪裏走,於是隻得重返。他邊走邊想,先前發過誓,不到印度不回頭,今天怎麼了,竟然往回走了?又想,寧可朝西走著死了,也不應該回去,想到這裏,勁頭來了,便改變方向,繼續西進。一路但見黃沙飛揚,如同下雨,晚上看見人獸骨骸發出的磷火,閃閃爍爍,陰森可怕。最嚴重的是走了5個白天,4個夜晚,還沒有見到水,幹渴難以忍受。到第五個夜間,沒有一點力氣了,便躺倒在黃沙上。半夜忽然刮起風來,令人清醒,他立即爬起,又上路了。馬忽然不按路行走,拉也拉不動,原來它發現了水草。飲飽吃足,休息了一天,然後又出發。走了兩天,出了流沙,到達伊吾,隨後到高昌。可以說這是玄奘取經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經過這番磨練,玄奘西行的意誌更加堅定了。
穿過莫賀延磧大沙漠,玄奘抵達伊吾(今日的新疆哈密地區),短暫停留後受到高昌國王盛情邀請,於是抵達白力城(不可考,大致認為相當於今新疆鄯善縣附近), 高昌王熱情款待了玄奘,並希望他留下傳播佛教。玄奘的目的是往印度取經,於是他婉言謝絕。高昌王再三挽留他,玄奘還是不同意留下。高昌王以為用扣留的方式可以使玄奘屈服。玄奘用絕食來回答,三天滴水不沾。國王深為他的精神感動,遂放他西行,還給他剃度4個徒弟,30匹馬,25個俠役,並寫了24封公文,給玄奘西行將要經過的各個地區的行政首腦,請求關照。高昌王的禮遇,是玄奘以前沒有經過的,此後上路,在物質條件上,比前一段路程好多了。
(一)玄奘的新疆
1、喀喇沙爾
(1)阿耆尼國
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國(舊曰烏耆)阿耆尼國。東西六百餘裏。南北四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六七裏。四麵據山道險易守。泉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穈黍宿麥香棗蒲萄梨柰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直。文字取則印度。微有繒絹服飾氈褐。斷發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淨。滯於漸教矣。從此西南行二百餘裏。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餘裏至屈支國(舊曰龜茲)。
離開昔日的高昌國境,首先敘述距此最近的國家,即阿耆尼國(舊稱烏耆)。阿耆尼國之疆域東西六百多裏。大都城方圓六七裏。該國四周依山,道路艱險,易於防守。溪泉河流錯縱交織,水被引來灌溉農田。土質宜於種植糜子、黍子、冬小麥、香棗、葡萄、梨子、花紅等作物水果。四季氣候溫和舒適,居民風氣淳厚樸實。文字效法印度,略作增減。服裝衣飾由毛料製成,剪短頭發,不束巾綸。通用貨幣為金錢、銀錢、小銅錢。國王是本地人氏,勇而無謀,喜歡自誇。國家沒有綱常法紀,政令殘缺鬆弛。境內有佛寺十多所,僧人兩千多人,研習小乘佛教的說一切有部。由於其佛教經義與戒律儀軌都仿照印度,故諸研習者依據印度原文探索研究。信徒遵守戒律儀軌,潔身自好,勤奮努力。但是允許兼食三種淨肉,所以滯留在初淺的漸教階段。從這裏向西南方走二百多裏,翻過一座小山,渡過兩條大河,向西抵達一片平原,再走七百多裏,到達屈支國(舊稱龜茲)。
(2)撫回莊
玄奘以絕食作為要挾,終於迫使高昌王放他西行。由於之前耽誤的時日過多,因此玄奘急於趕路,希望能追回一些失去的時間。可是盡管有高昌王贈送的馬匹、財物、隨從人員和他親筆寫的書信,但取經途中的阻礙仍是不可避免。玄奘剛出高昌地,行至阿耆尼國——即今新疆喀喇沙爾撫回莊地區,遇到了山賊。玄奘破財免災,施舍了一些財物給山賊,山賊也很通情達理,沒有斬草除根便作鳥獸散。當晚,玄奘一行人就睡在王城附近的山穀裏。與玄奘結伴同行的幾十個做生意的胡人,為了貪圖早點趕到市場去做生意,半夜時悄悄先走了。等玄奘一行人上路不久,發現他們遇害的屍骸,財物被劫掠一空。在這個離王城如此近的山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治安就更不必說了。玄奘縱使篤信佛法、涵養極深,怕也有些怨氣摻雜於此地的記載中。“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之真偽,今日也難以考證了。
今日遊此地,若是盼著去見識方圓六七裏的大都城、縱橫交錯的溪泉河流、深奧的天竺梵文和古樸的屋舍器物,你怕是要失望了,最終大概隻能見到一些半埋在黃沙中的舊城牆或三兩座嶄新的水電站,若是湊巧在瓦礫碎石間拾到幾枚鏽跡斑斑的銅錢,那你就要慶幸自己的好運了。昔日之景早已被受風沙侵蝕,被黃土塵封在了曆史的泥淖中——時間是可以改變一切的,一如老舊半導體中傳出的淒涼的詞句: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1.2 飽受風沙侵蝕的古城遺址
耆尼國,是位於西域之古國名,又作烏耆國、焉耆國。東鄰高昌,西接龜茲。其國沿開都河和它的支流分布,河水滋潤了兩岸的萬物。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於其地築城,定名喀喇沙爾,維吾爾語意為“黑城”。1843年,清朝政府調來寧夏固原、甘肅臨夏等地625戶人耕種屯田,這些人中大多是回族。再後來,喀喇沙爾城外的開都河修建大橋時,又從固原和臨潭兩地調來大批回族當船工。大橋修好後,清政府要求這群‘口內’人留居喀喇沙爾,給他們劃撥土地,免征皇糧。喀喇沙爾回族人口的第二支流是白彥虎潰敗的陝西回民軍。當年,白彥虎起義,率聲勢浩蕩的十萬的人馬,從關中一路敗到輪台,在輪台退無可退,於是與清軍大戰,致使10000軍士與家眷被俘。左宗棠將這其中的2200個男人與1600個女人安撫在了喀喇沙爾。為了使得這群人在這裏安心居住,清政府還敕建了臨固清真寺。安置這些回民的村莊,被取名為“撫回莊”或是“永寧村”。這些地名至今沿用。光緒八年(1882年)置喀喇沙爾直隸廳,歸阿克蘇道管轄。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喀喇沙爾直隸廳升為焉耆府。
上世紀三十年代,新疆軍閥混戰,尕司令馬仲英的騎兵與盛世才決戰在南疆大地。馬仲英部隊最終被盛世才與蘇聯紅軍聯手擊敗,這支以回族為主體的敗軍中,僥幸活下來的兵卒,多半流落在喀喇沙爾。這是喀喇沙爾三萬回族人的起源。1954年,喀喇沙爾成立了自己的回族自治區(縣),次年改稱為自治縣。
喀喇沙爾城依開都河而建,是開都河分流生出了庫爾勒的孔雀河。與高樓林立的庫爾勒相比,喀喇沙爾相對樸素了很多。初春的開都河上,寒氣撲麵而來,河流寬大平緩,水下激流。河水中含沙量很大,水文變化無常。開都河的橋梁早已經老化,不時有客車匆匆駛過。橋梁的另一頭是鄉村,有撫回莊和永寧鄉。站在城邊上,看開都河對麵,透過那幹枯密集的白楊林,是一戶戶人家、一座座高聳的清真寺。這裏的清真寺別於其他地方的寺院,大多古香古色,少了阿拉伯的風格,而多了一些中國傳統的味道。
晴朗的午後,可在開都河邊靜享喀喇沙爾今日的風貌。蒼藍的天空,河水波光粼粼蔓延開去,河兩岸長滿青草,遠處則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回族人民熱情而好客,他們帶著潔淨的小白帽,跳著歡快的舞蹈,一展歌喉,以友善的笑容迎接每一個來往的過客。
2、庫車
(1)屈支國
① 都城
東西千餘裏。南北六百餘裏。國大都城周十七八裏。宜穈、麥,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柰、桃、杏。土產黃金、銅、鐵、鉛、錫。氣序和,風俗質。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管弦伎樂,特善諸國。服飾錦褐,斷發巾帽。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屈支種也。智謀寡昧,迫於強臣。其俗生子以木押頭。欲其遍遞也。伽藍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取則印度。其習讀者,即本文矣。尚拘漸教,食雜三淨。潔清耽翫,人以功競。
屈支國之疆域東西一千多裏,南北有六百多裏。大都城方圓十七八裏。土質宜於種植糜子、麥子,出產粳稻、葡糖、石榴,盛產梨、花紅、桃子、杏子。礦產為金、銅、鐵、鉛、錫。氣候四季溫和,民風淳厚樸實。書麵文字效法印度,稍加修改。器樂歌舞,獨善盛場,尤勝各國。衣飾多用彩綢、毛布,頭發剪短,束戴幘帽。通用貨幣為金錢、銀錢、小銅錢。國王為屈支土著,才智平庸,謀略不足,受製於幹練的權臣。其地風俗,用木板箍紮初生嬰兒的頭部,以使頭形扁薄不圓。境內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五千多人,均研習小乘教的說一切有部。佛經教義與戒律儀軌都效法印度,故學習者直接閱讀印度原文。僧徒依然滯留於漸教階段,兼食三種淨肉。不過人人潔身自好,鑽研佛典,互相以修行之功效競勝。
② 都城西門
大城西門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餘尺。於此像前,建五年一大會處。每歲秋分數十日間,舉國僧徒皆來會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廢俗務,奉持齋戒,受經聽法,渴日忘疲。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國王大臣謀議國事,訪及高僧,然後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