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流域的最主要構成是印度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衝積平原之一,麵積26.6萬平方公裏,由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山麓延伸至阿拉伯海,南北長1280公裏,東西寬320~560公裏。習慣上以北緯29°線分上、下印度河平原,前者即旁遮普平原,後者即信德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呈新月形,自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延伸到到旁遮普平原,從哈裏亞納平原延伸到孟加拉國的恒河三角洲,漫灘峭壁,因河水侵蝕、河道改變構成了該平原的基本地貌特征。北麵,特萊平原二個狹長地帶形成了中央平原的北部邊緣,從喜馬拉雅山麓源源流出的地下水在平原的河道周圍形成沼澤。南麵,由拉賈斯坦邦向東沿印度大沙漠、中部高地延伸到到孟加拉灣的山脈構成了平原的南部邊緣,山脈海拔從300米到1200米不等,大致呈東西走向。
印度河平原地處南亞,是一片富饒、肥沃而古老的土地,平原大致分為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部分、旁遮普(Punjab)與哈裏亞納平原區、恒河中下遊地區三大部分,分布有恒河與印度河兩大水係,跨越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涵蓋了印度東北部、巴基斯坦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孟加拉國的大部分,為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居住有超過8.5億的人口。印度河平原以其作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蘊育和發源地而聞名,其平坦和肥沃地理條件,演繹了包括摩揭陀、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帝國、德裏蘇丹國等多個帝國的興衰史。其中的中央平原更是佛教、錫克教和耆那教的誕生地。
在這片平疇的沃野上,千萬年來,印度河和恒河奔流不息。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此地上產生的。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紀之前,人們根本沒有想到這條藏身於沙漠、人跡罕至的河流曾有過堪與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曆史。而且與其它古代文明相比,有其它古代文明所不具備的獨特行。
印度河平原文明最早引起人們注意是18世紀哈拉巴遺址的發掘。在這裏發現了大都市殘址。19世紀中葉,印度考古局長康寧翰第二次到哈巴拉時,發掘出一個奇特的印章,但他認為這不過是個外來物品,隻寫了個簡單的報告就拋之腦後。此後50年,再也無人注意這個遺址了。然後,之後在以包括哈拉巴在內的旁遮普一帶為中心,東西1600公裏、南北1400公裏的地域內,發現了屬於同一文明的大量遺址。這個發現震動了考古學界,因為涵蓋範圍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192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在不經意間找到了位於哈拉巴以南600公裏處的馬享佐達摩遺跡,經對照,發現這裏與哈拉巴出土的物品極其相似,這時人們才想起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學家開始注意這兩個遺址間的廣大地區。這些遺址位於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稱為印度河文明。據考證,遺址始建於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樣,印度河平原主要是農業文明。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和大麥,不過,當地居民還種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棗和棉花——經考證印度河流域是全世界最早用棉花織布的地區。
(一)玄奘的印度河流域
1、斯瓦特河
(1)烏仗那國
烏仗那國,周五千餘裏,山穀相屬,川澤連原。穀稼雖播,地利不滋。多蒲萄,少甘蔗,土產金、鐵,宜鬱金香,林樹蓊鬱,花果茂盛。寒暑和暢,風雨順序。人性怯懦,俗情譎詭。好學而不功,禁咒為藝業。多衣白氈,少有餘服。語言雖異,大同印度。文字禮儀,頗相參預。崇重佛法,敬信大乘。夾蘇婆伐窣堵河,舊有一千四百伽藍,多已荒蕪。昔僧徒一萬八千,今漸減少。並學大乘,寂定為業,善誦其文,未究深義,戒行清潔,特閑禁咒。律儀傳訓,有五部焉:一法密部,二化地部,三飲光部,四說一切有部,五大眾部。天祠十有餘所,異道雜居。堅城四五,其王多治瞢揭厘城。城周十六七裏,居人殷盛。
瞢揭厘城東四五裏有窣堵波,極多靈瑞,是佛在昔作忍辱仙,於此為羯利王割截支體。
烏丈那國,方圓五千多裏,山峰、穀地緊密相連,河流、湖泊水源相通。雖然也種穀物莊稼,但是土地並不肥沃。盛產葡萄,少出甘蔗,礦產則有金、鐵,適於種植鬱金香,森林樹木濃鬱,花草果木茂盛。氣候溫和,風調雨順。居民生性怯懦,風氣崇尚詭詐。愛好學業,但不專致,禁咒之法,作為專業。多穿白色毛布,其它衣料很少。語言雖異印度,但是大體相同。文字禮儀,互有關係,崇奉佛教,信仰大乘佛法。蘇婆伐窣堵河兩岸,原有佛寺一千四百座,多數已經荒廢。以前曾有僧人一萬八千,如今逐漸減少。全都研學大乘佛法,專門修習禪定,喜歡誦讀經文,但不深究含義。都能遵守戒規律條,特別擅長禁咒。世傳戒律共有五部:第一,法密部;第二,化地部;第三,飲光部;第四,說一切有部;第五,大眾部。境內尚有天祠十多所,外道教徒混雜相居。堅固要塞四、五所,國王經常駐蹕瞢揭厘城。該城方圓十六、七裏,居民眾多,生活富裕。
瞢揭厘城之東四、五裏處有一大塔,極有靈驗,當初佛陀為忍辱仙時,在此被羯利王割截肢體。
(2)觀音寺
烏丈那國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的印度河上遊斯瓦特河地區。玄奘急於趕往東南方的那爛陀寺,如何肯背道而馳,向北走幾百裏?今人推斷他關於此地的記載或許緣於傳聞。可玄奘關於烏丈那國的加載卻又十分詳細,傳聞之說怕立不住腳。現不作猜測,不管玄奘去沒去過,我們都不能忽略此地,因為它是中國學僧往天竺取經的必經之地,在北魏神龜元年(公元518年),洛陽僧人宋雲與慧生奉北魏胡太後之命西行求法,經吐穀渾、鄯善、於闐等國,越蔥嶺,進入北印度。在此地,宋雲與慧生受到烏仗那國王以上國使節級的禮遇,他們向在當地傳播了漢文化。宋雲回國的時候,在蔥嶺遇見了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當時手上拿著一隻鞋子,翩翩獨行,宋雲問道:“大師欲何往?”師曰:“回西天去。”於是,就有了達摩祖師隻履西歸的故事。
玄奘到來的時候,這裏的人崇信大乘佛教,偏重於禪定三昧,山穀林間到處都有精於真言陀羅尼的瑜伽隱士,他們的戒行十分清淨,律儀的傳承以五部為主:法密部、化地部、飲光部、說一切有部等五大眾部。這些偉大的瑜伽行者,大都安住在密行的境界當中而不為人所知。隻有當他們修持成就之時,才以種種善巧方便現世,救度無邊痛苦的眾生。
烏仗那國與中國的淵緣甚深。在南北朝時期,烏仗那國的密行尊者曇摩羅,攜帶佛陀真身舍利和經藏到了漢地傳法。曇摩羅天資聰穎,精通佛學,又擅於真言密咒,且神驗無比,能咒枯樹生枝葉,咒人變驢馬,見者無不驚怖。曇摩羅師來到中原之後,很快就通曉了漢語、隸書,並在洛陽城西按照烏仗那的建築風格興建了一座法雲寺,寺內的佛像就和佛陀在鹿野苑成道說法時一樣逼真,京都的僧俗都到曇摩羅這裏,請他傳授佛法。
北齊時,那連耶舍大師從烏仗那翻越蔥嶺進入中原,受到齊宣王的禮遇,住在天平寺中譯出《月燈三昧經》等多部經典。周武滅佛時,耶舍大師隱跡於山野潛心修行,隋朝立國後,隋文帝迎請大師住大興善寺,從事譯經事業,一直到隋開皇九年八月圓寂,世壽一百歲,共譯出《菩薩見實三昧經》等十三部七十多卷經書。
烏仗那國的國王名達摩因陀羅訶斯。訶斯王一生敬信三寶,以大乘佛法教化萬民,在玄奘未到達烏仗那國時,訶斯王就早已聽聞東方漢地來了取經者,所以,當玄奘一進入烏仗那國境,就被迎入瞢揭厘城的王宮內接受供養。
訶斯王早已聽聞大唐天子李世民的蓋世武功和事跡,對東方的摩訶支那國十分向往。玄奘於是向訶斯王介紹了國內的文化、信仰和朝代的變遷。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訶斯王的使者到達長安,向唐太宗呈上國書和獻上龍腦香等貢物。
而玄奘到此地,則揭開了一個佛教史上的重大誤會,這件事關係到佛教中頗為重要的一個人物——觀世音菩薩。
玄奘來到此地的之時大約是在629年,佛教已經不在最鼎盛之期了。從前的一千四百多所寺院,已荒蕪多半;從前有一萬八千僧人,也減少了許多。雖然這時的僧人還在信奉大乘佛教,可大多僧人難以入定,更不去探究佛教精義,佛學都比較膚淺。玄奘自然對他們沒什麼好印象。盡管如此,這裏這裏的大量的佛教聖跡,對玄奘還是有吸引力的。
吸引玄奘的是寺廟裏的一尊佛像,音譯過來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菩薩”。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音,即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觀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
中國觀世音佛像
玄奘說這尊像叫“觀自在”,在此之前中國人稱其為“觀世音”是錯的,由梵文翻譯錯誤導致。也就是說,一千多年來漢族的佛教徒讀的都是一個錯誤的名字。可是,習慣的力量實在太過強大,就連玄奘如此高的權威都沒能把約定俗成的這個錯誤更改過來。到了今天,我們還在說觀世音菩薩,極少有人說觀自在菩薩。玄奘雖然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指出了這個錯誤,我們應該體會他的無奈,這是一個不能更正的誤會。
2、博德瓦爾高原
(1)呾叉始羅國
呾叉始羅國,周二千餘裏。國大都城周十餘裏。酋豪力競,王族絕嗣,往者役屬迦畢試國,近又附庸迦濕彌羅國。地稱沃壤,稼穡殷盛,泉流多,花草茂。氣序和暢,風俗輕勇,崇敬三寶。伽藍雖多,荒蕪已甚。僧徒寡少,並學大乘。
從此東南越諸山穀,行七百餘裏,至僧訶補羅國。
呾叉始羅國,方圓二千多裏。該國的大都城方圓十多裏。酋帥豪族爭權奪利,王室統治不複存在。從前隸屬迦畢試國,近來又屬迦濕彌羅。土地肥沃,莊稼茁壯,水流眾多,花果茂盛。氣候溫和,有輕視凶悍好鬥的民風。當地居民多崇奉佛教。境內佛寺雖多,但已十分荒蕪,僧人數量很少,全都研習大乘佛教。
從本國向東南方越過諸多山穀,行走七百多裏,抵達僧訶補羅國。
(2)拉瓦爾品第
玄奘離開斯瓦特河流域,進入印度河平原,曆經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和烏刺屍國,相當於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區,當時此地隸屬迎濕彌羅國。據《慈恩傳》記述,玄奘在前往那爛陀寺途中並未親履僧訶補羅國(當今薩爾特山脈北麓的開脫斯及其附近一帶),我們便隻跟隨玄奘的足跡,到訪拉瓦爾品第便好。
拉瓦爾品第,位於博德瓦爾高原,伊斯蘭堡西南10餘公裏處。城市建在古代習演瑜伽的拉瓦爾部族村落的遺址上,1849年被英軍占領後,因位於印度西北的防禦要衝而受到重視。1959~1967年,在新首都伊斯蘭堡修建期間,作為臨時首都。整個城市分新城和老城,新城原為英國殖民軍的兵營,多為老式庭院住宅,現為政府高級官員和富商居住之地。市場繁華,交通便利。老城為平民住宅區,擁擠雜亂。拉瓦爾品第為木材、家畜的集散地,擁有紡織、食品、化學、金屬等工業,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工商業區。為交通樞紐,是通往克什米爾通道的起點,有拉合爾——白沙瓦鐵路通過,與阿富汗、斯利那加、拉合爾之間有公路相通,設有飛機場,是喜馬拉雅山與恒河平原間的交通要衝。市區內隨處可見英國統治時期的遺跡,與充滿東方風格的拉賈巴沙地區形成強烈對比。市內有利亞卡特花園、阿尤布國家公園以及旁遮普大學的6所學院。城東北14千米的新首都伊斯蘭堡的建成,使兩者連為一體,構成伊斯蘭堡——拉瓦爾品第大城市區。
3、渡口
(1)烏鐸迦漢荼城
烏鐸迦漢荼城,周二十餘裏。南臨信度河。居人富樂,寶貨盈積,諸方珍異,多集於此。
烏鐸迦漢荼城西北行二十餘裏,至婆羅睹邏邑,是製《聲明論》波爾尼仙本生處也。遂古之初,文字繁廣,時經劫壞,世界空虛,長壽諸天,降靈道俗,由是之故,文籍生焉。自時厥後,其源泛濫。梵王、天帝作則隨時,異道諸仙各製文字,人相祖述,競習所傳,學者虛功,難用詳究。人壽百歲之時,有波爾尼仙。生知博物,湣時澆薄,欲削浮偽,刪定繁猥,遊方問道,遇自在天,遂申述作之誌。自在天曰:“盛矣哉!吾當佑汝。”仙人受教而退,於是研精覃思,采摭群言,作為字書,備有千頌,頌三十二言矣。究極今古,總括文言。封以進上,王甚珍異,下令國中,普使傳習,有誦通利,賞千金錢。所以師資傳授,盛行當世。故此邑中諸婆羅門,碩學高才,博物強識。
烏鐸迦漢荼城,該城方圓二十多裏,南邊瀕臨信度河。居民富足安樂,儲藏了大量的珍寶,各地奇珍異物,大多彙集於此。
從烏鐸迦漢荼城向西北方行走二十多裏,抵達娑羅睹邏城,這是撰寫《聲明論》的波你尼仙的誕生地。往古太始之處,文字繁多複雜,經過壞劫以後,世界空曠荒蕪,諸多長壽天神,降臨人世之間,旨在教導凡人,由於這個緣故,產生書寫典籍。從此以後,文字源流猶如洪水泛濫,大量增加,梵王、天帝,順應時機,製定規範;外道眾仙,各創文字。人們互相傳授,爭相學習文字,但是,學者虛耗心血,仍難詳細探究。人壽一百歲時,波你尼仙降生,他博通物理,憐憫世人的輕浮淺薄,意欲掃除其浮誇虛偽,於是刪去繁瑣複雜之處。他四方雲遊,請教高明之士,遇到大自在天,遂表白寫作的意願。自在天說:“真實大好之事,我將佑助於你。”仙人接受指教之後,返回故地,精心研究,深入思考,搜集各種詞語,寫成語法專著,共有千頌,每頌三十二字,徹底探索古今,綜合文字語言。封緘以後,進呈君王;國王十分重視,立即傳令全國,普遍傳授學習,若能流利複誦,賞賜一千金錢。所以老師教學之風,一時盛行於世。因此之故,城內諸多婆羅門,全都學富才高,博聞強記。
(2)歐新特(Ohind)
按《大唐西域記》所記載之地,玄奘應當走過今日巴基斯坦大部分國境。然而事實未必如此,眾所周知,玄奘一心急於抵達那爛陀寺,他是不會無目的、繞沒必要的遠路、反複遊走同一個地區的,因此在《大唐西域記》中關於此地淩亂的記載便有了合理的解釋:那便是玄奘所記錄的信息來源於傳聞。雖然是傳聞,但是因其包含當地地理、風俗、神話傳說、佛家典故等大量詳實的信息而受到曆史學者的重視,且被日後的印度人當做重建印度曆史的依據。其意義可見一斑,因此我們還是有必要對此地有所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