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恒河中遊流域(1 / 3)

玄奘在印度境內遊走,忽東忽西,忽南忽北,走位比較飄忽,沒有鮮明的方向。他不是急著去佛教聖地“那爛陀寺”朝聖麼?幹嘛還要一直開小差?其實這個問題前麵已經反複討論過,玄奘的《大唐西遊記》中所述之地,並不是每處都身臨其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源於聽聞。既然是聽聞,那麼便沒有所謂的路線,更由於之後的路程中“聽聞”的比例越發曾大,他在遊記中所述之國與親臨之地也便難以分清,我們之後的描述很難形成一條鮮明的路線,隻好以點代替,這是無奈之舉。如此雖然少了地理上了連貫性,可是由於此後遊記中的佛家傳說、典故逐漸增多,趣味性也便因此提高,相信讀者隨著玄奘的腳步,一點點走近佛家最高學府那爛陀寺,途中不會感覺枯燥和無趣。

恒河位於印度北部,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恒河源頭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達河發源自印度烏塔蘭契爾邦的甘戈特裏等冰川,最遠的支流上源在中國西藏境內,自西南流入印度,至德夫普拉亞格附近,與阿拉克南達河相彙合,始稱恒河。它橫越北恒河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分為多條支流注入孟加拉灣。下遊水網運河密布,是一個大的農業生產地區,有水稻、小麥、玉米、黃麻、甘蔗等。東距孟加拉國17公裏處建有法拉卡水壩。其全長2500多公裏,流域麵積90.5萬平方公裏,達國土麵積的四分之一。恒河流域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它滋潤下,出現了宗教聖地和無數商業城市。

也許她太過妖饒美麗,印度教徒才情願相信這條河是由他們最崇拜的濕婆神頭發上的水滴滴落腳邊後,彙流而成。河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叫恒河,英文名字是“Ganges”,在印度則稱為“Ganga”。

每天清晨,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鄉人,從遠近各地聚至恒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走進恒河,痛痛快快洗個澡,以求用聖水衝刷掉自己身上的汙濁或罪孽,盼望實現超脫凡塵、死後到天國得以永生的願望。印度教徒便是這樣虔誠地把用恒河水“衝洗身上的罪過”看成是莫大安慰和榮幸。在瓦拉納西城的新月形河灣兩岸,曆代王朝先後修築了大小64個台階碼頭,供人們做冰浴禮拜之用。

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條清淨的聖河,雖然事實上河水相當混濁。但信徒們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淨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汙濁和罪孽。印度人還相信,管理死者“時限”的濕婆大神常在恒河岸邊巡視,凡是死後在這裏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輪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於是,印度教的信徒們把這裏當做天堂的入口,在他們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淨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過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此聚集沐浴淨身,舉行大型宗教集會。

(一)玄奘的恒河中遊流域

1、二河交彙地

(1)缽邏耶迦國

缽邏耶伽國,周五千餘裏。國大都城據兩河交,周二十餘裏。稼穡滋盛,果木扶疏。氣序和暢,風俗善順。好學藝,信外道。伽藍兩所,僧徒寡少,並皆習學小乘法教。天祠數百,異道實多。

大城西南瞻博迦華林中,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基雖傾陷,尚百餘尺,在昔如來於此處降伏外道。其側則有發、爪窣堵波、經行遺跡。

發、爪窣堵波側,有故伽藍,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挫小乘、伏外道處。初,提婆菩薩自南印度至此伽藍,城中有外道婆羅門,高論有聞,辯才無礙,循名責實,反質窮辭。雅知提婆博究玄奧,欲挫其鋒,乃循名問曰:“汝為何名?”提婆曰:“名天。”外道曰:“天是誰?”提婆曰:“我。”外道曰:“我是誰。”提婆曰:“狗。”外道曰:“狗是誰。”提婆曰:“汝。”外道曰:“汝是誰。”提婆曰:“天。”外道曰:“天是誰。”提婆曰:“我。”外道曰:“我是誰。”提婆曰:“狗。”外道曰:“誰是狗。”提婆曰:“汝。”外道曰:“汝是誰。”提婆曰:“天。”如是循環,外道方悟。自時厥後,深敬風猷。

缽邏耶迦國,方圓五千多裏。其國的大都城座落在兩河交彙處,方圓二十多裏。莊稼茂盛,果樹濃密。氣候溫和舒暢,民風善良馴順。愛好學術、技藝,信奉異派外道。境內佛寺二座,僧人很少,全部研學小乘佛教。尚有天祠好幾百所,外道信徒十分眾多。

都城西南的瞻博迦花樹林中,有座佛塔,乃是無憂王所建造。塔基雖已塌陷,塔身尚高一百多尺,當初如來曾在這裏降伏外道。塔旁則有如來的頭發、指甲塔,以及散布的遺跡。

頭發、指甲塔旁,有一舊寺,乃是提婆菩薩撰寫《廣百論》而挫敗小乘教,折服外道之處。當初,提婆菩薩從南印度來到該寺,城內有個外道婆羅門,善於談論,極富名聲。辯論技巧運用自如,從“名”著手,反複推問,探求實意,不斷質疑,直至對手無言可答。他素知提婆學識博大精深,洞悉深奧妙理,遂欲挫其鋒芒,於是從名稱開始發問:“你叫什麼名字?”提婆答道:“我名為天。”外道問道:“天是何人?”提婆答道:“是我。”外道問道:“我是誰?”提婆答道:“是狗。”外道問道:“狗是誰?”提婆答道:“是你。”外道問道:“你是誰?”提婆答道:“是天。”外道問道:“天是誰?”提婆答道:“是我。”外道問道:“我是誰?”提婆答道:“是狗。”外道問道:“狗是誰?”提婆答道:“是你。”外道問道:“你是誰?”提婆答道:“是天。”如此循環不休,外道方始覺悟。從此以後對提婆的學識風度深感敬佩。

(2)阿拉哈巴德

玄奘大師離開曲女城,自今日的邦坎諾向東行三百多裏,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國。更向東南行了七百餘裏,再渡恒河及南閻牟那河(即今日的亞穆那河),到缽邏耶迦國,其在兩條河流交彙之地。都城西麵有瞻部樹花林,據傳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處,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藍在此。此伽藍處,傳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缽邏耶迦國,其都城即今日的阿拉哈巴德,印度北方邦東南部城市,恒河與亞穆納河的交彙處,印度教聖地之一,有寺院、阿育王石柱等勝跡。每年一度的浴佛節,都有超過20萬人來此參拜,每12年一度的大節,參拜者達百萬。該城更是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水陸交通要衝、農產品集散地,更有麵粉、食品加工、棉毛紡織、製糖、榨油、玻璃、紙板工業和機械、自行車、飛機、車輛修配等大小各種廠家。

桑格姆在印度語中意為“彙合”,常用來特指印度三條大河--恒河、亞穆那河和撒拉斯瓦提河(被人們稱為神秘之河)的交彙點。阿拉哈巴德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類集聚活動場所之一。12年一次的大壺節(恒河聖水沐浴節)和在兩次大壺節之間第六年的小壺節都在這裏舉行。沐浴節起源於印度神話。在神話中,天神與魔鬼為一壺可以讓他們長生不老的瓊漿而交戰,一位神祗奪壺而走,卻濺出了十二滴瓊漿,其中四滴落在印度,阿拉哈巴德即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則留在了天界。

沐浴恒河的人們

節日期間癡迷的信徒大多來到這裏,平靜地舉行古老的沐浴儀式。沐浴者們居住在由大片帳篷構成的“城市”中,在桑格姆沙洲上沐浴。他們相信河水可以洗去一生的罪孽,並終結無盡的輪回。主要沐浴活動開始時,那些留著糾結發辮和胡須、手持各種法器或者手拉著手的聖徒們首先來到河邊。這些聖徒都是苦行者組織“Naga Sadhus”(龍之聖徒)的成員。大批普通信徒們則和這些以狂熱形象出現的苦行者保持距離。在長達43天的節日期間,有六天被認為是最吉祥的,在這六天中的一天裏,人們會讓修行者們優先沐浴。

2、巴爾蘭普爾

(1)室羅伐悉底國

室羅伐悉底國,周六千餘裏。都城荒頓,疆場無紀。宮城故基周二十餘裏,雖多荒圮,尚有居人。穀稼豐,氣序和。風俗淳質,篤學好福。伽藍數百,圮壞良多,僧徒寡少,學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此則如來在世之時,缽邏犀那恃多王所治國都也。故宮城內有故基,勝軍王殿餘址也。

次東不遠,有一故基,上建小窣堵波,昔勝軍王為如來所建大法堂也。法堂側不遠,故基上有窣堵波,是佛姨母缽邏闍缽底。苾芻尼精舍,勝軍王之所建立。次東窣堵波,是蘇達多故宅也。

善施長者宅側有大窣堵波,是鴦窶利摩羅舍邪之處。鴦窶利摩羅者,室羅伐悉底之凶人也。作害生靈,為暴城國,殺人取指,冠首為鬘。將欲害母,以充指數。世尊悲湣,方行導化。遙見世尊,竊自喜曰:“我今生天必矣。先師有教,遺言在茲,害佛殺母,當生梵天。”謂其母曰:“老今且止,先當害彼大沙門。”尋即杖劍往逆世尊。如來於是徐行而退,凶人指鬘疾驅不逮。世尊謂曰:“何守鄙誌,舍善本,激惡源?”時指鬘聞誨,悟所行非,因即歸命,求入法中,精勤不怠,證羅漢果。

室羅伐悉底國,方圓六千多裏。都城荒蕪傾塌,邊界不予修繕。宮牆的舊基方圓二十多裏,雖然大多荒廢,但是仍有居民。莊稼豐盛,氣候和溫。民風淳樸,勤修佛學,喜好積福。境內有佛寺幾百座,毀壞很多,僧徒極少,研學正量部派。尚有天祠一百所,外道信徒為數眾多。這即是如來在世之時,缽邏犀那恃多王統治下的都城。舊宮城內有一故基,乃是勝軍王宮殿的遺址。

殿東不遠處,有一舊基址,上建小佛塔,這是當初勝軍王為如來建造的大法堂。法堂旁邊不遠處,舊基之上有一佛塔,乃是佛陀的姨母缽邏闍缽底比丘尼之精舍遺址,勝軍王所建造。再往東去的佛塔,乃是蘇達多的舊宅。

善施長者宅的旁邊有一大佛塔,這是鴦窶利摩羅舍棄邪見的地方。鴦窶利摩羅,乃是室羅伐悉底國的惡人,殘害眾多生命,行暴全國各地,殺人以後,截取手指,製成冠飾物,戴在頭上。那天正要殺害母親,以便湊足所殺人數。世尊深懷悲憫之心,於是前去度化此人。鴦窶利摩羅遠見世尊,心中暗自高興:“我如今定能升天。已故老師曾有遺言教誨:害佛殺母以後,可以轉生梵天。”便對母親說道:“暫且不殺你老,先去殺這沙門。”立即持劍奔趨世尊。如來於是緩緩退走,他快步追趕,但是始終無法趕上。世尊說道:“你為何執著於這種庸鄙的想法,放棄行善的根本,激發作惡的念頭?”鴦窶利摩羅聽了教誨以後,覺悟到行為的錯誤,於是立即歸依佛門,請求研究佛法,精心勤勉,不敢懈怠,終於證得羅漢果位。

(2)巴爾蘭普爾

室羅伐悉底國,即當今印度巴爾蘭普爾,其地方圓六千餘裏。這是當年佛陀傳教之說最多的地方,佛法的真諦就是從這裏開始產生,並進一步流傳到世界各地。室羅伐悉底國的都城就是當年強大的喬薩彌羅國的王城,也就是著名的舍衛城,相當於今日印度舍赫特一帶。

當玄奘途經此地之時的,看到的卻是一片荒涼景象:人們都居住在破舊的房屋裏,城內城外分布著數百座已倒塌毀壞的寺廟,隻有少數正量部的小乘行者在修煉。看著殘舊的寺廟,不難想象得到,這裏的佛法曾經是相當興旺繁盛的。城內還有舊基石,那是波斯匿王宮殿的遺址。在廢棄宮殿的不遠處,還有波斯匿王為如來所建的大法堂遺址及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的精舍遺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