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哈爾邦
公元631年九月,玄奘從吠舍厘國南渡恒河,進入印度著名的古國摩揭陀國,換成今日的地名,相當於從今日的木劄法普爾至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區。該地區曾是古印度的十六個大國之一,也是釋迦牟尼一生主要的生活、活動地。
釋迦牟尼去世以後,印度佛教徒所舉行的四次結集,其中的第一、四兩次也均在此國舉行,因此,摩揭陀國也自然成為印度佛教的一個赫赫有名的重鎮。
公元前7世紀中葉,有沙依蘇那加王朝興起,都於王舍城,即為童龍王朝,摩揭陀國已經十分強大。頻毗娑羅王在位時,都城為王舍城。在舊城毀於火災後,又建了新的王舍城。頻毗娑羅王以武力征服東方鴦伽,更從憍薩羅及毗提訶迎後妃,益張國勢。
而他的兒子阿闍世王即位以後,南征北討,先攻憍薩羅,又征伐恒河北方的毗舍離,其版圖抵達喜馬拉雅山麓,兼並了四鄰的小國,大大擴張了摩揭陀國的版圖,成為能夠與憍薩羅抗衡的北印度大國。
到了阿闍世王的兒子鄔陀耶之時,他又在水陸交通便利的要衝之地建立了波吒釐子城。依蘇那加王朝一度興起,然而最終由於波斯之壓迫而衰亡。公元前413年,頻毗娑羅創建的王朝被難陀王朝代之而起。難陀王朝支配恒河全域,霸權大振。公元前326年左右,摩揭陀的旃陀羅笈多崛起,在娑羅門憍底利耶的輔佐下,先是借助亞曆山大東征侵入旁遮普的希臘兵力,鞏固自己的勢力,亞曆山大死後,他又起兵逐走了希臘兵,接著回師摩揭陀,廢除難陀王,定都華氏城,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印度曆史上空前強大的孔雀王朝。
王舍城遺址
約公元前305年,亞曆山大舊將塞琉古·尼伽脫再次入侵旁遮普時,為月護王擊敗,退出印度西北部、俾路支以及阿富汗的部分領域,這時,摩揭陀國的版圖,西北抵達興都庫什山麓。公元前273年,阿育王即位,繼續擴張,版圖西北抵喜馬拉雅山麓,南達科弗裏河畔,東至阿薩母,西北及興都庫什山。國都華氏城成為當時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北印度客商雲集的地方。阿育王崇尚佛教,有名的佛教徒華氏城結集,就在這裏舉行。此王朝至阿育王時,除印度半島南端外,其版圖幾達印度全域,國勢大張。阿育王在位時,大興佛教,建雞園寺,供養千僧,又於各地興建寶塔。但阿育王死後,帝國即告分裂。
公元前185年,華友推翻孔雀王朝建立了巽伽王朝。此後還出現過一個短命的甘婆王朝。巽伽王朝時期,曾被阿育王朝征服的南印度諸國如羯陀伽、案達羅先後獨立。
案達羅的國勢日趨強大,公元前二十年代幾乎統治了整個北印度。這時摩揭陀國也成為它的藩屬。案達羅王朝一直延續到公元後三世紀初期。直到華氏城的旃陀羅笈多一世崛起,新興笈多王朝,恢複該國往日的繁榮。其子沙姆陀羅笈多即位以後,遠征南印度,並最終征服西部印度,摩揭陀重新走向輝煌,幾乎統治了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鼎盛得以重現。這時是印度古代文化的複興時代,梵文文學、藝術、哲學以及經濟都很繁榮,婆羅門教也有複興之勢。
王舍城遺址
5世紀末,來自西北的陀噠人入侵,笈多王朝走向式微。但不久,摩揭陀國王耶舍達摩聯合了多國,奮起抗爭,在公元533年,趕走了陀噠人,光複故土,又有了再度的中興。6世紀末,笈多王朝真的衰亡了。
七世紀初玄奘到達時,稱雄於北印度的戒日王,即曷利沙伐彈那,其先世也曾向笈多王朝稱臣。此時的摩揭陀國,周長五千餘裏,有著崇學重賢的風氣。國內有寺院五十餘所,僧徒萬餘人,以修大乘佛教為主。恒河南岸的故城,周長七十餘裏,已經廢毀,但城牆猶在。鼎盛時期,這兒原有寺院數百所,今所存者,不足二三。臨恒河,有一座不大的城市,居住著千餘戶的百姓。
佛陀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在摩揭陀國內度過。佛涅盤後,佛教徒的四次結集中,第一次的王舍城結集和第三次的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國內舉行。有關佛陀生平的勝跡大都在王舍城附近地區,所以摩揭陀一直被視為佛教聖地。
4、恒河宋河交彙地
(1)摩訶娑羅邑
南渡殑伽河,至摩訶娑羅邑,並婆羅門種,不遵佛法。然見沙門,先訪學業,知其強識,方深禮敬。
殑伽河北,有那羅延天祠。重閣層台,奐甚麗飾。諸天之像,鑴石而成,工極人謀,靈應難究。
那羅延天祠東行三十餘裏,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半陷地。前建石柱,高餘二丈,上作師子之像,刻記伏鬼之事。昔於此處有曠野鬼,恃大威力,噉人血肉,作害生靈,肆極妖崇。如來湣諸眾生不得其死,以神通力誘化諸鬼,導以歸依之敬,齊以不殺之戒。諸鬼承教,奉以周旋。於是舉石請佛安坐,願聞正法,克念護持。自時厥後,無信之徒競共推移鬼置石座,動以萬數,莫之能轉。茂林清池,周基左右,人至其側,無不心懼。
伏鬼側不遠,有數伽藍,雖多傾毀,尚有僧徒,並皆遵習大乘教法。
從此東南行百餘裏,至一窣堵波,基已傾陷,餘高數丈。昔者如來寂滅之後,八國大王分舍利也,量舍利婆羅門蜜塗瓶內,分授諸王,而婆羅門持瓶以歸,既得所粘舍利,遂建窣堵波,並瓶置內,因以名焉。後無憂王開取舍利瓶,改建大窣堵波,或至齋日,時燭光明。
從此東北度殑伽河,行百四五十裏,至吠舍厘國。
從阿避陀羯剌拿寺向東南方行走一百多裏,向南渡過殑伽河,抵達摩訶婆羅邑,居民全是婆羅門種姓,都不信奉佛法。但若見到沙門,首先探詢其學識深淺,一旦得知他學博識廣,即深加禮敬。
殑伽河的北岸,有座那羅延天祠。樓閣重重,台軒層層,裝飾華麗。眾多天神之像,都用石塊雕成,工藝精巧之極,靈驗神異難測。
從那羅延天祠向東行走三十多裏,有座佛塔,乃是無憂王建造,部分已經陷入地下。塔前立有石柱,高二丈多,上麵刻有獅子之像,並且記載伏鬼之事。當初,這裏又曠野鬼,依仗巨大威力,飲食人類血肉,殘害廣大生靈,肆無忌憚作祟。如來憐憫眾生不得善終,於是運用神力,誘導度化眾鬼,用歸依佛法的崇敬心開導之,用不得殺生的戒律懲治它們。眾鬼接受教誨,侍奉佛陀左右。於是搬來石頭請佛安坐,希望聞聽正法,竭力維護扶持。在此以後,不信佛法之徒,曾想推開眾鬼所放石座,動輒萬人之數,也不能夠推動分毫。茂密樹林,清澈水池,分布在其周圍,人們來到這裏,無不心懷敬懼。
伏鬼塔旁不遠之處,有幾座佛寺,雖然損壞嚴重,但是仍有僧徒,全部研學大乘教法。
從這裏向東南方行走一百多裏,抵達一座佛塔,塔基已經塌陷,僅剩下數丈之高。當初如來涅槃以後,八國國王分取舍利之時,負責稱量舍利的婆羅門用蜜塗在瓶內,再用它來計量舍利,分給諸王,婆羅門則將瓶帶回,取得粘在瓶內的舍利,於是建造佛塔,連瓶藏在塔內,所以名為瓶塔。後來無憂王開塔取出舍利瓶,改建一座大塔,待到齋日期間,塔內時常放射光明。
瓶塔
(2)巴特那
巴特那,印度比哈爾邦首府,隸屬於巴特那縣,古稱華氏城。城市已有2500年的曆史,位於比哈爾邦東部恒河南岸,曾為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有“聖人之邦”的美稱。在其漫長的曆史歲月裏,它多次遭到破壞,又多次得到修複,名稱也隨之不斷改變,多達二十幾個。例如,波吒厘子城、拘蘇摩補羅(華氏城)、古蘇馬瓦迪、孔雀城、巴特拉、巴特那、阿吉馬巴德等等。
靜謐街景
在佛陀時代,波吒厘子是一個小王國,方圓25.5公裏。公元前3世紀,它是阿育王的首府。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統治了包括波吒厘子城在內的摩羯陀,其時此地為芨多王朝的屬地。該地早期曾為佛教重鎮,為佛教護法王阿育王奉佛的中心,也是摩揭陀國的佛教基地,在佛教史上曾有過輝煌燦爛的時代。佛教在印度衰亡後,該城亦成為印度教的聖地。5世紀時的法顯和7世紀時的玄奘都曾到過這裏。公元8世紀以後,它被並入孟加拉王國的版圖。1541年,舍爾沙統治時,巴特那才得到恢複和發展。
巴特那不僅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一個重要的宗教聖地——印度共有51個拜力派聖地,巴特那的巴特恩女神廟便是其中之一。在巴特那的很多廟宇中,以大巴特恩女神廟和小巴特恩女神廟最為重要,據說“巴特那”一名就是根據這個女神的名字起的。按婆羅門教文獻《往世書》所載,相傳大神濕婆亡妻薩蒂的身體服飾分成51部分,分往全國各地,凡能留住一部分的就是一個聖地。薩蒂的農服落到了此地,成為教徒瞻拜之地。農服曾經落到當地兩處地方,人們分別建造了大巴特恩女神廟和小巴特恩女神廟。
5、巴達加歐
(1)那爛陀僧伽藍
從此北行三十餘裏,至那爛陀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庵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為稱。
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戒行清白,律儀淳粹,僧有嚴製,眾鹹貞素,印度諸國,皆仰則焉。請益談玄,竭日不足,夙夜警誡,少長相成,其有不談三藏幽旨者,則形影自愧矣。故異域學人欲馳聲問,鹹來稽疑,方流雅譽。是以竊名而遊,鹹得禮重。殊方異域欲入談議,門者詰難,多屈而還;學深今古,乃得入焉。於是客遊後進,詳論藝能,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二三博物,眾中次詰,莫不挫其銳,頹其名。若其高才博物,強識多能,明德哲人,聯暉繼軌。至如護法、護月,振芳塵於遺教;德慧、堅慧,流雅譽於當時;光友之清論;勝友之高談;智月則風鑒明敏;戒賢乃至德幽邃。若此上人,眾所知識,德隆先達,學貫舊章,述作論釋各十數部,並盛流通,見珍當世。
從這裏向北行走三十多裏,抵達那爛陀寺。聽年老長者說:這座佛寺之南的庵沒羅林中有個水池,池中之龍名叫那爛陀,由於旁邊建有佛寺,所以即用它來命名。
那爛陀寺內有僧人幾千名,都是才能出眾、學識淵博之人,其中德操為人所重,聲譽傳布國外者,共有一百多人。他們恪守戒規,品行清白,教律純粹,製度嚴格,信仰堅定,印度境內各地僧人都仰慕他們,將其作為學習的榜樣。他們互相請教,談論玄妙佛學,日複一日,仍不滿足;不分晝夜,互相督促、提醒,老、少相互幫助,完成學業;誰要不談佛學的深奧義理,就會感到孤獨無有,羞愧無比。所以外國的學者們,如果想要顯揚名聲,就都前來請教釋疑,這樣才能美名遠播。因此盜名竊譽之輩,居然也受禮遇、尊重。來自四麵八方和國外的人,若要入寺談論佛學,則由守門人先行責難,大多數人因為理屈詞窮,隻得悻悻而歸;唯有博通今古學問之人,才能進入寺門。所以外來的年輕學者,詳細談論學業以後,十有七八會敗退而去。至於剩下的二、三個博學之士,被眾僧相繼責難,也無不遭受挫折而名譽掃地。那爛陀寺中博學多才、見多識廣、多才多藝、德操高尚的賢人智士,則並世而出,接踵而至。諸如護法、護月,美名皆流傳於佛學界;德慧、堅慧,高尚聲譽傳於世人中;光友有清雅的議論;勝友有高明的談辭;智月卓有風度、識見,聰慧機敏;戒賢德行高尚,見識深刻。這些傑出的僧人,已是眾所周知,他們德行隆盛,比前輩還要傑出,更積累了淵博的學識,能貫通以前的一切著述,而撰寫的論著、注釋,每人都有十多部,且廣泛流傳於世,因而備受世人推崇。
(2)那爛陀寺
公元631年,十月初,玄奘終於到達他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這是他離開長安的第五年。玄奘在印度各地遊曆時,他的名聲早已傳到那爛陀寺。因此,他抵達那爛陀寺時,受到異常隆重的迎接。那爛陀寺派出四位高僧前去迎接,並在一所農莊內休整。這座農莊據說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的出生地。有200僧徒、1000多百姓抬著乘輿,手拿幢幡、華蓋和香花前來迎接這位從東土大唐到來的聖僧。佛學大師戒賢也深為這個中國佛子的堅強毅力所感動。戒賢是瑜珈世親大師的嫡傳,當時在印度佛學界享有崇高無比的威望,他收玄奘為徒,並親自為玄奘講授了《瑜珈論》。玄奘得以在此潛心研習佛學長達五年之久。
那爛陀,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北方約十一公裏處之巴達加歐。
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超日王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建立本寺,之後曆代屢加擴建,先後有六位國王參與了建寺工程,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全寺分八大院,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該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
那爛陀寺遺址
我國之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並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又當時由印度來華之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亦曾修學於本寺。
玄奘到來時,那爛陀寺藏書已經十分豐富,有寶彩、寶海、寶洋三大藏書殿。他對這裏的第一印象也十分深刻,“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由此可以體會到寺院建築的輝煌和氣勢。維持這樣一個龐大的寺院並不容易,國王需要專門用100個村子的稅收來供養這個寺院,還得讓200戶人家每天供應食品。如此一來,僧眾們才能衣食無憂,得以潛心學習。
義淨在對那爛陀寺有過記述,那是7世紀末時當地的景象: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匝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九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三四丈,上麵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寺的房頂、房簷、和院落地麵,都要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幹透之前,用滑石磨光,之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麵,堅實耐用,經得起人們二三十年的踐踏而不壞。
那爛陀寺佛塔
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麵。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僧眾主要在寺廟裏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此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公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興起,那爛陀寺亦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遺忘,變成廢墟。然據傳元朝泰定初年(1324~1327)尚有那爛陀寺僧人來華,可知本寺於十四世紀時尚存。
今日的那爛陀寺遺址是由英國考古學家亞曆山大·康寧漢姆於1861年發現的,他將實地考察結果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此處就是那爛陀寺。經過挖掘,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隻有拳頭大小,可上麵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器物,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
如今那爛陀寺的發掘麵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1915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寺作有係統之發掘工作,從遺跡中陸續出土許多石製及金屬製(青銅)之雕刻品,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
玄奘紀念堂
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中國政府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以紀念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最有力的見證。
(二)實戰巴特那
1、總述
巴特那城位於比哈爾邦東部恒河南岸。它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它多次遭到破壞,又多次得到修複,名稱也隨之不斷改變,多達二十幾個。例如,波吒厘子城、拘蘇摩補羅(華氏城)、古蘇馬瓦迪、孔雀城、巴特拉、巴特那、阿吉馬巴德等等。在佛陀時代,波吒厘子是一個小王國,方圓25.5公裏。公元前3世紀,它是阿育王的首府。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統治了包括波吒厘子城在內的摩羯陀。5世紀時的法顯和7世紀時的玄奘都曾到過這裏。公元8世紀以後,它被並入孟加拉王國的版圖。1541年,舍爾沙統治時,巴特那才得到恢複和發展。
巴特那不僅單指一座城池,它還包括附近的鹿野苑和那爛陀寺等地,作為重走玄奘取經路,驢客們須得抖擻精神,這畢竟是此行的最後一站了。
2、必遊之地
巴特那值得參觀遊覽的地方還很多,有研究價值的文物和古跡不少。遊客到此地,不見得都能一一拜訪,可根據自己喜好作出選擇。
(1)巴特那博物館
巴特那博物館街景
巴特那的佛陀街上,是由莫臥兒王朝和拉吉普特人建造的。館內除有大量藏書外,還有許多孔雀王朝時代的塑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塑像名為“拿孔雀毛扇的女子”。它是從恒河岸巴特那的迪達爾耿潔發掘出來的。塑像渾身塗有耀眼的油彩,它是孔雀王朝燦爛藝術的證明。這座塑像高達2米左右(連底座計算在內),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塑像一手拿拂塵、一手持念珠,為孔雀王朝的珍品。寺廟裏還有一根孔雀王朝時期豎立的石柱,柱頂四周刻有四頭彎角的公牛,因年深日久,頭角已經剝蝕。這也是孔雀王朝時期雕刻藝術的傑出成就。此外,廟裏還保存了其他一些孔雀王朝時期雕塑的、現已殘缺不全的塑像,這些塑像同樣閃現了孔雀王朝的藝術光輝。這裏還展出了巽伽王朝時期建造的一座大型石雕像。塑造了一對站在無憂樹下的夫婦形象。妻子一隻手搭在丈夫的肩上,丈夫的一隻手摟著妻子的腰,另一隻手端著一碗水遞給妻子,妻子的臉上顯露出羞怯的神情。這是當時雕刻家獨具匠心的藝術傑作。在笈多王朝和巴爾王朝時期,除了石雕外,還用金屬塑像。有一座巴爾王朝時期的著名塑像,就是用金屬製成的。塑像的右邊是大梵天(創造之神),左邊站著手特華蓋的因陀羅。這尊塑像是在蒙蓋爾地區發現的。在迦雅還發現過公元 9世紀到11世紀時建造的一尊愛神塑像,它也是巴特那博物館吸引遊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尊塑像表明了當時比哈爾獨特的藝術風格。塑像中愛神把他的兩個妻子羅蒂和德利市拉分別摟在懷的左右兩側,腳踏飛魚,兩手持花箭,兩個妻子極盡諛歡,呈舞蹈狀。巴特那博物館是研究從孔雀王朝到巴爾王朝這段曆史的一個重要地方。這座博物館的塑像室很大,是珍貴的文物展覽室。博物館還藏有一些高大的木化石標本,曆代使用的車輪等。據考證,有些車輪很可能是孔雀王朝時代的遺物。在博物館的圖片展覽室裏,有很多古代圖片,還有曆代製造的武器、隕石殘塊和一些曆史上重要的碑文等。已故學者拉胡爾·商格利迭因在西藏等地搜集的許多重要文物也都保存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