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與科技(1 / 3)

毛澤東對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視,是從他的青年時代開始的。由於時代的召喚,他走的是一條職業革命家的道路,盡管如此,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還是給我們留下了發展教育和科技方麵的一係列重要思想和論述。

教育是無產階級革命與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指出:教育要為革命戰爭和階級鬥爭服務,偉大的抗戰必須有偉大的抗戰教育運動與之相配合。建國後,毛澤東又指出,教育要為生產鬥爭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必須大力發展文化教育。當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來臨時,毛澤東又說:要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我國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和農業基礎,必須造就一支宏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這是曆史向我們提出的偉大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總目標是培養人。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為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對人才的需要,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春,毛澤東在另一次講話中又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1961年,經中共中央批準,教育部將毛澤東1957年和1958年的兩個講話合二為一,正式定為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即:“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為理論依據、以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及其教育活動為實踐依據、以中國共產黨在特定曆史時代的基本路線為政策依據而製定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它既指明了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又明確了無產階級對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在我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毛澤東認為德、智、體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德與智的關係是紅與專的關係。毛澤東1958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明確指出: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係,是兩個對立麵的統一。一方麵要反對空頭政治家,另一方麵要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思想和政治是靈魂,是生命線,是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根本原則,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於業務,那會成為迷失方向的經濟家和技術家,很危險。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必須要求;身體條件是人的全麵發展的物質基礎。針對解放初期對學生健康重視不夠的傾向,1951年毛澤東提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1953年6月又向全國青年發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號召。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中的一個重要原則。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十分強調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產知識和勞動的基本技能。其實質是要在教育與生產勞動之間建立起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同時,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過程中,使受教育者牢固樹立勞動觀點和群眾觀點,這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和重要內容,是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的一項基本措施。在教育史上,歐文是第一個提出教育與勞動活動相結合、消滅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矛盾可能性的人。他還在鈕文納克創辦了實驗學校以揭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意義。為此,馬克思予以充分的讚揚和肯定,他說:“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裏可以詳細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製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因而,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始終貫穿在毛澤東的教育思想之中,他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用一致、全麵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建國前他在規定“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時,就把“教育與勞動聯係起來”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建國以後,毛澤東進一步肯定了教育同實踐相結合的做法,要求教育走出書齋,麵向社會並服務社會。1965年12月他指出,舊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從小學到大學,20多年看不見水稻、小麥,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強調“教育與勞動結合的原則是不可移易的”。為此,1958年1月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明確指出:“一切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試辦工廠或者農場,進行生產,做到自給或者半自給。學生實行半工半讀”;“一切高等工業學校的可以進行生產的實驗室和附屬工場,除了保證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需要以外,都應當盡可能地進行生產”;“一切農業學校除了在自己的農場進行生產,還可以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參加勞動的合同,並且派教師住到合作社去,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農村裏的中小學,都要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合同,參加農、副業生產勞動”;“一切有土地的大中小學,應當設立附屬農場”。1958年8月毛澤東在視察天津大學時進一步明確要求: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依靠人民群眾,采取多種形式辦學,也是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內容之一。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又十分落後的國度裏,怎樣發展教育呢?毛澤東提出兩條腿走路,多種形式辦學。他提倡公辦和民辦相結合、政府辦學和集體、工礦、社隊辦學相結合。鑒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不平衡,允許保留區域性教育特征。1957年他在七省市教育廳(局)長座談會上就社辦民辦學校以及廠礦辦學問題提出:有條件的,應該允許辦,並同意廠礦、企業、機關辦學;同年3月7日,他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再次談到辦學體製多樣化的問題,詢問各省私立中學的情況,並說:私立中學還是可以辦的,辦了之後政府不要去接收,私人辦了,又被接收,私人辦學的積極性就高不起來了。1968年在“七二一”指示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不僅要辦正規的小學、中學、大學,也要辦各種業餘的小學、中學、大學;不僅要辦普通學校,也要辦職業技術學校;不僅要辦全日製學校,也要辦各種半工半讀學校。根據毛澤東提出的“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劉少奇在60年代提出了“兩種教育製度”,即將學校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全日製學校,主要負責提高的任務,為高一級學校和生產部門輸送合格的新生和又紅又專的技術力量;第二類是半工半讀的學校,主要擔負普及的任務,為工農業生產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科學知識、技術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勞動後備軍。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早在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就說過: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並且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對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觀點的認識,我們黨和毛澤東同誌是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逐步深化的。1949年9月,毛澤東領導製定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把“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作為建設新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提了出來。建國後,毛澤東多次號召全黨要學習科學技術,多向自然科學學習。1953年製定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就把發展科技,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基本內容。當我國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時,毛澤東立即指出,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時期,就是我們現在所從事的、所思考的、所鑽研的,是鑽社會主義工業化,鑽社會主義改造,鑽現代化的國防,並且開始要鑽原子能這樣的曆史新的時期。他提議黨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組織優秀科學家編製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向自然開戰”,“向現代科學進軍”。緊接著,毛澤東於195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們黨關於“四個現代化”的最早提出。1963年,毛澤東聽取聶榮臻關於新的十年科學計劃的彙報時說:“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築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軍隊。建立這些上層建築幹什麼呢?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築、搞生產關係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係是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這期間,毛澤東還把科學實驗列為人類三大社會實踐之一。講到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三大社會實踐之間的關係時,他說,隻搞階級鬥爭,而不搞科學實驗,行嗎?隻搞階級鬥爭,不搞生產鬥爭、科學實驗,說擁護總路線,結果是假的。講到科研與建設之間的關係,他說,在處理科學研究和生產建設的關係時,必須使科研走在生產建設的前麵。

在肯定科學技術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毛澤東強調了要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要貫徹執行“雙百”方針,要多方麵關懷科技工作者,給以榮譽、信任、待遇等,要改善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認真執行黨的發展科技的政策,等等。

遺憾的是,在後來的一段長時期裏,由於“左”傾思想的幹擾影響,導致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災難,使毛澤東曾經提出的正確方針、政策沒能很好地在實踐中貫徹,使我國的教育和科技發展大大落後於發達國家。這一沉痛的教訓必須認真總結和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