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目標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和最終歸宿,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一般隨著發展道路而設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設定和擇取經過黨的幾代領導人長期探索而逐步得到完善。總括起來說,經曆了“四個現代化”,“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三個逐漸深入、不斷發展的階段。

1.“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提出,後來又由鄧小平重新確立並發展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鄭重指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鬥。”這個目標實際上包含兩種任務:一是要確立社會主義製度;二是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個現代化發展目標與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內涵的把握有著密切的關係。工業化就是現代化,這是當時人們的一個共同認識。因此,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和工業化建設在我國是同時進行的,1956年底生產資料所有製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製度在我國的確立,“總目標”的第一重任務基本完成。但是,實現工業化卻並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對工業化的片麵追求暴露出來的問題,讓毛澤東開始重新審視工業化就是現代化的命題。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首次提出我們的任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強調科學技術文化的發展。60年代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的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至此,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被完整地提了出來,比起單純的工業化發展目標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實踐中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繼續了關於“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並加以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社會發展的目標還應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文化上的繁榮,從而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早在1979年10月30日,他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說:“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製。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段話明確地勾畫出中國現代化的目標——富強、民主和文明三位一體的內容。

對黨的第一代領導人提出的要在本世紀末全麵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認為既要有雄心壯誌,又要實事求是,靈活多樣。他認為:“在本世紀末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這是實事求是的看法。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就是“還很窮,底子薄、人口多、基礎差”,這樣的現實情況就需要黨的領導人在製定現代化發展目標問題上一定要慎重。鄧小平將這個現代化目標作了靈活處理,具體化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也就是標準相對較低的現代化,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就是人均1000美元。後來他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說這是“我們確定的一個政治目標”,為我國在下個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