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蘇拉威西海(1 / 3)

蘇拉威西海屬東南亞海域,亦稱西裏伯斯海,位於太平洋西部,是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島間海。其海域範圍在棉蘭老島、加裏曼丹島、蘇拉威西島等島嶼與桑吉群島之間,北界蘇祿群島、蘇祿海和民答那峨島;東連桑吉列島;南接西裏伯斯島;西鄰婆羅洲。它是溝通東南亞各國以及通往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水域。海區處於西太平洋的島弧帶上,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活動。南北長675公裏,東西寬837公裏,總麵積28萬平方公裏。深部海水從民答那峨島以南的太平洋流入,通過望加錫海峽向西南流出,表層流也如此,漁業發達。沿岸和島嶼之間的貿易興盛。

沿蘇拉威西海海岸低平曲折,多河口灣,河流多流程短,沿岸地帶為印度尼西亞重要的產油區,南側的蘇拉威西島海岸曲折多海灣,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蘇海岸多為懸崖峭壁;西側的加裏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島上森林覆蓋率達80%,是著名的熱帶雨林區;北部則是米納哈薩半島,海岸平直陡峭;東段的海岸平直陡峭,西段為莫羅灣海岸,岸邊有小平原,大部分地區覆蓋有熱帶雨林。西北界的蘇祿群島和東界的桑義赫群島多為火山島和珊瑚島。

(一)鄭和的馬來西亞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舟師首次下西洋。永樂四年(1406年)駛抵滿剌加國。拜裏米蘇剌親率王子、大臣與儀仗隊前來馬六甲港迎接,並舉行盛大隆重的歡迎儀式。鄭和為滿剌加國護送去了“鎮國之山”石碑。“鎮國之山”碑是應拜裏米蘇剌國王之請而製,碑文與銘詩由明成祖朱棣禦筆題賜,據說是書寫在金龍紋箋上。刻碑文字由吏部尚書蹇義書寫。拜裏米蘇剌將石碑安放在馬六甲西山(今升旗山)上。

永樂六年九月,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鄭和船隊抵達滿剌加國。鄭和在馬六甲港入口的小山(即今三保山)上構築重柵小城。永樂十一年冬,鄭和三下西洋,船隊便駐紮馬六甲港。當時,已日漸強盛的滿剌加王國欲向爪哇國索回淡馬錫和蘇門答臘的舊港(即三佛齊,室利佛逝國土)地區,造成滿剌加國與爪哇國劍拔弩張的態勢。鄭和便說服雙方,以睦鄰友好。此時,蘇門答臘各國發生戰亂,鄭和當即移師蘇門答臘,並在這裏設立“官廠”,臨時駐紮船隊和儲存物資。隨後,船隊分道航行:一隊向加異勒(今印度東南端)、阿撥巴丹和甘巴裏駛去;一隊由鄭和統率向錫蘭山、小葛蘭(今印度之奎隆)、柯枝、古裏進發。

永樂十五年(1417)冬,鄭和船隊五下西洋,自長樂太平港出航,先到占城、爪哇,又抵馬六甲。這次,鄭和帶去了明成祖給滿剌加新國王母翰。撒於的兒。沙的襲封與金幣。

永樂十九年(1419)冬,鄭和六下西洋。永樂二十年,鄭和船隊再次駐蹕馬六甲。

鄭和這次下西洋直駛祖法兒國(今阿拉伯半島阿曼南部的佐法兒地區)。再由祖法兒駛抵非洲的木骨都束、竹步、卜剌哇、麻林等國。之後,橫渡印度洋回抵馬六甲。由於船隊遭遇印度洋風暴,損壞嚴重。鄭和便前往滿剌加國九州山采伐桅杆木,采得六株長二十五米的沉香木。於是,鄭和帥船得以修繕如新。同時,鄭和命船工,教會滿剌加國王建造了大船。待永樂二十一年即將回航時,舊港發生丙訌。明有聞報,即遣楊敏會同鄭和前往處理。滿剌加國王西裏麻哈率妻、子女陪臣則隨鄭和船隊來中國朝貢並討封賜。

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六月初九日,鄭和奉命七下西洋,其使命中有專為調解暹羅國與滿剌加國睦鄰事宜。《明史。滿剌加》條有記載:“宣德六年(二月初七日),遣使者來言:‘暹羅謀侵本國,王欲入朝,懼為所阻,欲奏聞,無能書者,令臣三人附功答剌貢舟入訴。’帝命附鄭和舟歸國,因令和齎敕諭暹羅,責以輯睦鄰封,毋違朝命。”滿剌加國使者巫寶赤納三人,便搭乘鄭和寶船回國。

宣德七年(1432)七月初八至八月初八,鄭和親往暹羅國,調解暹羅國與滿剌加國睦鄰事宜。暹羅國王三賴波羅摩。剌答的賴舉行隆重異常的歡迎儀式來迎接鄭和。於是,暹羅暫停謀侵滿剌加國。滿剌加國遂得以全力建設家園,暢通商貿。

鄭和船隊對滿剌加王國的貢獻枚不勝舉。而滿剌加上自國王貴族,下至庶民土著,對鄭和的崇敬愛戴更是馨書難盡。現今吉隆坡“馬來西亞博物館”大門兩側彩瓷壁畫《馬來西亞曆史沿革圖》的第一段,就是表現永樂七年鄭和下西洋船隊抵達滿剌加的情景。畫麵中大艘寶船上懸掛著“鄭”字帥旗,是最鮮明形象的讚頌。古城馬六甲,有三保山三保廟,祭祀供奉鄭和。廟內有三保井,乃鄭和當年督工鑿成。鄭和,在馬來西亞人民心中,永遠是功績卓著的神人。

1、滿剌加

(1)馬歡《瀛涯勝覽》中的滿剌加國

自占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到龍牙門。入門往西行,二日可到。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之名,遂名曰五嶼。無國王,止有頭目掌管。此地屬暹羅所轄,歲輸金四十兩,否則差人征伐。永樂七年己醜,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寶船〕齎詔勑,賜頭目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刺加國,是後暹羅莫敢侵擾。其頭目蒙恩為王,挈妻子赴京朝謝,貢進方物,朝廷又賜與海船回國守土。

其國東南是大海,西北是老岸連山。皆沙鹵之地,氣候朝熱暮寒,田瘦穀薄,人少耕種。有一大溪河水,下流從王居前過入海。其王於溪上建立木橋,上造橋亭二十餘間,諸物買賣俱在其上。

國王國人皆從回回敎門,持齋受戒誦經。其王服用以細白番布纏頭,身穿細花靑布長衣,其樣如袍。腳穿皮鞋,出入乘轎。國人男子方帕包頭,女人撮髻腦後。身體微黑,下圍白布手巾,上穿色布短衫。風俗淳樸,房屋如樓閣之製,上不鋪板,但高四尺許之際,以椰子樹劈成片絛,稀布於上,用藤縛定,如羊棚樣。自有層次,連床就榻盤膝而坐,飲臥廚灶皆在上也。

人多以漁為業,用獨木刳舟泛海取魚。

土產黃速香、烏本、打麻兒香、花錫之類。打麻兒香本是一等樹脂,流出入土,掘出如鬆香瀝靑之樣,火燒卽著。番人皆以此物點照當燈。番船造完,則用此物熔塗於縫,水莫能入,甚好。彼地之人多采取此物以轉寶他國。內有明淨好者,卻似金珀一樣,名損都盧斯。番人做成帽珠而賣,今水珀卽此物也。花錫有二處山塢錫場。王命頭目主之,差人淘煎,鑄成鬥樣,以為小塊輸官。每塊重官秤一斤八兩,或一斤四兩,每十塊用藤縛為小把,四十塊為一大把,通市交易皆以此錫行使。

其國人言語幷書記婚姻之禮,頗與爪哇同。

山野有一等樹,名沙孤樹,鄉人以此物之皮,如中國葛根搗浸澄濾其樹作丸,如菉豆大,曬幹而賣,其名曰沙孤米,可以作飯契。海之洲渚岸邊生一等水草,名茭蔁葉。長如刀茅樣,似苦筍。殼厚,性軟,結子如荔枝樣,雞子大。人取其子釀酒,名茭蔁酒,飲之亦能醉人。鄉人取其葉結竹細簟,止闊二尺,長丈餘,為席而賣。果有甘蔗、巴蕉子、波羅蜜、野荔枝之類。菜蔥、薑、蒜、芥、東瓜、西瓜皆有。牛、羊、雞、鴨雖有而不多。價亦甚貴。其水牛─頭直銀一斤以上。驢馬皆無。其海邊水內常有鼉龍傷人。其龍高三四尺,四足,滿身鱗甲,背刺排生。龍頭撩牙,遇人卽齧。山出黑虎,比中國黃虎略小,其毛黑,亦有暗花紋。其黃虎亦間有之,國中有虎化為人,入市混人而行,自有識者,擒而殺之。如占城屍頭蠻,此處亦有。

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內又立重柵,如小城。蓋造庫藏倉廒,一應錢糧頓在其內,去各國船隻回到此處取齊,打整番貨,裝載船內,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其國王亦自采辦方物,挈妻子帶領頭目駕船跟隨寶船赴闕進貢。

(2)費信《星槎勝覽》中的滿剌加國

其處舊不稱國,傍海居之,山孤人少。受降於暹羅,每歲輸金四十兩,以為納稅。田瘠少收。內一山泉流溪下,民以溪中淘沙取錫,煎銷成塊,曰鬥塊,每塊重官秤一斤四兩。及織蕉心簟。惟以鬥錫通市,餘無產物。氣候朝熱暮寒。男女椎髻,身膚黑漆,間有白者,唐人種也。俗尚淳厚,以淘釣於溪,網漁於海。房屋如樓閣,即不鋪設,但有不條稀布,高低層次,連床就榻,箕居而坐,飲食廚廁俱在其上也。貨用清白磁器、五色燒珠、色絹、金銀之屬。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賜以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其暹羅始不敢擾。永樂十三年,酋長感慕聖,挈妻攜子貢獻方物,涉海朝謝,聖上賞勞歸國。

詩曰:滿剌村寥落,山孤草木幽。青禾田少種,白錫地多收。朝至熱如暑,暮來涼似秋。羸形漆膚體,椎髻布纏頭。鹽煮海中水,身居柵上樓。夷區風景別,賦詠采其由。

2、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首都吉隆坡。馬來西亞由十三個州組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加裏曼丹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而文萊國則位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1)金色半島

鄭和昔日所臨滿剌加國,即今日馬來西亞之馬來半島地區。馬來半島亦稱克拉半島,亞洲東南部中南半島向南延伸部分,起自克拉地峽。又稱馬六甲半島,是東南亞一狹長半島,南北長約1127公裏,最寬處322公裏,半島上的巴來海角是亞洲大陸最南端。半島北接大陸,西臨印度洋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南為新加坡海峽,東瀕泰國灣、南海。中央山脈縱貫半島,最高點大漢山海拔2187公尺。西部河流短,近海處大麵積淤泥沉積,通航受阻。東部河流較長,上遊坡降平緩。馬來半島包括泰國的西南部、馬來西亞的西部和新加坡。古代有“金色半島”之稱,曆來為大陸與馬來群島間經濟和文化聯係的紐帶。

(2)黃金半島

在托勒密的地圖上,馬來半島被稱為“黃金半島”。曆史上最古老的馬來王國在公元10世紀時發展自沿海港口城市,包括吉打州的龍牙犀角國及布秧穀。伊斯蘭教在14世紀傳至登加樓州。15世紀初,拜裏米蘇拉創立馬六甲王朝(滿剌加)。但馬六甲王朝的繁榮卻迎來了葡萄牙在的入侵。之後荷蘭與英國相繼控製馬六甲海峽,均以馬六甲為殖民中心。

法蘭西斯·萊特在1786年開拓並發展檳城為軍事及商業中心。但很快的檳城就被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在1819年開拓的新加坡取代。1824年,英國在《英荷條約》簽訂後從荷蘭手中獲得馬六甲。1826年,英國設立了歸駐在加爾各答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所管轄的海峽殖民地,並漸漸的在馬來半島擴展影響力。初期的海峽殖民地包括檳城、新加坡及馬六甲。1867年,設於倫敦的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同時,許多馬來州屬的統治者為了解決州內的紛爭而向英殖民者求助。在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的十年內,一些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來州屬也同時被英殖民者控製。海峽殖民地的商人都希望英國政府介入馬來半島產錫州屬的內政。華僑黨派的紛爭及內戰使英政府采取了有利於商人的炮艦外交。1874年的邦咯條約最終導致英殖民者的權力擴張。在20世紀之前,由彭亨、雪蘭莪、霹靂及森美蘭州組成的馬來聯邦(非馬來亞聯邦)為英總督們所管轄。這些總督聽令於駐在新加坡的最高專員兼海峽殖民地總督。最高專員則直接向倫敦的殖民廳報告。其他的馬來半島的州屬被稱為馬來屬邦。雖然他們不直接屬於英殖民者,但州內都駐有英國參政司。四個北部州屬: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及登加樓曾經被泰國統治。英屬北婆羅洲(現為沙巴州)曾被蘇祿王朝統治,英籍的布洛克家族則管轄擁有大片森林的砂拉越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