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前幾次出航都沒有行太遠,隻是到訪了東南亞一些國家。在後幾次的航行中,他有意向西行得更遠一些,穿過馬六甲海峽,逐漸進入今日印度洋區域。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立特裏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所著《曆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裏特裏亞”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麵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主要屬海和海灣是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國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帝汶海、卡奔塔利亞灣、大澳大利亞灣、莫桑比克海峽等等。印度洋有很多島嶼,其中大部分是大陸島,如馬達加斯加島、安達曼群島、斯裏蘭卡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部分島嶼為珊瑚島,還有些島嶼為火山島。
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範圍內,南緯40°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000~3000mm,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l000mm左右。
印度洋可以按照大氣環流的基本特征,畫分為4個氣候帶:1.南緯10°以北為季風氣候。夏季(5~10月)強勁的西南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風速達12公尺/秒;冬季(10~4月)北風和東北風從亞洲大陸吹向海洋。2.南緯10°~30°為東南信風帶。3.南緯30°~45°為西風帶。4.南緯45°以南為副極地氣候。南緯10°以北的洋流流向,在季風的影響下,隨著季節而改變:在阿拉伯海,冬季形成反時針方向環流,夏季形成順時針方向環流;赤道以南的洋流全年保持穩定;南赤道洋流、尼德爾角洋流、南印度洋洋流和西澳大利亞寒流組成了南印度洋的逆時針方向環流。當年鄭和下西洋,途經印度洋,想必是先做足了功課而對洋流、季風都有所了解才在適合的時機出海的。
印度洋是聯係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
安達曼海位於印度洋的東北部邊緣,得名於安達曼群島。其海域在亞洲的中南半島、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東南以蘇門答臘島西北端與普吉島南端連線和馬六甲海峽相連,西以普雷帕裏斯海峽、十度海峽和尼科巴海峽連通孟加拉國灣和印度洋,它是印度洋的一部分。從古時起,安達曼海上便有商船過往,形成了中國和印度間早期的沿海貿易航線的一部分。也是通過仰光以及勃生、毛淡棉、土瓦、丹老等港口形成連結緬甸和其他國家的最重要的海上通道,還是印度和中國之間經馬六甲海峽的水上航線的一部分。
安達曼海麵積為798000平方公裏,從北到南長1200公裏,寬645公裏,深度超過3000公尺的海域不到全部海域的5%,但在安達曼-尼科巴海嶺以東的一係列海底穀深度則超過4400公尺。東北部的三分之一海域水深不到180公尺,可能是因伊洛瓦底江在其三角洲地帶的泥沙沉積所造成。安達曼大陸架麵積寬廣,東部靠馬來西亞半島一側多島嶼、暗沙,海區東岸大部屬下沉,海岸線曲折。北有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注入。海域東西兩側島嶼眾多。東側為緬甸丹老群島,麵積3500平方公裏,是中南半島沿海最大的島群,包括大小島嶼近900個。各島海岸曲折,地勢高峻崎嶇。
安達曼海沿岸農產品有稻米,豆類,煙草,洋麻,香蕉,椰子和檳榔等。安達曼海海水的表層浮遊生物不多,海底的海水生物亦很缺乏。但沿馬來半島的海水卻適宜軟體動物的生長,水產資源豐富,在其沿海密集的捕魚區有250種左右可食魚類。
《瀛涯勝覽》鍚蘭條稱之為“桉篤蠻”,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風向東北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篤蠻山”,又指島上的人“巢居穴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捕魚蝦而食。”又傳說當地人如果有寸布在身就會生爛瘡,原因是以前佛陀在此澡浴時衣服被島民偷掉,因此被咒不能穿衣。
從史料記載中,我們不難猜到,當年鄭和到訪此島,見到赤身裸體的原始部族會是怎樣的驚愕。然時光荏苒,並未改變所有的事物,今人遊至安達曼,仍能見到裸體的土著民族。不過不必害怕,如《加勒比海盜2》中食人島之類的場所大概隻存在於影視作品中,我們到了安達曼,須得放下心理負擔。
(一)鄭和的安達曼
從古時起,安達曼海上便有商船過往,形成了中國和印度間早期的沿海貿易航線的一部分。從西元8世紀起,安達曼海成了它西岸的印度、斯裏蘭卡(錫蘭)和它東岸的直通(Thaton)、馬達班(Martaban)和土瓦這些緬甸海港之間繁榮的貿易往來的海上通道。600年前,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曾經過安達曼海,以非凡的氣魄七下西洋,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港口有緬甸的仰光、毛淡棉,印度尼西亞的沙璜,印度的布萊爾港等。
安達曼海域最大的現代化海港是東南部的檳城(馬來西亞)和北部的仰光(緬甸)。現在,安達曼海是馬六甲海峽的西北出口,國際石油航線,通過仰光以及勃生、毛淡棉、土瓦、丹老等港口形成連結緬甸和其他國家的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亦是印度和中國之間經麻六甲海峽的水上航線的一部分。
1、翠藍嶼
(1)馬歡《瀛涯勝覽》中的翠藍嶼
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按篤蠻山。彼處之人巢居穴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捕魚蝦而食。人傳雲:若有寸布在身,卽生爛瘡。昔釋迦佛過海,於此處登岸,脫衣入水澡浴,彼人盜藏其衣,被釋迦咒訖,以此至今人不能穿衣,俗言出卵塢,卽地也。
(2)費信《星槎勝覽》中的翠藍嶼
其山大小有七門,中可過船。傳聞釋迦佛經此山,浴於水,被竊其袈裟,佛誓雲:“後有穿衣者,必爛皮肉。”由此男女削發無衣,僅有樹葉紉結而遮前後。米穀亦無,惟在海網捕魚蝦,及蕉、椰子之為食啖也。然聞此語,未可深信。然其往來,未得泊其山下。宣德七年壬子十月二十三日,風雨水不順,偶至此山,泊係三日夜,山中之人駕獨木舟來貨椰實,舟中男婦果如前言,始知不謬矣。
詩曰:浩蕩翠藍嶼,叢林茂不疏。人形其獸類,椰實以瓜粗。腰掩草微有,頭髡發竟無。幾番揮筆寫,堪記不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