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巨海之要,與僧伽密邇,亦西濰諸番之馬頭也。山廣田瘠,麥穀頗足。風俗甚厚,行者讓路,道不拾遺。法無刑杖,惟以石灰劃地,乃為禁令。其酋長富居深山;傍海為市,聚貨通商。男子穿長衫,頭纏白布。其婦女穿短衫,圍色布,兩耳懸帶金牌落索數枚,其頂上珍珠、寶石、珊瑚連瓔珞,臂腕足脛皆金銀鐲,手足指皆金廂寶石戒指,髻椎腦後,容白發黑,嬌美可觀。其有一種裸身之人曰木瓜,與柯枝同。地產胡椒,亞於下裏,俱有倉廩貯之,待商之販。有薔薇露、波羅蜜、孩兒茶、印花被麵、手巾,其有珊瑚、珍珠、乳香、木香、金箔之類,皆由別國之來。其能蓄好馬,自西番而來,動經金錢千百為疋。其國若西番馬來,本國馬來不買,則議為國空之言也。貨用金銀、色段、青花白磁器、珍珠、麝香、水銀、樟腦之屬。
詩曰:古裏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遺人不拾,家富自無欺。酋長施仁恕,人民重禮儀。將書夷俗事,風化得相宜。
2、科澤科德
科澤科德區位於印度西南海岸。東部是瓦亞納德,南部是馬拉普蘭,西臨阿拉伯海,北部是坎努爾。科澤科德是馬拉雅拉姆語中的名字,最早出現於公元13世紀。在中國宋朝典籍?中它被稱為南毗國(來自婆羅門姓 Namburi),元朝古籍中稱為“古裏佛”,明代古籍稱為“古裏”。伊本·白圖泰遊紀中稱為為Kalicut(卡裏卡特)。科澤科德另有公雞堡壘(Cock Fort)之名。
科澤科德
(1)白圖泰向往之處
科澤科德有著古老的曆史。在桑伽姆時期(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3世紀),阿拉伯人和中國人就在這裏從事香料貿易了,這座港口城市逐漸開始繁榮起來。科澤科德在後桑伽姆時期的曆史沒有被記載下來,那屬於南部印度的黑暗時期。公元9世紀時,科澤科德成為第二朱羅王朝的一部分。朱羅王國又稱Perumals王國。公元1122年這個王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地帶,稱為Nadus,其中包括Ernad和Polanad。科澤科德開始時是處於Polanad的統治者Porlarthris的管轄之下。公元13世紀時,科澤科德是Polanad和Ernad的爭奪的一個重要的城市。Ernad的總部在Nediyiruppu,它的統治者Udaiyavar想要得到一個出海口。經過48年的爭鬥,Ernad終於贏得了勝利,並在Velapuram建立了城堡。在Ernad占據了科澤科德後,統治者Udaiyavar的勢力得到了增強,他被人們稱為Swami Nambiyathiri Thirumulpad,後來又改稱Samuri或Samuthiri,歐洲人稱他為“紮莫林”(意思是統治大海和山川的人)。被城堡環繞的地帶被稱為宮殿和堡壘,根據史學家的研究,這就是科澤科德名字的來源。科澤科德以其在馬拉巴爾海岸上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紮莫林將科澤科德辟為一個自由港,任何船隻都可以在科澤科德停泊,補充淡水和食物。這一舉措使科澤科德迅速成為馬拉巴爾海岸最富庶的國家。而胡椒和生薑是當時科澤科德主要的出口貨物。穆斯林占據著這個國家的統治地位,通過給予馬拉巴爾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顧,確保了科澤科德在海上貿易的優勢地位。很久以來,科澤科德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榮的景象吸引著遊客。公元14世紀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多次訪問科澤科德。直到今天,科澤科德曾經擁有的榮耀仍未褪色。
(2)鄭和的天堂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曾訪問過古裏佛,即是今日的科澤科德,在其所著《島夷誌略》一書中有專篇紀述。從中國明朝洪武年間到永樂元年,中國多次派遣使者訪問古裏。根據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記載,古裏國人分五等:回回、南毗、哲地、革令、木瓜;國人多數信回教,國王“南毗人”信釋教,掌管國事的大頭目信回教。
古裏國王曾在永樂三年(1405年)、五年(1407年)、七年(1409年)派遣使者去中國朝貢,供奉寶石、金腰帶、珊瑚珠、胡椒、木香等特產;其中金腰帶是古裏國王令匠人用50兩黃金抽細絲編成片,鑲嵌多色寶石、珍珠造成的一條寶帶。
鄭和率領商船隊七次下西洋,首次下西洋於永樂三年(1405年)冬到達古裏,在之後數次下西洋中每次都會訪問古裏。鄭和的船隊帶來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國王派掌管國家事務的大頭目帶領二頭目、算手、中介人和明朝官員麵對麵議價,平等交易,擊掌定價,書寫兩份合約,各收一份,此後無論貨物價格升降,雙方都信守合同無悔。古裏國以六成金幣“法南”或銀幣“答兒”支付貨款。隨後古裏國的富商帶來寶石、珍珠、珊瑚等貨物來議價,為期一到三個月。鄭和的船隊還把古裏作為補充淡水和食物以及向西進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基地。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到達古裏後,國王接受了中國皇帝明成祖朱棣詔封古裏王的敕書和誥命銀印,各頭目接受升賞品級冠服;鄭和還在古裏立石碑亭紀念:“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1613年耶穌教傳教士Godiho de Eredia 曾看見鄭和在古裏所立石碑)。根據史料記載鄭下西洋隊伍中還有兩名古裏國人沙班和沙孝祖,二人都是原南京錦衣衛副千戶。1433年4月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途中去世於古裏。
可以說,如果不能回歸故土,那麼古裏便是鄭和的天堂。
(3)達伽馬的亡地
科澤科德的政治曆史即是西方大國策劃的詭譎和陰謀的過往。
1498年5月瓦斯科·達·伽馬帶領一個葡萄牙貿易代表團在卡裏卡特北部18千米處的Kappad登陸。卡裏卡特當地的統治者紮莫林和達·伽馬談判從阿拉伯到卡裏卡特的貿易路線時,起了劇烈的衝突。紮莫林派出了一支由80艘戰船和1500人組成的艦隊。最後達·伽馬被迫讓步,以一封模棱兩可的海路權信件為協談條件,並拒絕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為抵押。達·伽馬在卡裏卡特留下了幾位葡萄牙水手,做為日後貿易的聯絡人,但是這些葡萄牙籍聯絡人後來都被謀殺了。
三年以後,達·伽馬率領20艘軍艦再度從葡萄牙出發,準備用葡萄牙的軍事力量來鞏固新開辟的航線。當達·伽馬抵達卡裏卡特時,他的船隊已擴編到29艘,因此得以快速征服了該地,並略奪了大量的貴重商品。1524年,達·伽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問題調停者”的稱呼,他派遣了更多軍艦到東非和西印度。1524年12月24日達·伽馬在當地死去,他被火化後埋在印度科欽的聖法蘭西斯教堂,1539年才被運回葡萄牙,重葬在維第格拉。
1528年和1538年科,葡萄牙人在科澤科德修築了堡壘,澤科德的當地武裝在同葡萄牙人爭奪香料貿易主導權的戰爭中連續兩次戰敗。1540年葡萄牙人對香料貿易的獨占權最後得到承認。這種和平隻持續了一陣子,1571年當地國王摧毀了葡萄牙人的堡壘。然而,1588年葡萄牙人再次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重新獲得了在科澤科德駐紮的權利。1600年葡萄牙人和當地政府軍一起鎮壓了當地海軍將領Kunjali的叛亂。
17世紀初, 荷蘭人也開始在科澤科德發展貿易,葡萄牙力量和影響開始消退。當地武裝部隊聯合荷蘭人在1663年到1664年取得了對葡萄牙人的最後的勝利,從而徹底擺脫了葡萄牙人的控製。
1664年英國人在科澤科德開設了一個商業據點,1698年法國人也開了一個。1766年印度邁索爾的穆斯林統治者海德爾·阿裏率領軍隊攻占並破壞了科澤科德,科澤科德最後一代統治者在自己的宮殿內自殺。1792年,英國人趕走了邁索爾的統治者,從此開始直接統治科澤科德。
1947年印度獨立,結束了英國的統治。科澤科德成為馬德拉斯的第一個成員。1956年印度的行政區劃按照語言界限重新組織,科澤科德從此歸屬卡拉拉邦。
(二)實戰科澤科德
1、總述
古裏(今印度的科澤科德),明朝時是西洋大國,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西臨大海,南毗鄰柯枝國(今印度科欽)。從古裏乘船三日到柯枝國,十日到錫蘭山國。
永樂六年(1408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帶著明成祖給古裏國王的封賞到達古裏,古裏國王很感激,認為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重大事件。為了紀念中古兩國的友好,鄭和決定在古裏國修建一碑亭,立碑刻字,記錄了這件事。這就是古裏建碑的由來。
古裏國當時經濟較為發達,國泰民安,民風和文明程度與中國差不多。古裏國曆來與明朝友好,其國王多次派使臣來華,向明成祖遞交國書,表示友好,並表示願意朝貢中國。明成祖頒詔冊封古裏國王,並賜予印誥、文綺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