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紅海(2 / 3)

禁寺廣場中央稍南,是巍峨的立方形聖殿。克爾白,意思是“方形房屋”。聖殿內三根頂柱昂然挺立,其東北側裝有兩扇金門,高3米,寬2米,離地約2米,用286公斤赤金精工鑄成。聖殿又稱天房,終年用從天降下的黑絲綢帷幔蒙罩,帷幔中腰和門簾上用金銀線繡有經文,帷幔每年更換一次,這一傳統已綿延1300多年。天房外東南角一米半高處的牆上,用銀框鑲嵌著一塊長約30厘米的隕石,即有名的玄石,呈褐色,略帶微紅,被穆斯林視為神物,相傳它還是易卜拉欣時的遺物。朝覲者過時針方向遊轉天房走過此石時,都爭先與之親吻或舉雙手以示敬意。天房東麵正對黑石處,有個四柱圓頂小閣,圍以方形銅柵欄,閣中有易卜拉欣建造天房時留下的腳印。每年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誠的穆斯林都辛勞跋涉,幹裏迢迢來到麥加大清真寺朝聖,瞻仰真主真神和他們指點的聖地聖石。

3、風俗及飲食文化

(1)風俗

沙特不僅禁止女士駕車,亦禁止女士與丈夫兄弟及家庭司機以外的男士同乘一車(由司機開車時,女士乘客不可坐在司機之旁),應注意避免觸犯;女性外出時須披黑袍,否則宗教警察會前來幹預。此外,沙特不允許在公眾場合、景點或對某些建築拍照,若要進行拍攝時,要千萬警惕,以免被曲解拍照動機,引起麻煩。

(2)飲食文化

阿拉伯人生活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他們那些頭頂烈日、騎著駱駝闖大漠的祖先們似乎沒有給後代留下花樣繁多的食譜,所以直到今天,阿拉伯人雖然熱情好客依舊,但他們做的菜基本上是大而化之的粗線條,除了烤,就是炸,頂多再來個燉完事,要麼索性生吃,從不知“醋溜”、“醬爆”為何物,甚至連最起碼的炒菜都拙於應付,更不會用小小的蘿卜花和黃瓜片在食物上拚湊出造型各異的精巧圖案來。相對菜來說,阿拉伯飯還是相當有特色的,他們自己每次都吃得不亦樂乎。阿拉伯人雖不擅長煎炒烹炸,卻並不妨礙他們對美食的趨之若鶩。不過,美味可口的中國菜,通常會在他們中間產生兩種反應。一是曾經嚐過中國菜的,吃出了甜頭,會十分喜歡。還有少數阿拉伯人,他們隻認自己的民族口味,從沒有吃過中國菜,也對中國菜不怎麼感興趣。其實,阿拉伯飯的特色,是和阿拉伯人生活環境的粗礪相般配的,也與他們豪邁曠達的性格息息相關。大漠、戈壁、烈日、風沙、幹旱,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孜孜於飲食上的考究,奔放粗獷的民族性格也使他們在生活上大大咧咧。

到阿拉伯人家裏做客,先是看到餐桌中央放著一筐大餅,然後群星拱月般滿滿當當地擺著十來個大大小小的盤子,相當於冷盤。冷盤裏花花綠綠的菜肴讓人眼花繚亂,有鮮紅的西紅柿色拉、嫩綠的酸黃瓜條、青翠欲滴的生菜、切得碎碎的拌茴香、阿拉伯傳統美味“霍姆斯”醬、酸葡萄葉裹肉餡、炸魚丸子,還有一種切得十分薄細的生羊肉泥,以及各式各樣叫不出名目的菜類。冷盤過後,開始上熱菜,肉類雖不少,卻大多是烤的或炸的,絕少有中國式的炒菜。阿拉伯大餅均由烤製而成,分機器製作和手工製作兩種。剛烤好出爐的大餅分上下兩層,外焦裏嫩,熱氣騰騰,像小皮球一樣鼓鼓囊囊的。說起來,吃大餅也有不少門道,講究些的人們,通常會往裏麵夾些鷹嘴豆丸子、烤肉,或是自家醃製的酸菜,蘸著燜得稀爛的蠶豆糊或“霍姆斯醬”什麼的,再就著一粒粒又鹹又酸又爽口的橄欖,吃上去津津有味,讓人看了頓生饞涎。大餅對窮人一日不可或缺,而對富人來講,不過是他們宴席上的點綴和擺設。

當地的手抓飯是一絕,米粒渾然一體又互不粘連,人人喜歡。傳統的阿拉伯人習慣用手抓著吃飯,這是手抓飯得名的由來。手抓飯的做法別致:以淨水淘米,上鍋,煮至大約八成熟出鍋,然後加黃油、羊油和鹽,再放入蒸鍋內蒸熟。待火候適度時取出,加入羊肉末、西紅柿醬、胡蘿卜、葡萄幹、杏仁、洋蔥、紅線米及各式混合幹果等作料,用猛火炒至熟透。這時米飯軟硬適中,不幹不燥,看上去油光可鑒,米粒渾然一體卻又互不粘連,很是吊人胃口。炒熟後,將米飯取出,裝入一個一米長的大鋁盤內,眾人圍聚一圈,開始各自取食。取食的方法也有講究:均用右手拇、食、中三個手指將米飯撮攏一起,然後用力夾緊,頗有節奏感地送入口中。當然,每人負責自家跟前的一角,不亂動,以免顯得沒禮貌。當代社會,城市人多用叉勺代替了手,一米長的鋁盤也讓位於小巧的盤子,但在農村和沙漠,用手抓飯的習俗依舊。

傳說中的“烤爸爸”

“想我了嗎”、“烤爸爸”都是阿拉伯人的大眾食品,頭一個菜名念起來有些浪慢的情調,乍聽還以為情人間親昵的發問呢。其實這是戲稱,是從阿語直譯過來的諧音,阿文叫法是“SHAWALMA”。據考證,它原本是一種土耳其烤肉,因廣受阿拉伯人的青睞,遂盛行於阿拉伯各國。聽說,SHAWALMA原先的價格不菲,後因做此生意的人多了,價格便降了下來,成為大眾菜肴。在阿拉伯國家,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想我了嗎”的蹤影。通常在臨街的餐館外,威風凜凜地豎立著一個烤肉架,架子上重重疊疊地串著一塊快肉,堆得狀似金字塔,有雞肉,有羊肉,但更多的似乎還是牛肉。炙烤的肉塊隨鐵柱子不緊不慢頗有規律地轉動著,烤熟一層,店家就往下削去一層。烤肉的火候很到位,“滋滋”地往下流油,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烤爸爸”同樣是諧音戲稱,譯自阿語“KABAB”,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烤羊肉串”。不過,阿拉伯的烤羊肉串貨正味純,是用碎羊肉混合烤就的,可比國內小巷裏弄裏各色小販們撅著屁股扇著嗆人濃煙烤出的羊肉串好吃多了。“烤爸爸”選料多是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烤前先將上好的羊肉煨上胡椒、精鹽、薑蔥、大料和橄欖油等調料,然後切成拇指大小的方塊,一嘟嚕一嘟嚕地串在長約一米的特製鐵釺上,放入專門的烤爐中烤製,一俟肉色變得黃脆,出爐即食,真是味道好極了。

當然,這樣的美味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的,烤全羊、烤全駝都是富人的盤中餐。阿拉伯人有烤半頭羊的,也有烤一隻羊腳的,烤全羊則是他們最高檔次的佳肴了,可不是每家都能時常食用的。擺在桌上的烤全羊看上去焦黃焦黃,麵目雖有些猙獰,仍令人食欲大開。不用你動手,主人會熱情有加地刀叉並用,切下一塊塊送到你的跟前。羊肚裏,是由各種調料拌製的鬆軟可口的米飯。烤全羊是壓軸菜,通常在菜過五巡、酣暢淋漓之際端上來。其實這會兒客人都已快吃飽,望著驟然擺上桌來、散發著撲鼻香味的龐然大物,隻有稍稍意思一下了事,忍不住生出“心有餘兮肚不濟”的慨歎來!

上麵吃完了主食和肉類,接著該是坐下來喝咖啡、吃點心、品紅茶和塗香料的時間了。咖啡阿語叫“卡赫瓦”,味道濃烈馥鬱,混雜著烤咖啡豆和辛辣的小豆蔻粉的香味。阿拉伯咖啡的做法和味道與歐美的咖啡大相徑庭。傳統的阿拉伯咖啡是在炭火盆上調製的,煮到一定程度後,灑上一小撮藏紅花和幾滴玫瑰水,香味一下子就飄逸出來。阿拉伯人的咖啡壺極為考究,一般為銀製或銅製,上麵鏤刻著精美的花紋。咖啡杯則要簡樸得多,隻是一個個沒有把手的蛋殼狀小圓瓷杯不盈一握,倒有些類似我們喝白酒的酒杯。端起一杯咖啡湊到鼻子邊,濃烈的氣息撲麵而來。輕輕抿上一口,很苦,簡直像喝中藥一樣。但等到一杯咖啡下肚,一股暖洋洋的熱氣在腸胃中遊動,後腦勺仿佛有一股熱氣直往上衝,頓時耳清目明,看來阿拉伯咖啡名不虛傳,大有提神醒腦的功效。阿拉伯咖啡不加糖和牛奶,但就著椰棗和點心一起吃。他們似乎對點心格外鍾愛,招待客人,第一道和最後一道食品,必有點心。點心的種類繁多,基本上可統稱為“哈爾瓦”。這是一種盛行於阿拉伯各國的甜點心。HALWA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甜得發膩!點心上布滿一層層的糖,糖上還加蜂蜜,蜂蜜上再加一層糖。吃一口,滿嘴流蜜,甜透心窩。遺憾的是,自從我剛到阿拉伯國家不知深淺地把這玩意兒吃傷了之後,就對這種甜點隻有搖頭的份了。阿拉伯人不喝綠茶,獨對紅茶嗜愛有加。紅茶也喝法獨特,每一杯紅茶裏都要放進半杯甚至大半杯的白糖,再隨手掐來幾隻鮮嫩的薄荷葉放進去,倒也清涼幽香,餘味嫋嫋。雖都是多糖,但大約是紅茶本身的誘人,抑或幾枚薄荷葉散發的芳香吧,紅茶倒是頗討人喜歡。

哈爾瓦糕點

實際上,在阿曼,無論是熙攘的鬧市還是偏僻的鄉村,不管是在豐茂肥腴的平原,還是崎嶇陡峭的山地,無論富麗堂皇的王宮還是普通百姓的簡陋帳篷,都盈溢、飄散著這些奇異的香料的濃鬱芳香。人們最常用的,是一種名為“比紮爾”的混合香料,它是由小豆蔻、肉桂、藏紅花、歐蒔蘿、丁香、胡椒子等香料混合而成。

(3)注意事項

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每個宗教都有其獨特的禁忌,這些禁忌是不容觸犯的,因此遊客須得十分注意。伊斯蘭教最重要的莫過於五功,每一個前去的遊客都需有所了解。

伊斯蘭教學者根據《古蘭經》內容,將五項基本功課概括為:念、禮、齋、課、朝。穆罕默德謂:“伊斯蘭建築於五項基礎之上:誠信除安拉外,別無他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履行拜功,完納天課,朝覲,封萊麥丹月之齋”。中國伊斯蘭教學者王岱輿譯著的《正教真詮·五常章》謂:“正教之五常,乃真主之明命,即念、施、戒、拜、聚之五事也。”

念功:信仰的確認。即念清真言(al-Kalimah al-Tayyibah)。“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是信仰的表白。當眾表白一次,名義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禮功:信仰的支柱。每日五次禮拜,每周一次的聚禮拜(即主麻拜),一年兩次的會禮拜(即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的禮拜)。禮功是督促穆斯林堅守正道,對自己過錯加以反省,避免犯罪,給社會減少不安定因素,為人類和平共處提供條件。

齋功:寡欲清心,以近真主。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曆的萊麥丹月“回曆九月”,白晝戒飲、食和房事一個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後方開。但封齋有困難者,如病人、年老體弱者和出門旅行者、孕婦和哺乳者可以暫免,或過時再補,或納一定的濟品施舍。

課功:課以潔物。也稱天課,是伊斯蘭對占有一定財力的穆斯林規定的一種功修。伊斯蘭認為,財富是真主所賜,富裕者有義務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中,拿出一定份額,用於濟貧和慈善事業。“營運生息”的金銀或貨幣每年抽百分之二點五,農產品抽十分之一;各類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課的用途,《古蘭經》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天課的用途在各國或各地區不完全相同。

朝功:複命歸真。是指穆斯林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麥加履行的一係列功課活動的總稱。 教曆的每年12月8 - 10日為法定的朝覲日期(即正朝)。在此時間外去瞻仰麥加天房稱為“歐姆爾”。所謂“朝覲”一般是指“正朝”。凡身體健康,有足夠財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況下,一生中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是必盡的義務。不具備此3個條件之一者則可以進行代朝。

遵守五功是穆斯林信仰虔誠的基本體現。外人雖沒必要完全遵守,可以不能在聖城有所觸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後記 中華的脊梁

一個中國人的名字,像航標燈一樣閃耀在茫茫夜海整整600年。這個有如啟明星般的名字,曾點燃十五世紀的文明曙光,引領了一個時代的航路。這位航海先行者以智能為舵、意誌作槳,揚起和平的風帆,飲風餐浪二十八載,犁波耕瀾數十萬裏,篳路藍縷,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鄭和約在公元1371年誕生於雲南昆陽州(今晉寧縣昆陽),10歲入宮為太監,跟隨朱棣金戈鐵馬南征北戰,為朱棣登基立下赫赫戰功。1405年7月11日,鄭和雄姿英發,目光遠眺。他的麾下是200多艘戰船載著27000多名壯士。在高檣重桅、旌旗獵獵的隆盛威儀中,鄭和開始了七下西洋史詩般的航程。

鄭和

他在明朝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05~1433年)的28年間,統率約200艘巨船組成的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船隊,采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在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火炮的艦船護航下,先後七次出海遠航,到達了今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印度、斯裏蘭卡、紅海及非洲東南沿岸等三十多個古代國家和地區,縱橫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有的學者還認為:鄭和曾訪問過日本,並到達過澳洲和美洲。鄭和船隊的遠洋航海,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偉大的壯舉,它對中國和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曆史上,有具體曆史軌跡可尋的航海活動,始見漢朝絲綢之路的開辟。據《漢書·地理誌》記載,公元前2世紀至前1世紀的武帝時期,就開辟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徐聞、合浦道”,最遠到達印度洋的“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延伸到紅海和東非海岸。賈耽寫的《廣州通海夷道》中詳細記錄了這條航線的情況。阿拉伯曆史學家艾布·賽德·哈桑著的《曆史的鎖鏈》一書中介紹了中國唐舶到達紅海吉達港,並北上與埃及建立了交往。《宋史》中提到層檀國,記載了從該國到中國的航線。《宋會要輯稿》中也記載了該國兩度派使者訪問中國的情況。學者認為,層檀國就是今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

到了元代,有了中國人到東非的明確記載。汪大淵在1330年至1339年間兩下西洋,乘商船到達過層拔國(今桑給巴爾)。《馬可·波羅遊記》中也有忽必烈曾經遣使訪問馬達加斯加的記載。

鄭和古地圖

明初社會經濟的恢複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明代以前中國曆代航海經驗的積累,為鄭和下西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銳意通四夷”,促成了鄭和的遠洋航海偉業。史稱鄭和下西洋是“明世盛事”。從永樂朝開始,朝野上下,鄭和下西洋都是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蓋三寶下西洋,委巷流傳甚廣,內府之劇戲,看場之評話,子虛亡是,皆俗語之流為丹青耳!”[(清)錢曾:《讀書敏求記》]有人將鄭和下西洋故事編成戲劇在宮廷中上演,市井茶樓的書場裏評書也在演說。明朝萬曆年間,羅懋登還編撰了一部20卷共100回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仍有不少讀者。

明朝是當時對世界開放並活躍於世界舞台、有相當影響力的大國。隨著鄭和下西洋,地中海沿岸、非洲、印度洋北部沿岸、澳洲、東南亞各國的訪華使團及跟隨而來的世界各地商貿團,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帶來各國的奇異珍寶、花木、禽獸及物產,使中國人了解了許多新奇事物和世界風土人情。中國沿海的商人,也紛紛下海進行遠洋貿易,把中國的絲綢、陶瓷、藥材、金銀玉石手工藝品銷售到世界各國,從非洲、西亞、印度、錫蘭、東南亞各國帶回各種香料、珠寶、犀角、珊瑚,通過遠洋貿易賺取巨額利潤,促使中國的海外貿易不斷發展,致使明朝廷不得不一再取消海禁。鄭和下西洋帶動的空前繁榮的世界貿易,促進了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進步。絲綢、陶瓷、藥材、手工藝品、礦冶銅鐵器具、糧食等部門,官營作坊規模大,而且民營企業也有很大發展。明代雲南的礦冶業比之前代有了長足發展,銅產量不少,冶鑄技術高超。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雲南鑄造的一口大銅鍾,高3米,直徑2米多,重2.4萬斤,鍾身鑄有精美花紋,敲起來聲音宏亮,聲聞數十裏。現存昆明金殿鳴鳳山大鍾樓。明代中期,雲南銀產量為全國之最,全國9省產白銀,其餘8省產量總合“不敵雲南之半”。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雲南是全國的主要礦產區,白銀等冶煉業主要為民營,雇工經營,官府的稅課很高,但控製很少,“聽民開采”。地處邊疆的雲南如此,其他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及中心省區自不待言。市場的擴大及商品經濟的發,促使社會思想意識有了很大變化,《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小說反映的平民生活和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李贄的離經叛道思想,都說明明代社會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鄭和大規模的遠洋航海進行的國際政治外交活動和國際經濟貿易,雖然隻持續了28年時間,但它開啟了明代社會曆史發展的新局麵,對於明代中期及其後中國以商品生產為主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曆史進步意義。

天朝艦隊

鄭和船隊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創造並形成了一套有獨創性的地文航海技術。它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航海圖、針路簿所記沿途各地的針路、裏程、水深、海底地質等導航要素,確保船舶沿著正常的航線航行。明朝的先進的航海技術領先於當時世界航海技術,因此鄭和船隊廣受途徑國家所學習借鑒,如鄭和船隊利用天文航海技術,通過觀測日月星辰來測定船位,確定船舶在航行中的位置。並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向儀器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程度。還使用了專門觀測天體高度的航海天文儀器“牽星板”,其測天的高度定量標準為“指”,測定地理位置以星高“指”數表示,形成一種自成體係的先進航海技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