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牡丹與文化藝術(3 / 3)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誌》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麵,這裏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誌》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曆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誌》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誌》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豔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曆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複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麵積已達5萬餘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麵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曆史,形成以黃河中、下遊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曆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複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湧現。

總之,從唐代起,就推崇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曆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實際上已經賦予牡丹以國花的地位。盡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地位,從未動搖!牡丹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影響之深遠,聲望之顯赫,地位之尊容,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

詩畫裏的牡丹

《牡丹》白居易

絕代隻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淩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禦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暫移公子第,還種杏花壇。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葉藏梧際鳳,枝動鏡中鸞。

似笑賓初至,如愁灑欲闌。詩人忘芍藥,釋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壽,姿容想姓潘。

素光翻鷺羽,丹豔赩雞冠。燕拂驚還語,蜂貪困未安。倘令紅臉笑,兼解翠眉攢。

少長呈連萼,驕矜寄合歡。息肩移九軌,無脛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風披蕊粉幹。

好酬青玉案,稱貯碧水盤。譬要連城與,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異泥蟠。

騷詠應遺恨,農經隻略刊。魯班雕不得,延壽筆將殫。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幹。

始知來苑囿,全勝在林巒。泥滓常澆灑,庭除又綽寬。若將桃李並,更覺效顰難。

《洛陽牡丹圖》歐陽修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我昔所記數十種,於今十年半忘之。

開圖若見故人麵,其間數種昔未窺。客言近歲花特異,往往變出呈新枝。

洛人驚誇立名字,買種不複論家資。比新較舊難優劣,爭先檀價各一時。

當時絕品可數者,魏紅窈窕姚黃肥。壽安細葉開尚少,朱砂玉版人未知。

傳聞千葉昔未有,隻從左紫名初馳。四十年間花百變,最後最好潛溪緋。

今花雖新我未識,未信與舊誰妍媸。當時所見己雲絕,豈有更好此可疑。

古稱天下無正色,似恐世好隨時移。鞓紅鶴翎豈不美,色如避新來姬。

何況遠說蘇與賀,有類後世誇嬙施。造化無情疑一概,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偽,天欲鬥巧窮精微。不然元化樸散久,豈特近歲尤澆漓。

爭新鬥麗若不已,更後百載知何為。但令新花日愈好,惟有我老年年衰。

《渾侍中宅牡丹》劉禹錫

徑尺千餘朵,

人間有此花。

今朝見顏色,

更不向諸家。

《紅牡丹》王維

綠豔閑且靜,

紅衣淺複深。

花心愁欲斷,

春色豈知心。

《牡丹落後有作》孫魴

未發先悉有一朝,

如今零落更魂銷。

青叢別後無多色,

紅線穿來己半焦。

蓄恨綺羅猶眷眷,

薄情蜂蝶去飄飄。

明年雖道還期在,

爭柰憑欄乍寂寥。

自然界裏感人的事物很多,其中“花”是主要的一種,何況牡丹又是“國色天香,秀韻多姿”,所以曆代詩人、畫家、藝術家都鍾情於牡丹,以牡丹為題材的詩詞書畫廣為流傳。以牡丹命名產品、商標以及各種生活用具上的牡丹裝飾圖案更是不勝枚舉。曆來吟牡丹、畫牡丹、唱牡丹的作品最多。在楊茂蘭主編的《曆代詠牡丹詩詞四百首》中,唐五代就有125首,宋代167首,金元27首,明代37首,清代67首,共計419首,作者共203人。其內容從各個方麵反映了牡丹對當時社會引起的風情和愛好。

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遠在南北朝時代(550~577)就有楊子華畫牡丹的記載,到了唐代,畫牡丹的畫家就多了。據董首《廣川畫跋》記載:唐代畫家“邊鸞所畫牡丹,妙得生意,不失潤澤。”五代南唐時(923~936年)徐熙畫的《牡丹圖》用筆清秀,意趣生動,堪稱一絕。到了明代,徐渭用潑墨法畫牡丹,潑辣豪放,是一創舉。清代惲壽平畫牡丹,潤秀清雅,自成一體。到了近代,著名畫家王雪濤曾畫了大量的牡丹畫,幅幅神態各異,生機勃勃。繪畫大師齊白石畫的牡丹畫,用筆簡練,常中是聊聊數筆,卻生機盎然。大畫家關山月說:“中國一因作畫之前要求全麵掌握對象的內在規律,如畫牡丹,要把牡丹與芍藥不同的地方找出來,分辨出它特有的特征來。要對它的生長規律、組織結構等自然屬性有充分的了解。這就是通常所謂的要懂“畫理”。

以牡丹為圖案裝飾的瓷器古今皆有。如宋代燒製的“牡丹梅花瓶”,明代的“牡丹雙鶴盤”,以及清代的“雄雞牡丹瓶”和近代瓷都景德鎮生產的“牡丹孔雀鳳凰盤”、“青花牡丹孔雀盤”、“青花牡丹鳳凰盤”、“青龍牡丹唐草盤”、“剔紅牡丹孔雀盤”,以及燒製成的各種生活用品,也是珍貴的藝術品。置於室內案頭幾上,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欣賞它的豐姿秀色,國色天香,圖個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