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月季與文化藝術(2 / 3)

且說這新王妃既已修煉成仙,當然也能慧眼識別妖孽。她在成婚的那天,一眼就認出了那老和尚便是當年殘害自己的仇人,而且也看見老和尚那不懷好意的眼光和鬼鬼崇崇去找小國君的行動。隻是礙於那天是她和小國君大喜的日子,不便有什麼舉動。她就不動聲色,心想等適當的機會再跟小國君講明真相,然後兩人再合力對付老和尚。看見老和尚第二天又被單獨請進宮來,王妃心裏明白老和尚已騙取了小國君的信任,並要借小國君之手來除掉自己。自己若與小國君相鬥,就成了恩將仇報的不義小人了。怎麼辦?老和尚當年沒被小太子打死,如今也修煉得法力更高強了,自己隻有處處小心,設法破了老和尚的法術,才能取勝。王妃打聽到,小國君為老和尚準備了上席素食齋飯,一個香案和一領紅色袈裟。她就想出了三個妙計去破老和尚的法力。一是派人在齋菜裏放了豬油,如果老和尚開了葷,法力就會消失。二是派人在香案上放了一炷降妖香,這香點著後,煙霧中會出現一個武士,武士手持利劍隨煙飄到老和尚時,便可將老和尚刺死。第三個妙計是,王妃將綠腰帶變成的刺拔了三根下來,偷偷放到小國君送給老和尚的袈裟之中,若老和尚披了這領袈裟,就會被刺死。

第三天清早,老和尚就來了,不明真情的小國君先擺出準備好的一桌齋飯招待老和尚。誰知老和尚早有提防,他拿出自己準備的白饃饃吃了起來,放了豬油的齋菜一點也不吃。吃完齋飯,老和尚就到香案前去做法事。他從自己背來的褙褡裏取出一炷香,換掉了王妃的降妖香。點香之後,口裏就念起了咒語,準備逼迫王妃變還花形,再讓小國君拔去莖上的刺,他就立即變成紅蜘蛛害死王妃,再加害國君,報當年被打之仇了。果然,咒語~念便使王妃遍體疼痛。但她用頑強毅力忍住疼痛,抵禦咒語。隻是她見兩個計謀都被老和尚識破,心中不免暗自著急。正在這時,小國君見有陣陣風起,不知是老和尚的咒語所引起的,反而好心地隨手拿起那件袈裟準備幫老和尚披上。老和尚見了小國君遞過來的袈裟,二活沒說,用禪杖挑起來就往外走。他心想隻要把這件袈裟拿出宮外,用火一燒,那藏在袈裟內的三根刺被燒的同時,大火會同時燒毀王妃身上的綠帶痕,她將會被火環腰燒死,因為那條綠腰帶已成了王妃身體的一部分,成了花莖上的刺,是王妃的保護神了。而王妃一旦被燒死,要加害小國君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到如今她以身相許以報當年的救命之恩。此外,她還述及小太子相贈的綠腰帶如何變成了身上的綠帶痕、花莖上的刺,那鋒利而堅韌的刺是為了捍衛花兒的純潔、美麗,是為了對付老和尚變成的紅蜘蛛等敵人的劫掠和殘害的自衛武器。從當年老和尚變成紅蜘蛛來殘害花兒,到如今進宮之後與老和尚的幾次殊死鬥爭等等。

以上一番話,直聽得小國君如撥開雲霧見太陽一一恍然大悟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由此他更加喜愛王妃的善良美麗、機智勇敢以及不向惡勢力低頭的鬥爭精神,當然還有她的多情多義。經過這一番劫難考驗,兩人從此更加恩恩愛愛,並同心協力治理國家,白頭偕老。

以後,在當年王妃變花形與老和尚奮力拚鬥的地方,又長出一珠花來。這花兒的花形優美,花色由初開時的純白色,到盛開時變成粉色,最後變成大紅色、深紅色,以至紫紅色,葉兒墨綠泛光,香味濃鬱,花姿亭亭直立。而且,這花不分時令,月月開花,香飄四季,因此人們便叫它“月月紅”。後人描繪道:“隻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一尖已剝胭脂筆,四破猶包翡翠茸。”人們傳說她代表了王妃報恩國君之心,歲歲月月,永不改變,又因王妃姓虢,雖美麗卻不俗豔,還獨有一種恬靜典雅的端正大方風姿,故人們又稱它為“虢國淡妝”。

月月紅是俗稱,現代人們通稱它為紫月季。據說這花由於當年得到了王妃在與老和尚鬥爭時灑下的鮮血的滋潤,不但花朵顏色由白變粉紅直至大紅、深紅,而且它的根、葉還可以入藥,其“性溫、味苦”可活血、調經、消腫。特別是它的根,能治婦女病,療效甚佳。

傳說很久以前,神農山下有一高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玉蘭,年方18,溫柔沉靜,很多公子王孫前來求親,玉蘭都不同意。因為她有一老母,終年咳嗽、咯血,多方用藥,全無療效。無奈之下,玉蘭背著父母,張榜求醫:“治好吾母病者,小女以身相許。”有一位叫長春的青年揭榜獻方。玉蘭母服其藥,果然康複。玉蘭不負前約,與長春結為百年之好。洞房花燭之夜,玉蘭詢問什麼神方如此靈驗,長春回答說:“月季月季,清咳良劑。此乃祖傳秘方:冰糖與月季花合燉,乃清咳止血神湯,專治婦人病。”玉蘭點頭記在心裏。

月季史話

早在宋代,月季花由我國的商船從南部著名的交通口岸泉州經海路傳至印度、斯裏蘭卡,一致後來全世界都能見到它的倩影,在國外有“花中皇後”的美稱。月季紅苞逐月,四時長春,且花容嬌豔,香味濃鬱,集這些優點於一身,世間之花幾無比擬,以致詩人陳參政最終發出浩歎雲:“天下風流月季花!”這真是一個新穎別致的品評,也是有史以來此花所贏得的最高稱譽。月季不靠品種上的變異,就以它天然的美豔,迷倒了不少的人。北宋徽宗皇帝趙佶

便是其中的一個。鄧椿《畫繼》談到這麼個故事:徽宗在位時,龍德宮剛剛建成,徽宗詔令禦用畫師在龍德宮的屏壁上繪圖,所挑選的畫師都是當時一流的高手。待到所有圖畫畫成後,徽宗瀏覽一遍,都看不上眼,唯有當他走到壺中殿前柱廊的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前,才駐步觀賞起來,問隨從這幅畫是何人所作。聽說是一個新進宮廷畫院的少年,大為高興,馬上給予獎勵,恩寵有加,眾人皆不明所以。一次,近侍瞅了個機會探問徽宗,少年之畫究竟好在哪裏,徽宗回答說:“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差,故厚賞之。”原來徽宗發現,一年四季,同樣一珠月季,前開的花、蕊與後開的花、蕊,以及生長的葉子,都有不同的狀貌,不僅如此,一日之中,早晨、中午、黃昏的花、蕊、葉也是各一異其態;而少年所畫,為春季中午的月季,徽宗認為他畫得絲絲入扣,符合實際。這說明,徽宗趙佶以及這位少年畫師對月季花有長久而細致的觀察,他們對月季花一物而多態、一種而千變的美有深刻的領悟。顯然,他們若對月季花愛之不深,是絕對不會有如此認識的。

月季被譽為“和平使者”,由於其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目前在世界各地皆普遍栽培。對月季最早進行人工栽培的國家是中國。早在公元前140~87年,漢武帝的宮廷園林中就有栽種薔薇RosaMultifloraThunb。

北宋時期,月季栽培在洛陽、山東、兩淮、蘇州、揚州一帶廣為盛行,當時已經有人用自然授粉的種子選育新品種,並且掌握了月季的扡插繁殖技術,利用這一技術保存和繁殖了一批當時的優良月季品種。

明清時期,月季的栽培在民間比較普遍,此時期是花卉專著大量出現的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陳淏子的《花鏡》、王象晉的《群芳譜》、高濂的《草花譜》、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等著有關於月季的資料記載。

清末評花館主的《月季花譜》(柳園溪館藏)記載了堪稱極品的10種中國古老月季:“藍天碧玉”(白色)、“金甌泛黃”(黃色)、“朝霞彩衣”(黃色)、“虢國淡妝”(白色)、“赤龍含珠”(紅色)、“曉風殘月”(白色)、“淡抹鵝黃”(黃色)、“春水綠波”(白色)、“六朝金粉”(黃色)、“玉液芙蓉”(白色)、“藍天碧玉”和“銀紅牡丹”等極品月季在當時的月季育種中居世界領先地位,可惜大部分目前已經失傳。且清朝以後,月季栽培和育種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產生與國外先進國家間較大差距。

歐洲早在公元前600多年就有關於薔薇的記載,然而自9世紀希臘的荷馬時代到公元1800年左右,歐洲用於栽培和育種的薔薇屬植物主要是法國薔薇(R。gallica)、百葉薔薇(R。cenlofolia)和突厥薔薇(R。damascena),育種工作始終沒有重大突破。

英國在1800年的時候就有較大的薔薇苗圃,1815年開始用本國或歐洲產的薔薇類雜交,且大部分是法國薔薇。根據1827年出版的《英國園藝》記載,當時有1,059個薔薇類植物品種。英國人特別注意育種資源的收集,除了歐洲,更從世界各國一特別是中國一搜集育種資源,這是英國在月季育種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