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花的藥用價值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月季花處處人家多栽插之,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活血、消腫、解毒”。夏、秋季采摘半開放的花朵,曬幹,陰幹或烘幹。葉、根全年可采。花含揮發油、槲皮素、鞣質、沒食子酸、色素等。具有活血調經,散毒消腫之功效。其葉搗爛外敷,可治跌打損傷;其根性溫味澀,專治遺精、帶下等症。
附方:
骨折:
大紅月季花瓣適量,陰幹研為末,每次服1~3g,好酒調服。
月季花6g(鮮或幹的),搗爛或研末,用酒送服。1日服1次,連服3日。
血崩:月季花根10g,苧麻根、艾葉根各15g,豬蹄~段,加水適量燉熟,飯後溫服,1日3次,連服1~3日,重症者連服5日。
閉經:
月季花瓣(陰幹)20g,水煎服。
月季花根60g,水煎服,連服3~5天,可治原發性閉經。
開敗的月季花3~5朵,洗淨,加水兩杯,用小火煎至1杯,加冰糖30g,溫服,可治血瘀性閉經及創傷性腫痛。
痛經:
月季花根15g,杜鵑花根10g,水煎服。
幹血癆:月季花12朵,燒存性,用黃酒送服。
月經不調:
鮮月季花15~20g,放入保溫瓶內,開水泡服,連飲數次。
月季花12朵,泡酒服。如月經色淡量少,加當歸10g;如月經色紫紅,小腹脹痛,加丹皮10g。
月季花8朵,加糖水煎服。
月季花30g,研為末,分2次用開水和酒適量衝服,每隔4小時服1次,忌食生冷。
月季花根10g,水煎服,1日2次。
月季花10g,益母草20g,水煎服。
赤白帶下:
月季花15g,蒼術10g,土茯苓20g,水煎服。
月季花根9~15g,水煎服。
子宮脫垂:鮮月季花30g,與適量紅酒燉服,可治產後子宮脫垂。
肝鬱不舒:月季花20g,柴胡10g,香附10g,煎湯內服,可治肝鬱不舒、兩肋脹痛。
腰膝腫痛:鮮嫩月季花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筋骨疼痛:月季花適量,焙幹研末,每次3g與黃酒調服,可治筋骨疼痛及輕微跌打損傷。
跌打損傷:
月季花葉適量,搗爛敷患處,可治刀傷及跌打損傷出血。
大紅月季花葉60g,搗爛敷患處,可治肌肉打傷紅腫疼痛。
月季花整株,洗淨搗爛敷患處,1日1次,可治手足筋扭傷。
月季花嫩葉、紫蘇嫩葉各適量,砂糖少許,共搗爛敷患處,1日2~3次,可治眼睛打傷紅腫。
蛇頭疔瘡:月季花嫩葉,搗爛,加少許紅糖、白酒敷患處,每日換藥兩次。
中國的花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詩詞中多借花抒發喜憂之情。“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菊花,李清照),“隻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月季花,楊萬裏)都是用花寓意美好的生活,寄希望於花,像花一樣美好、幸福、美滿。
中國對月季的研究始於南宋時期(司馬溫著《月季新譜》)。月季花原產於中國,是中國九大名花之一(其他九種分別是水仙、梅花、牡丹、荷花、茶花、杜鵑花、蘭花、菊花、馬藺)占世界四大鮮切花之一(月季、唐菖蒲、香石竹、菊花)有上千年的栽培曆史,所以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月季不僅原產於中國,其拉丁文種名就是中國月季,於1868年拿破侖時代由法國傳教士傳入法國後與歐洲的薔薇雜交育種形成現代月季,再傳遍整個世界。有~位著名的英國植物學家叫麥考爾·英地爾的說:“如果沒有中國四季能開花的月季(月月紅)同歐洲薔薇育種就不可能有現在分布在世界近3萬多種不同花色、大小、氣味的月季玫瑰”。可見,月季的根在中國,原產於中國,最終發展普及到全世界。因此,月季花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