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濠州懷遠縣(今安徽懷遠)人。
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他先是投靠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轉投朱元璋,從此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在兼並群雄、驅逐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常遇春馳騁疆場,經曆無數戰役,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先後做過總管府先鋒、都督、統軍大元帥、中翼大元帥等。在他一生的軍事生涯中從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他很豪邁地說能率十萬軍橫行天下,所以軍中常用“常十萬”來稱呼他,世人也都稱他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世代務農,家境貧寒,他自幼習武,二十歲左右便“貌奇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常遇春在家鄉先是跟隨劉聚。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天,投奔朱元璋,由於他勇敢善戰,多次建功。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遊城。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遊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遊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字裏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守城的元將伯顏不花的斤,是維吾爾族人,荊南王朵爾的斤之子。1356年授衢州路達魯花赤,因功升浙東都元帥,擢江東道廉防副使,分守衢州。伯顏還擅長詩歌,通曉音律,工於書畫,他的《古壑雲鬆圖》至今仍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城中當時還有位漢名馬浩的高官,即衢州路總管薛超吾兒,出身貴族,也是維吾爾族人,曾兩度治衢,政績顯著。他與薩都刺、鮮於樞等交誼甚篤,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顏不花的斤麵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後,立“金鬥翼元帥府”,設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治勢力遂蕩然無存。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禦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衝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並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後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鬥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揮小船優勢,乘風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衝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中被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扭轉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