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姓氏革命”
觀察
作者:楊支柱
性別平衡疑是幌子
2014年8月上旬,安徽省長豐縣“中國/聯合國人口基金第七周期性別平等項目”及其成效被中國大陸的媒體廣泛報道,其中“兒女隨母姓獎勵1000元”的做法引起了輿論熱議。
已經有不少人對安徽長豐的所謂“姓氏革命”進行了批評。有人質問用公共資金幹預公民家務事的正當性——龔存兵承認項目經費“主要來源於聯合國人口基金項目第七周期的資金,還有一部分是從縣財政給予的配套專項資金”。有人懷疑:招贅的和不在乎孩子跟誰姓的根本無需獎勵,在乎“香火”的會因為1000元而改變主意?有人直言:“男孩跟媽姓獎1000元、女孩跟媽姓獎800元”本身已說明歧視女孩的就是衛計委自己。有人從技術上批評這種做法的可行性:夫妻同姓的獎不獎?拿了獎勵再改姓要不要退錢?孩子成年後自己要改姓父母是不是要退錢?監督別人一輩子“行不改姓”的成本恐怕是1000元獎金的10倍都打不住!也有人嘲諷說,“如果改隨鄰居姓,建議獎勵5000元,打擊傳宗接代思想的效果更好。”
這些評論不失敏銳,但顯然存在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問題。他們忽視了性別失衡問題在中國產生的背景。
誠如長豐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龔存兵所言,“姓氏革命”隻是項目的小部分內容,據“中安在線”2014年8月1日的報道《長豐縣開展“三大革命”消除性別歧視》,該項目還包括“廁所革命”(要求全縣範圍內新建公廁男女蹲位比例要達到1:1.5以上,長豐縣據此新建、改造的公廁已達24座)、移風易俗、建立女孩免費健康體檢檔案、扶助女孩上學就業等內容。“廁所革命”和部分移風易俗的內容筆者大致是讚同的,但建立女孩免費健康體檢檔案、扶助女孩上學就業等內容就至少涉嫌對男童和男生的歧視。
自2008年起,長豐縣就開始為全縣農村0~4歲女嬰建立了免費健康體檢信息檔案,並每年開展一次免費健康檢查活動。據統計,該縣至今已建立女嬰檔案35560份,開展免費健康檢查8萬餘人次。
幼兒保健何以竟將男童排除在外?莫非因為男童數量多於女童,國家就任其生病、死亡?這樣的做法已經不僅僅是歧視,而是殘忍了。又為什麼要在升學、就業方麵優惠農村女生,這不是存心把農村的女孩送進城市、讓農村的適婚年齡段性別比進一步失衡嗎?想讓更多的男性青年農民終身娶不到媳婦?這到底是為了性別平等還是為了減少人口?筆者不是反對在就業培訓l和升學上照顧農村女孩,而是認為處於相同社會、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男孩同樣需要照顧。照顧的方式-也不應該是加分,而應該是加大上級財政轉移支付、縮小基礎教育城鄉差異。由於中國大陸的考試偏重記憶力測試,總體上女生相對於男生在錄取數量上已經占據優勢,根本不需要性別照顧。
至於“姓氏革命”,連衛計委自己也承認,它與計生委的首要職責——減少中國出生人口相聯係。龔存兵說得很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淡化父姓意識,淡化傳宗接代意識,推進性別平等”,在“姓氏革命”中“淡化傳宗接代意識”是比“推進性別平等”更優先的目的。安徽網轉《合肥晚報》2014年8月5日的長篇報道《長豐回應“姓氏改革”爭議:初哀隻想淡化傳宗接代思想》,更是連題目都直奔“姓氏改革”的這一真正目的或優先目的。輿論對此視而不見,可見計劃生育意識形態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髓。
人類的成年年齡遠高於其他物種,單靠母親撫養將極大地提高兒童的死亡率,使人類迅速滅絕,因此父母“雙係撫育”成為人類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顯著特征。筆者在《婚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生孩子》(《新快報》2011年9月18日)一文中曾經說過,“許多被認為是男權社會特征的現象未必沒有合理性。譬如子女隨父姓是一種不分種族、國家的普遍現象,但這種習俗的形成到底是基於男性的壓迫還是女性的‘陰謀’真的不好說,因為隨父姓極大地強化了父親對於子女和妻子的愛心和責任感。而母親根本不需要這樣的強化,母親孕育、哺育的辛勞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格局使得兒女天然跟母親更親近。”此外,人類產婦的懷孕期和產後康複期、哺乳期都遠比一般動物長,產婦在生產前後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母子(母女)都需要來自他人的照顧,承擔這個職責的當然最好是孩子的爸爸。
古代社會沒有親子鑒定,和諧的婚姻關係也不容相互猜忌動輒想著去對孩子做親子鑒定。孩子又並不都長得像父親,男人靠什麼確信養的是自己的孩子?答案是靠共同生活姓氏的父係繼承,而共同生活對於多數人來說是親子關係的結果而非原因。記載父係繁衍過程的家譜進一步強化了對親子關係的確認,使生養兒女成為對父母、對祖宗的責任。姓氏的父係繼承是一種養育文化,也是一種生育文化。沒有它,孩子至少會部分喪失來自父親的終身關愛、減少繼承遺產的可能性及繼承遺產的數量,甚至在幼年時期就將失去父愛。動物即使有父愛,也不會是終身的。沒有它,父親將失去生養孩子的動力,這樣的種族除非有宗教信仰提供強大的生養動力,否則早就滅絕了。
姓氏的父係繼承要求一對夫妻至少有一個男孩、必須有一個男孩,但是並不必然導致歧視女孩。姓氏的父係繼承更不會導致女嬰墮胎,即使足夠殘忍,人們也不會愚蠢到認為兒子能單性繁殖的程度。女兒雖然通常不能向下延續姓氏、續寫家譜,幹重體力活不如男孩;但同樣隨父姓,同樣是父親的心肝寶貝。事實上多數父親往往是對女兒才更多地展示其慈愛的
麵,對兒子卻非常嚴厲。這一方麵是因為女孩小時候好養(生病少,不冒險、乖巧),長大後比兒子溫柔、體貼;另一方麵也因為必須培養兒子對家庭承擔責任的能力以接替自己的家長身份。甚至遺產由兒子繼承也未必是對女兒的歧視,因為繼承權與贍養義務之間的聯係仍然是顯而易見的:兒子繼承父親的不動產但要承擔日常的贍養義務,女兒隻能繼承細軟但也隻承擔年節和父母生病時的探視義務。自然,當社會養老體係確立、兒子與父母同住的事實不再存在時,女兒就應當享有同樣的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