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是獐來哪是鹿

王是宋朝大政治家王安石的兒子,幾歲大就很聰明。

一天,有個客人給他家送來一頭獐子和一頭鹿。這人聽說人們常常誇獎王,特地將獐和鹿關在一隻籠子裏,想當麵試他一試。

“籠子裏哪一隻是獐,哪一隻是鹿呀?”客人笑著問他。

王從未見過這兩種稀奇的動物,也沒有聽人說過,實在無法回答。他一邊看一邊想,思索對付的計策。辦法終於被他想出來了。他望著客人狡黠地一笑,然後大聲答道:“獐旁邊的那隻是鹿,鹿旁邊的那隻是獐。”客人聽了,感到很驚奇。

希奇古怪一首詩北宋時候,有一個遼國使者常同朝廷官員談論詩詞。此人喜歡自吹自擂,說什麼“我們遼國詩人不少,可大家都公認我的詩寫得最好”。有一天,他又在一些宋朝官員麵前賣弄才華,說:“你們宋朝人寫的詩倒不少,好詩卻不多。我讀過很多漢人的詩,覺得內容淺顯,一目了然,味道不太濃嘛!”在場的人聽了都忿(fèn)忿不平,但一下子不知怎樣好殺殺他的氣焰。隻見蘇東坡心平氣和地慢步走到使者麵前,很有禮貌地說:“久仰先生詩名,今天有機會當麵請教,實在是三生有幸!”“不客氣,你有什麼新作嗎?”蘇東坡拿過紙筆,寫了一首《晚眺》詩,遞給使者:“請多指教!”這位狂妄的使者接過紙,橫瞧豎瞧,不知什麼意思,自言自語道:“希奇古怪一首詩,這,這,算不得詩呀……”臉漲得通紅,結結巴巴地,好不狼狽(bèi)!周圍人都高興得晃著腦袋叫:“好詩!好詩!”“妙!實在是妙!”東坡見他下不了台,便告訴他:“這是一種雜體詩形式,叫做‘神智體’,隻有聰明人才能讀懂。你看: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qióng),回首斷雲斜日暮,曲江倒蘸(zhàn)側山峰。”“佩服,好一首《晚眺》詩。以後,我不敢在你們麵前談詩啦!”使者直向東坡點頭哈腰。

朱元璋續詩一天,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微服出遊,來到金陵古渡,正好遇著一群來京應考的舉子。他們見鍾山龍蟠,石城虎踞,雄偉異常,便詩興大發,相約每人各做一首詩,取個蟾宮折桂的吉兆。一個舉子見采石磯屹立在浩浩蕩蕩的長江之畔,氣勢逼人,便輕狂地吟道:

采石磯兮一秤砣——其他舉子一聽,全把舌頭伸了出來,說:“世兄出句磅礴,今科狀元非君莫屬啊!”朱元璋在一旁聽了,冷冷發笑。眾人問他何故,他答道:“我笑這位書生口氣過大,不留餘地呀!”那人頓時出了一身冷汗:是呀,偌大的一座采石磯作秤砣,那秤杆秤鉤又是什麼?這麼大的秤砣,又拿來秤什麼?他無法續下去,羞得麵紅耳赤。眾舉子也一個個江郎才盡,麵麵相覷。

朱元璋說:“續不來並不說明你們才疏學淺,隻是要記住:

氣魄不夠,就別拿這麼大的秤砣。我來試試,看看怎樣?”說罷念道:

采石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

天邊彎月是鉤掛,秤我江山有幾多?!

法場救夫清嘉慶年間,農民武裝“雙刀軍”威震長城內外。由於叛徒出賣,大帥黃岩樹被官兵捉住,判處斬刑。二帥唐廷準備鋌而走險,傾盡山寨人馬前去劫法場。大帥夫人杜翠蓮得知,連忙阻止他說:“全寨不過千餘人,而法場上的官兵卻有三千多,千萬不能魯莽呀!我已決定,隻身前去救大帥!”唐廷放心不下,便親自率領精兵百人,連夜趕到承德,混在百姓中間來到法場。

法場劍戟林立,戒備森嚴,隻見杜翠蓮滿腔悲憤走進法場,給丈夫擦去嘴角上的血跡,理好淩亂的長發,然後跪告監斬官:

“民婦與黃岩樹夫妻一場,願將丈夫的頭發留下永作紀念,請大人垂憐!”監斬官沒好氣地叫劍子手將黃岩樹的頭發割給她。

當監斬官下令開刀的時候,杜翠蓮馬上大聲喊道:“且慢,民婦還有話說!大清刑律,處斬罪犯規定一刀,我夫剛才已受了一刀,怎麼能再斬呀?大人如果無視皇上欽定的刑律,恐怕黃岩樹之後,到你的腦袋搬家了。請大人三思,是放黃岩樹,還是甘願伏法?”這時,場外的人大聲起哄,說要釋放黃岩樹。監斬官一時手足無措,隻好將黃岩樹放了。

林則徐求雨林則徐在楚地當官的時候,有一年天大旱,赤地千裏,餓殍遍野。林則徐上疏朝廷,信息全無,便請當地巨商富戶商量捐款籌糧,救濟災民。這些人都想趁機大撈一把,說什麼也不肯出分文,沒辦法,他隻好設壇求雨,事先通知這些人齋戒沐浴三天。

求雨那天,林則徐登上祭壇,宣布不準張傘,不準喝茶,不準半途離開。太陽十足個大火球,這些人胖得像頭大肥豬,又享慣了清福,哪裏熬得住?隻一會,便一個個汗如雨下,頭昏眼花,但又不敢違命,心中暗暗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