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政殿裏諸王大臣在議嗣會議上的唇槍舌劍表明,清太宗身後諸王為爭奪皇位進行了激烈的鬥爭。鬥爭表麵上看是以豪格為一方,多爾袞為另一方。實際上,後宮之主孝端和孝莊文皇後利用兩白旗諸王強烈反對豪格的情緒和自己的貴寵地位牢固控製了兩黃旗,使豪格未經較量即被拋棄,又依靠兩黃旗的力量和自己的貴寵地位,聯合紅旗、藍旗諸王代善、濟爾哈朗等,對以多爾袞為首的白旗諸王軟硬兼施,使多爾袞等就範,成功地使六歲的福臨名正言順地登上帝位,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
上述兩次選定王位繼承人,都是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推定的。在推選時都遵守了“父死子繼”的原則,而不是“兄終弟及”。在“父死子繼”的原則下,沒有進一步規定立長或立幼的標準,所以,第一次選的皇帝並非長子,第二次選的福臨就是雙方妥協折中的結果。
康熙廢太子儲位之爭紛起
18年後(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帝因患天花病重。這次皇位的繼承,沒有經過滿洲貴族會議討論,而是由孝莊皇太後同順治帝商定,遺詔決定由皇三子——八歲的玄燁為皇太子,開了清代皇帝生前用遺詔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並代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由滿洲貴族會議推選皇位繼承人的傳統。
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繼承人問題,康熙朝以前沒有製度化。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帝為了避免自己死後引起皇位爭奪的血腥鬥爭,就繼承了順治帝生前決定繼承人的辦法,采取皇太子製。中國曆代相沿已久的立嫡長子的製度改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皇後赫舍裏氏生下允礽,時年康熙帝21歲。皇後也因難產而死,康熙帝格外鍾愛這個嫡長子、皇二子(實際上是第六子),第二年就冊立允礽為皇太子,這是清朝皇帝在世時首次公開立儲君(即太子),並且是仿照漢族立嫡立長的原則冊立的。
康熙帝特別關注皇太子的成長,在教育上竭盡心力,生活上特別關愛。康熙帝親自為他授課,講授治國之道,“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允礽20歲時,開始幫助皇父處理部分政務和軍務。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皇太子留守京師,處理政務。
康熙預立太子時,剛22歲,正當壯年,到康熙帝盛年時,太子也已壯年。早立太子,使皇太子成為眾兄弟中的眾矢之的,兄弟之間為爭奪儲位,或造謠中傷,或預謀殺害,發生了多輪政治鬥爭。圍繞在皇太子周圍的太子黨勢力也開始威脅皇權,有禪位之跡象,尤其令康熙感到傷心的是他看到皇太子有不孝不仁之舉。
1690年,康熙帝生病,太子允礽請安時,竟然“略無憂戚之意,見於詞色”,康熙遂認為他“絕無忠愛君父之念”。
1708年,康熙帝帶領諸皇子巡幸塞外,皇十八子生病,康熙帝萬分焦急,見允礽無動於衷,責備其“伊係親兄,毫無友愛之意”,允礽竟“忿然發怒”。
除此之外,康熙帝平時也看到這位皇太子任意鞭打諸王、貝勒、大臣,由此認為其缺乏仁孝之心,難為仁孝之君,最終使康熙帝於四十七年做出了第一次廢太子的無奈之舉,親手將冊立三十年的太子廢掉。
允礽被廢後,諸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紛爭再起,在先後經曆了皇長子、皇八子從謀位到失勢的過程後,康熙帝又於1709年複立允礽為皇太子。既立太子,皇帝與儲君、皇太子與其他皇子之間的矛盾又起。在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1712年康熙帝再度廢太子,允礽第二次的儲君生涯到此結束。
經曆了二立二廢的鬧劇後,康熙帝也認識到公開立太子的弊端,最後他得出結論“立皇太子事未可輕定”。康熙帝直到病死之前也沒有公開立儲。
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前,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是唯一在康熙帝身邊的顧命大臣,他傳遞遺詔,宣布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帝。
在如此激烈的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過程中,雍正帝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可謂是臥薪嚐膽,煞費心機。關於雍正帝的繼位,除了遺詔繼位說之外,還有改詔篡位說、無詔奪位說。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皇四子胤禛的心腹戴鐸曾為他謀劃長久之計:要得儲位,須韜光養晦,不露其謀。最根本是要做到對皇父誠孝,對兄弟友愛,對事對人平和忍讓,這樣才能使有才能的人不忌恨你,沒有才能的人來依靠你。
頗有心機的雍正帝也是這麼做的,從表麵上看,他不參與諸皇子爭奪皇位的激烈角逐。當皇太子集團和皇八子集團相爭時,他靜觀事變,坐收漁人之利。平時,他對父皇盡忠盡孝,對兄弟盡友盡善,並交好朝廷諸臣。
胤禛極力討得康熙帝信賴和喜歡的法寶,就是誠孝皇父。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心情抑鬱,大病一場。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的允祉、允祺、允!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左右,後康熙帝病情好轉,逐漸痊愈,也曾對其予以褒獎。自古以來,皇帝選擇太子時,多以“忠孝”為第一標準,而非才能,是“選孝不選能”。
雍正帝開秘密立儲之先河
雍正帝登基後,深知選儲之事對政局的影響,清太祖、清太宗死後,都是由滿洲貴族會議推選繼承人,但其中的政治風險太大。太祖死前,為了避免年輕的王妃幹政,令其殉葬,致使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人從小失去母親。清太宗死後,為爭奪儲位,幾乎發生了八旗之間兵戎相見之事。祖父順治帝死後,遺詔玄燁繼位,年僅八歲,又出現了鼇拜專權的局麵。康熙帝死前儲位長期未定,以致兄弟之間骨肉相殘數年。
雍正帝考慮,如果完全借鑒漢朝的嫡長製,雖可以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出賢能之君,就會出現明朝時期愚頑之君亡國的後果。如果早立太子,還有可能再次出現前朝的皇子紛爭。為此,雍正帝想出一個辦法,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這就是秘密立儲。
所謂秘密,就在於皇帝生前不公開宣布皇子人選,皇帝秘密親書寫有皇太子名字的“禦書”兩封,其中一封密封一匣內,藏於宮廷中的最高處——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另一封則隨身攜帶,以作為必要時勘對之用。皇帝在位時不對外公開,等到皇帝臨死前或死後,由禦前大臣、軍機大臣等一起啟封,公開宣讀立儲密旨,被選定之人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盡列臣位。其積極的方麵是,既有利於在皇子中選優,又避免皇子們爭奪儲位,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
後來,雍正帝就依靠這種辦法選定了自己的皇位繼承人,雍正帝第四子乾隆帝成為秘密建儲製度後的第一任皇帝。
靠秘密建儲製度,乾隆帝選了嘉慶繼位,嘉慶又選了道光繼位,在王位過渡上似乎還比較順利。而在道光帝選擇皇位繼承者的過程中,又頗費了一番周折。
鹹豐帝奕□和恭親王奕,分別為道光皇帝的第四子與第六子,皆聰明有才華,都為其父皇賞識。道光帝“晚年最鍾愛恭忠親王,欲以大業付之,金合緘名時幾書恭王名者數矣。”以皇四子奕□“賢且居長”,故逡巡未決。在選儲問題上,道光帝曾猶豫多年,舉棋不定。皇四子奕□的老師杜受田就如同當年戴鐸向胤禛獻計那樣,進獻“仁孝”良策,全力輔助奕□謀取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