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中國人的直接證詞,但我們有禮誌,隻須翻開看一看即可。斯當敦描寫的禮儀是按9月8日的詔書進行的,也就是說除了叩頭,都是按照官方禮製一成不變的規定進行的。進幄,台前的行禮動作,然後在第二級台階上下跪,再與皇帝交談。在這個文明開化的社會裏,一切最細小的情節都是自古以來就預先安排停當的。隻有專門的敕令才能改變或免去三跪九叩禮。其它都是嚴格按照規定辦的,從台側禦林軍的安排,或者貢使由一位禮部尚書領見,到禮部尚書穿的朝服的顏色和上麵繡的龍。“皇帝以熱情友好的語言向貢使發問,禮部尚書轉達問題,由通事譯出;特使回答問題,再由通事譯出貢使的答複,禮部尚書再轉達給皇帝……”貢使不直接對皇帝說話,皇帝也不直接回話。特使也不是直接向皇帝遞交國書,而是由一位大臣代接,叩完頭才轉呈給皇帝。英國在場的人都刪除了所有可能表示臣服的話。他們至少是用故意疏忽的方式撒了謊。
皇帝經過時,英國人措手不及,不自覺地跟著大家多次下跪。但到了禦座旁,因為隻有他們自己,他們便行了說好的得體的禮節:單膝下跪一次。
英使馬戛爾尼來華的真正目的是來向中國皇帝提出擴大對華貿易要求的,所以在第一次覲見時,就急於表達這一要求。然而,第一次接見時,他隻能將英王書信呈遞給乾隆皇帝。
我們來看一下英國致乾隆帝的國書,被清朝人翻譯成中文:
英吉利國王熱沃爾日(即喬治三世)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英吉利國大紅毛及佛朗西、依利爾呢雅(愛爾蘭)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歲。
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裏長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們又都心裏悅服,內外安寧。
英國的商務要求在第二次覲見時也沒辦到。接著是皇帝生日的慶典活動,在活動結束後,清廷便讓使團離開熱河,返回北京,並隨即促其“九月初五以前啟程回國”。
逐客令雖已下達,但馬戛爾尼的使命沒有完成,就做最後的努力,與乾隆的寵臣和珅等進行交涉,重申英國國王的要求,提出了下列九項要求,包括允許英國派員常駐北京,允許英商至浙江寧波至直隸至天津等處碇泊交易,允許英商在京師設商館,收貯貨物,允許在廣州附近撥給一處地方,讓英國商人居住,以及貨物請免征稅或減稅,英人在華自由傳教,獲得中國居留權的英商不強製以納稅,等等。
對於這些要求,和珅避而不答,而是將乾隆帝寫好的一道敕諭轉交給他。乾隆皇帝首先稱讚英國國王恭順有禮,而在答複英王的複書中,逐條予以批駁。
敕諭中多是“與天朝體製不合,斷不可行”。“諸多不便……所請……之處,皆不可行”。“更不可行。”“尤屬不可!”等語。同時在諭旨中,再度申明“天朝特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英使馬戛爾尼的訪華,表麵上英國的要求全部被乾隆皇帝駁回,無功而返。中英第一次正式交往,隻是雙方力量第一回合的較量,在這場較量中,馬戛爾尼了解了中國,他們看到清朝帝國開始衰落了,清朝統治者的愚昧落後完全體現出來,中國在以後的曆史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天朝上國”的大門沒有被“如締結條約、互相通商,為現今文明各國共有之辦法”叩開,喪失了學習先進迎頭趕上的時機,最終被西方列強的槍炮所轟開,使得中國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屈辱、最慘痛、最落後的一百多年時間之中。
馬戛爾尼使團在訪華期間收集了大量的中國情報,回國之後,隨團出訪的成員寫了不少見聞錄,如馬戛爾尼的日記,斯當敦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安德遜寫的《英使訪華錄》,巴羅撰寫的《中國旅行記》,亞曆山大繪製的大量畫圖,等等,這些使團成員所寫的關於中國的文章或書介紹了關於社會的情況,使英國人對中國社會的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阿美士德使團來華無功而返
馬戛爾尼使華多年之後,怎樣才能打破把馬戛爾尼拒之門外的那種傲慢的孤立狀態呢?英國決定派一個新使團,由阿美士德勳爵率領。他不如馬戛爾尼經驗豐富,但可讓最有能力的專家托馬斯·斯當敦當他的副手。斯當敦從孩提時起就一直在學習中國的語言、曆史和種種奧秘。再說他已是廣州的特別委員會——東印度公司執行機構的主席,他熟知天朝的一切。
1816年2月8日,阿美士德勳爵登上了一艘名叫“阿爾賽斯特”的戰艦,他的旅程隻有馬戛爾尼的一半,於6月底到達中國,在那裏同斯當敦和使團裏的其他“廣州人”會合。幾天之後,他們奉命向北直隸灣起航。
7月28日他們到達北直隸。中國官員馬上就提出了叩頭的問題。阿美士德勳爵並無成見,但他的顧問卻意見分歧。使團成員之一的埃利斯認為叩頭隻是無關大局的形式,而斯當敦則持相反的意見。到達天津的第二天,他堅持要把他的主張記入給勳爵的一份報告裏:“哪怕會導致使命的失敗,也完全不應該同意叩頭。”
英國的內閣則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派人去北京是為了設法獲得某種東西;叩不叩頭則要看從中能得到什麼好處。東印度公司的領導則建議到廣州後再定:既然要讓人更尊重英國的榮譽,那就不應該一開始就遭到侮辱。
阿美士德之所以決定拒絕叩頭,是因為他很快發覺他的使命是一場力量的較量。陪隨使團的中國官員8月4日一上“阿爾賽斯特”號戰艦就冷若冰霜。其中一位叫蘇楞額,1793年在廣州當過海關監督。無論英國人提什麼要求,都得不到滿足,甚至得不到答複。
阿美士德拒絕行叩拜禮,而中國官員發誓說他們親眼見到馬戛爾尼行了叩頭禮。嘉慶的一道詔書上也這樣說:“爾使臣行禮,悉跪叩如儀。”
在天津,一張供桌上鋪著黃綢,點著香。中國人在前麵跪下。阿美士德仍然站著,慢慢地脫帽鞠躬。在這奇怪的禮節後舉行宴請,英國人也得盤腿而坐。中國官員不加掩飾地表示蠻族不會這樣坐:不能讓他們帶著野蠻的樣子去見皇上。阿美士德和他的隨從答應下跪。馬上中國官員請他表演一番,他拒絕了。斯當敦想起了孩子的作用,建議讓當扈從的阿美士德勳爵的侄子來表演。
在使團行進的路上,中英之間又發生爭執。有一次下起傾盆大雨,英國人要坐轎子,但遭到中國官員的拒絕,認為“京城近在咫尺,坐轎子會損害皇上的尊嚴”。接著,中國官員指出:斯當敦和埃利斯是東印度公司的兩位專員,他們是“商人”,沒有資格覲見皇上。不僅如此,還傳出一條謠言:說皇帝正在起草一份詔書,要驅逐使團。而嘉慶自己在8月25日的聖旨裏卻說:“朕以為遠國小臣,未必諳熟禮儀,可以寬恕。”而隻要“盡可能做好”就行。
嘉慶皇帝跟他的父親一樣,再次把英國來使看作來自異邦的進貢團。依照1793年訪問的先例,嘉慶答應親自接見,提供盛大的宴會,並在圓明園內招待來使,而且預先排定了七天的日程。第一天在圓明園裏款待英使;第二天在同樂園聽完戲之後,於正大光明殿正式召見來使;第三天在正大光明殿設下盛大宴會;第四天帶英國使者遊覽萬壽山一帶;第五天在圓明園內與使者告別;第六天,在禮部設官方的告別宴會,並在紫禁城舉行贈予英國人禮物的儀式;最後在第七天與即將離開北京的來使告別。這個日程顯示出嘉慶對使節團的理解跟乾隆並無不同,都認為像一般的進貢團一樣,僅僅隻是一種儀式的、慣例的、遊樂性的活動,跟英國要擴大貿易的目的,明顯地大相徑庭。
阿美士德一行於8月28至29日的夜裏到達北京後,中國人讓他們直接去紫禁城。嘉慶皇帝把自己的皇舅國公和世泰派來伴同阿美士德。和世泰接見英使臣時態度冷淡,不請他坐下;並對阿美士德說:三跪九叩禮一定要行全,否則使團將被趕出去,但阿美士德拒絕行叩拜禮。
嘉慶皇帝立即要求按照原定日程,在第二天的一大早於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接見英國使節。但是阿美士德不願以疲憊不莊重的模樣出現,請求更多的休息時間。在中國官員眼裏,沒有誰敢更改皇帝欽定的日程,於是告訴英使務必於第二天準時去覲見皇帝。盡管距離馬戛爾尼使華已經超過20年,但中英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沒有任何改善。隨著英國國力的增強,阿美士德不願做出妥協,在跪拜禮節的問題上,認為根本就沒有妥協的餘地和必要。阿美士德斷然拒絕中方的要求,中國官員上奏朝廷,斥責英國人態度惡劣、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