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稷,帝嚳之子,與堯是同父異母兄弟,姓姬,名棄,傳說是周的始祖。後稷在堯、舜時任農官,受封於邰(今陝西武功縣)。傳說現在的稷山縣就是後稷的故鄉和教民稼穡的地方。
後稷母親是有邰氏女,名薑嫄,為帝嚳之妃。薑嫄在郊野踐巨人足跡懷孕生下他,以為不吉,先棄之不管,後見其不死,複又抱回撫養,因此起名為“棄”。棄在兒時,就喜種五穀麻菽,長大之後,精於農耕,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奠基人。
據說,遠古洪水泛濫,黎民阻饑,四嶽舉禹作司空,後稷、伯益協助禹治水治國。在大禹治水的同時,後稷奉舜之命,讓諸侯百姓開荒種田,在山上植樹,並鑿井修渠,適時播種,解決了糧食困難。後稷在“教民稼穡”中吃苦耐勞,嘔心瀝血,終因勞累過度,死於稷王山(今山西省稷山縣北)。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教民稼穡的稷王山建了稷王陵和稷王廟,廟東南建了稷王塔,刻有“後稷明堂”四個字。明初開始,每年農曆四月十七都要遣官致祭,以示人們對這位農業始祖的懷念。在聞喜縣冰池村東有薑嫄墓,據說後稷最初就被棄在冰池村東。後稷也和許多中國曆史早期有貢獻的傳說人物一樣,被後世尊為帝王,各地設廟祭祀,以示人們對這位農業始祖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