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前2277—2213年),相傳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姓姒,名文命,亦稱禹或夏禹,為崇伯鯀之子。古史相傳,堯時,洪水泛濫成災,人民到處漂泊,無法生活,堯命禹父鯀治理洪水,鯀一味堵截,不但未能成功,相反堤破水決,人民受災更大,堯隻得把鯀治以死罪,殺死在羽山。

舜時,命禹承父職,繼續治水。禹受命在外奔波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鑒於父親鯀的失敗教訓,將堵截法改為疏通河道、引水入海的治本辦法,獲得成功,水患平息,禹開溝修渠,有利於農田灌溉,民生得保障,《水經注》雲:“龍門為禹治洪水所鑿,廣八十八步,岩際飧跡尚存。”由於禹治水的功勞,便得到人民的信任,被選為舜的繼承人。

舜死後,禪讓於禹,建都安邑(山西夏縣境內),並將全國劃為九州。接著禹又發動了討伐“三苗”的戰爭,經過長期激烈的戰鬥,最後戰勝“三苗”,把俘虜轉化為奴隸。同時將都城遷至陽城(今河南登封),後遷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禹在世時,曾決定東夷族的伯益為繼承人。禹死後,其子啟與伯益爭奪王位並殺死伯益,篡位為王。至此,我國的原始公社製結束,曆史進入了奴隸製社會的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