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又作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周代晉國大臣,春秋時安邑(今夏縣)裴介村人。
介子推是隨從晉文公重耳出亡的有功之臣,據《史記·晉世家》、《左傳》等有關史籍記載,他是晉文公重耳出亡期間最忠誠的隨從人員。當他們一行流亡到衛國五鹿時,重耳連餓帶病,奄奄待斃,介子推為救重耳一命,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奉獻給重耳,這就是有名的“割股奉君”典故的來源。他隨從重耳在外流亡19年,備受艱難困苦,後來重耳返國做了晉國的君主,大賞功臣時,卻忘了曾割股救己的介子推。介子推拋棄功名利祿,背上母親,隱居到綿山(即今萬榮縣孤峰山)上。他的鄰居解張為他抱不平,寫了一首詩,詩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去,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並把詩張掛在絳都的國門上。
晉文公看了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裏,重巒疊嶂,穀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麵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大火熄滅後,隻見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枯柳下。晉文公無奈,隻好命人收拾屍骨,厚葬於綿山下,並立祠紀念。因介子推廉潔不受俸祿,於是諡為潔惠侯,改綿山為介山。秦二世時遷葬於故裏裴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