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卜子夏(1 / 1)

卜子夏(前507——?年)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西河(今河津)人,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之一。少時家貧,苦學而入仕,曾作過魯國太宰。孔子死後,他來到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授徒300,當時的名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幹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連魏文侯都“問樂於子夏”,尊他為師,這就是有名的“西河設教”。

卜子夏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汲取曆史教訓,防止臣下篡奪,宣揚“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和“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或也”等觀點。對孔子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很有研究。他把“仁”作為教育學習的中心內容,極力宣揚“忠孝節義”。他認為擇妻應重德不重色,事親應竭盡全力,事君要不惜身,交友要言而有信。隻要能做到這幾點,便符合仁的規範了。

卜子夏也有一定的民主平均思想。他在《論語·顏淵》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他在答魏文侯問樂中說:“修身齊家平天下,此古樂之發也。”

卜子夏的著述甚豐。東漢經學家鄭玄雲:《論語》子夏撰:《詩序》和《易傳》也出自他的手筆。他還解釋、發揮了孔子所著的《詩》、《書》、《禮》、《樂》等儒家經典著作,傳授了《詩》、《春秋》。

卜子夏死後葬在西河(今河津辛封村)。墓前磚牌樓上有對聯一副,“二千年教澤長流,莽莽神州,道統固應在東魯;七十一門牆並列,彬彬文學,師承今當說西河”,是對子夏最好的評說。後代各朝為了尊儒,更是屢加封贈:唐開元年間,卜子夏被封為魏侯;北宋時期封為河東公;南宋又改為魏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