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範蠡(1 / 1)

範蠡,字少伯,春秋時期人,活動在公元前497-前411年,原籍楚苑三戶(今河南臨漳),晚年寓居河東陶村(今運城市鹽湖區陶村)。

範蠡少年時聰明穎悟,勤學博覽,抱負遠大。但懷才不遇,傲藐一切,倜儻佯狂,遭到許多達官貴人的非議。但宛令文種卻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躬身前往,交談時興趣相投,韜共謀同,很快成了莫逆之交。

文種到越國任大夫後,就把範蠡推薦給越王,也作了大夫,從此範蠡如龍躍天門魚遊碧波,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越王勾踐要出兵伐吳,範蠡認為:勾踐初上台已在攜李射吳王闔廬,現又無故加兵,吳國會誓死一搏的!勾踐不聽,結果被吳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範蠡又用計,一方麵,讓勾踐向吳俯首稱臣,極盡巴結之事,同時送美女西施入吳,以取悅吳王夫差,讓其荒廢朝政;另一方麵和大夫文種竭力恢複越國生產,為複仇積蓄力量。經過臥薪嚐膽,養精蓄銳,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了吳國,雪洗前恥。

滅吳之後,越王勾踐視範蠡為中流砥柱,官封上將軍,位極尊崇。可是,範蠡積十幾年經驗,早已看透勾踐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遂急流勇退,隱退江湖。臨走時差人給文種送去一封信,勸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子何不去?”文種不聽,後果被越王賜死。

範蠡離越後,隱跡江湖,四海為家,積資巨萬,成了列國聞名的大富翁。不過列國所聞的名字不是範蠡,而是在越為少伯,在齊為鴟麥子皮,在楚為範伯,在陶村為陶朱公,是範蠡隱埋真名實姓以後不時變化著的“號”。

今臨猗縣王竂村保存有陶朱公和猗頓的廟宇和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