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頓(前480—?),原是春秋時代魯國(今山東一帶)的貧寒書生,祖輩都以耕讀為生。常常是:“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這種生活環境讓他經常愁容滿麵,向隅長歎。但是猗頓是一個有心計的人,麵對困難,他沒有失意,也沒有灰心,而是千方百計與困難抗爭,絕不滿足於現狀。就在他生計艱難時,聽到範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猗頓“往而問術焉”。他從魯國跋涉到齊國向範蠡請教。範蠡熱情接待了他,並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母畜)”。即想要致富,首先要養母畜。猗頓聽後,茅塞頓開,他艱辛步履,遠路足涉,千裏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見峨嵋嶺下,草木繁茂,土地平坦,是天然的牧場,便定居於猗氏王寮(今臨猗王寮),“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同時,他又看到中條山下鹽業資源豐富,繼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富如王公,馳名天下”。與天下巨商陶朱公(範蠡)齊名。他原來並不叫猗頓,因為“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
太史公曰: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其猗頓之謂乎!傳說猗頓有三子,長子王寮,次子王景,季子王鑒。今臨猗東南有以其三子名字之三大村。王寮村西有猗頓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