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李冰(1 / 1)

李冰(約公元前302—前235年),原名李諱冰,又名季冰,號稱陸海,魏國永澤(今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一說蜀(今四川)地羌人,又一說為隴西李氏(今甘肅隴西)後裔。據《李氏家譜》、《李冰家廟》等有關史料考證,李冰生於今解州鎮(屬運城市鹽湖區)郊斜村。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隨魏向秦獻河東400裏地而為秦民,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為蜀郡守。

李冰能知天文地理(《華陽國誌·蜀誌》),且注重實地考察。他在任蜀郡守期間,沿襲大禹治水的“疏導”辦法,征調民工“鑿離碓(即離堆),避沫水(今青衣江)之害”(《史記·河渠書》),並開創了沫水流域的航運事業。隨後,他在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同時,結合岷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大膽地將河東鹽池(古稱解鹽池)初見成效的“人工墾地為畦,將鹵水引灌入畦內,利用日光蒸發曬製食鹽”的“墾畦澆曬法”應用於治水工程。他和兒子李二郎(李金山,清雍正五年敕封承績廣惠顯英王)按照“乘勢利導,因時製宜”的思路,采取“分洪溢道,籠石為堤”的辦法,征調民工,就地取材,修都江魚嘴,築內、外金剛堤,建飛沙堰,開寶瓶口,興建成既布局合理、施工技術高超、受益麵積廣闊,且功在當代、惠澤後世的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開創了化水害為興水利的新紀元。2200多年來,都江堰永葆青春,一直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造福於川西人民,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座豐碑。

今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有李家祠堂和原供的李氏牌位。效斜村李家還存有李氏家譜及清雍正五年(1728)四川奏請加封李冰父子及雍正皇帝的欽批抄件。分別敕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佑王”,其子李金山為“承績廣惠顯英王”。

現在都江堰的“二王廟”,乃由原“崇德廟”到宋代封李冰父子為王後改稱之。

李冰父子於公元前三世紀戰國秦昭王時建造的都江堰,世世代代灌溉著川西37個縣市900多萬畝田地,其高功偉業,被譽為“禹王再現”,永遠流傳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