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史學三裴(1 / 1)

魏晉南北時期,河東出現了家傳研究曆史的史學世家,這就是裴鬆之的祖孫三代,他們對我國史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並稱“史學三裴”。

裴鬆之,字世期(372-451年),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裴柏村)人。南朝史學家。曾官至國子學博士、散騎常侍、大中大夫等要職。他博覽典籍,立身素潔,論事恰當,辦事得體,宋武帝稱其有“廊廟之才”。元嘉之年,宋文帝命其為陳壽的《三國誌》作注以補其詞簡略之憾,裴鬆之博采群書,嘔心瀝血,寫成《三國誌注》。注文中引用書籍達200餘種,差不多有關三國的史料,全保存在裴注中,史料價值也在陳壽的《三國誌》之上。宋文帝看後,大加讚歎:“此為不朽矣。”

裴鬆之的兒子裴駰繼承父業,少秉家學,官至中郎參軍。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傾注於史學方麵的研討,尤其為《史記》加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而,也以注史著稱於世。司馬遷《史記》,記述曆史久遠,內容博大豐富,裴駰深感這部書的重要,決心為它作注。他博采經傳百家及先儒學說,凡對《史記》有所裨益,便廣為抄錄;錄未有詳審處,寧可缺而不論,也絕不任憑臆想,妄加解說,經過多年艱辛努力,終於寫成《史記集解》80卷,與唐司馬貞《史記索引》、張守節《史記正義》等三家注本,共130卷,流傳於世,為後世研究我國古代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裴駰的孫子裴子野(463-525年),字幾原,南朝齊、梁時人,南朝史學家。子野自幼樸實正直,不謀名利,聰明好學,頗有才華,並善為文,精通曆史,立誌繼承曾祖鬆之的事業,撰修宋史。著成《宋書略》20卷,書中敘述翔實,評論恰當,分辨是非,意存鑒戒。後人稱《宋書略》堪與賈誼的《過秦論》、班固的《五命論》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