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仝卜年(1 / 1)

仝卜年(1780—1847年),字子占,清代平陸縣辛店(今張村)人,嘉慶庚午(1810年)舉人,辛未(1811年)進士。官知縣,署台灣道曆任五縣、二廳、一府、一道,是清代台灣開發者之一。

卜年幼年喪父,家庭貧窮,以牧牛為生,每次放牛路過學堂時,總是戀戀不舍,久久不肯離去。學堂先生發現,被其好學感動,免費收錄入學。卜年性格機敏,強聞博記,成績一直出類拔萃。一日督學前來視察,出了一副對聯“牛皮合鞭鞭打牛”;仝卜年隨口應道:“雕毛做箭箭射雕”。督學大驚,遂攔住了去路,又曰:“白虎當道臥”,卜年從旁跳躍而過對“青龍滿天飛”,督學十分高興,謂此子日後未可限量。

數年後,仝卜年一舉高中,在福建惠安做知縣,後朝臣推薦,道光十一年(1831年)皇帝派其去台灣。

據台灣有關史料記載,仝卜年所到之年,“鋤奸剔弊,百廢俱舉”。當時,城中茅舍草屋,成堆雜處,連年毀於火災,百姓不堪其苦。仝卜年出資募工,建窯燒磚,平價出售,便利人民以磚房代替茅舍,火災之患得以避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升台灣知府,其間“修學校,建城垣,撫流亡,拆疑獄”,改革陳規陋習,力推大陸農耕技術,又把當地的醫療技術帶回大陸,密切了台灣和大陸的關係。他在抓智力開發的同時,還注重開創安定良好的社會秩序,政簡刑清,治若神明,一時有“生佛”之稱,皇上為其加道銜,戴花翎,當地群眾在他百年之後,紛紛為其建廟塑身,樹碑立傳,至今台灣還有不少“仝爺廟”。每年清明,那裏鼓樂陣陣,香煙繚繞,祭奠的群眾絡繹不絕。

68歲那年(1847年),仝卜年積勞成疾,病故台灣。根據他的遺願,仝卜年夫婦遺體運回大陸,安葬在他的啟蒙教師墓旁。沿途為他送葬的隊伍達十餘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