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槐樹複活(1 / 1)

第三章 槐樹複活

自此,梅山道長每天早晨都要到槐樹下走一圈,當他看到斷幹上新長出的葉子和槐花咕嚕與別兩個樹幹上的無異時,才鬆了一口氣。

“我要摘槐花,我要吃槐花。”五歲的明思在那裏纏著明德鬧。

“明思,我們去扯竹筍好嗎?”明德哄他說。

“每天都扯竹筍,我不去。”明思抗議。

“我們去摘山泡吃好嗎?”明德說。

“山上紅了的山泡都被我們摘完吃了,我不去。”明思說。

看他們鬧得不可開交,梅山道長笑著說:“今天的功課都做完了沒?”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明智搶先背道。

“明德,你的呢?”梅山道長轉問明德。

“凡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麵,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恩,不錯,這是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隻有懂得了其中的真諦,才能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醫者。”梅山道長讚道。

“師父,那我們現在可以去摘槐花吃了嗎?”明思還沒有忘記他的槐花。

“可以了,我們現在就去摘槐花,晚上我們就煎槐花餅吃好嗎?”梅山道長說。

“好!”三個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

“但隻有我上樹摘,你們不許爬樹啊。”梅山道長又叮囑說。

此時,梅山道長覺得自己不是一個道士,與這些孩子也不是師徒的關係,而是父親在與孩子們共享天倫之樂。

自從師父去年過世後,梅山道長就承擔起了這三個孩子師父兼父親的責任,說起來這些孩子也不是真正來觀裏做道士的,明德是個孤兒,是師父撿回的,剛來時才三歲,本來也可與梅山道長師兄弟相稱的,因那時梅山道長入道也還沒多久,也許師父考慮到年齡的關係和解放後政府的政策,所以就讓他們以師徒相稱,以便處理以後的關係。

明智是三年前入觀的,當時是個病入膏肓的孩子,醫院不收留了,孩子的父母不忍放棄,抱著死馬當做活馬醫心理把他們送到梅山觀之後,不留姓名也不留地址就走了。

梅山道長入道前是省醫學院的高材生,隻是看多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了一種厭世之感,就選擇了這種逃世之舉,入道後又跟師父學得了一些道教的岐黃之術,醫術在方圓幾十裏很有名氣,平日裏總有些人上門求醫問藥的,隻是後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人們全身心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政治鬥爭中,來觀裏的人漸漸少了。

梅山道長把明智的病治好後,找不到他的家人,就隻能讓他留在觀裏.

明思是個棄兒,被送到觀裏時才剛出生,臍帶還繞在脖子上,小臉憋得青紫青紫的,幸虧那天師父起得特別早,一打開觀門就發現了這小家夥,如果晚一點準會沒命,為了養活這小生命,師父和梅山道長可沒少費勁,所以,對明思也有些嬌寵,明德和明智因為師弟還小,也是處處讓著他。

來觀裏的人少了,梅山道長也樂得清閑,農忙時伺弄那些莊稼,打理觀前觀後的菜園子,農閑時天晴上山采草藥,下雨在觀裏鑽研道教,翻弄醫書,或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倒也日子過得有姿有味的。

明德快十歲了,也可以教他一些醫術和道術了,想著,梅山道長就拿出那本猶為珍貴的《千金方》,讓他自己先看,本來還想等有病人上門求醫,,自己再讓他有一些實習的機會的,無奈病人越來越少,隻能讓他先學習一些理論的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