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魚龍混雜的祠堂(1 / 2)

第四章 魚龍混雜的祠堂

原以為梅山觀山高皇帝遠,沒人會在意的,沒想到“破四舊”的風暴還是沒有放過這個角落。

一天,梅山道長上山采藥時,一群紅衛兵衝進了梅山觀,進觀後,這些革命小將二話不說把觀裏的祖師畫像撕得粉碎,道教器具扔了滿地,在那裏任人踐踏。白色的大字報貼得到處都是,上麵寫著“破四舊,樹新風”“堅決鏟除封建社會的殘餘渣孽”。

懂事的明德帶著兩個師弟躲在觀後的山洞裏,任他們鬧去。紅衛兵們找不到革命的對象,看天氣漸晚,山穀裏的貓頭鷹也開始叫喚,聲音像嬰兒啼哭怪瘮人的,革命的小將們也開始有些害怕,往山下撤了去。

太陽落山後,梅山道長終於回來了,看到紅衛兵下山了,明德也帶著師弟們回到了觀裏,看到滿屋子的狼籍,梅山道長什麼也沒說,他早已預料到會有今天,隻是看到孩子們都安然無恙,他才長長鬆了一口氣。清理了一下現場,還好,書櫃還是完整的,大概他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醫藥書吧,隻是翻亂了一些,所以沒拿去毀掉。

第二天,山下鎮上革委會又來了幾個人,領頭的是鎮革委會主任張大山,他拿腔作勢地說:“為了保衛‘破四舊’的勝利成果,鎮革委會限你們三天之內即刻搬離梅山觀。”

梅山道長問:“那我們搬去哪裏?”

“先搬到鎮上,怎麼安排明天你到鎮裏麵來找我。”張大山說。

“那好的,謝謝張主任了。”梅山道長看鎮上要給安排,忙道謝說。

大概是梅山觀的人在這一帶行醫施藥頗有人緣,所以革委會的人也沒有要難為他們的意思。

第二天,梅山道長帶著三個弟子搬離了梅山觀,全部的家當就是兩籮筐書和一背簍草藥.本來還有一些大米、幹菜的,但背上大米、幹菜就得把書丟掉,權衡之下梅山道長還是選擇了書,放棄了米和菜。

按昨天張主任吩咐的,梅山道長找到鎮革委會,張主任派人把他們帶到一間從前的祠堂改造的大雜院裏。

大雜院裏住滿了人,住在這裏的人都不是鎮上的本地人,都是附近那些山頭上的和尚、尼姑、道士或下來改造的一些地、富、反、壞右之類的,可說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

梅山道長師徒四人被安排在靠天井的一間小房間裏。安頓好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吃飯。梅山道長又得去找鎮革委,因山上的那些寺廟、道觀、庵堂都不屬於地方管的,他們沒有戶口所在地,所以也沒有誰會給他們分口糧,一般都是在寺廟、道觀、庵堂的周圍開些田種些菜自給自足,偶有一些信民送些油米之類的。所以,為了改造好他們,隻能把他們像回城知青一樣給他們一個集體戶口,可以在本鎮糧站買米,但不能隨便遷移。

填寫戶口時梅山道長又發愁了,那幾個孩子連名字都不知道怎麼寫啊?管理戶籍的人因以前聽說過他們觀裏的事,所以提議道:“你就和幾個孩子以父子相稱好了,讓他們都跟你姓。”梅山道長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記的以前收明德的時侯師父就考慮過這個問題,看來師父還是有先見之明的。於是梅山道長恢複了入道以前的名字李善民,明德就改為李明德依此類推明智、明思就叫李明智、李明思了。

戶口問題還要等縣上批了才算數,所以一時也沒地方買米,還有柴、油、菜、鋪蓋之類的不知去哪解決,看來隻有連夜再上一次山了,於是帶上明德,父子倆又把山上的一些生活用品背了下來,家總算安下來了。

李家隔壁住的是一個女人,二十四五歲模樣,聽說以前是梅山庵的尼姑,叫宋妙青,跟李家的人一樣,也是被趕下山的。

李善民第一眼看到她就覺得有點眼熟,但又想不起在哪見過她。

這宋妙青也是很奇怪,平時都是一個人低著頭匆匆出去,又一個人低著頭匆匆回來從來不跟院裏的人打招呼,也不肯在院子裏多呆一會兒,總是一個人呆在她的小屋子。她的工作是掃大街,一般都是早上三四點鍾起床去幹活,早上七八點鍾的時侯當人們都起床出門的時侯她就已經下班了,所以很少有人白天看到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