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院子裏的尼姑、和尚和那些改造分子都是孤家寡人,院子裏一下多了三個小孩子,頓時熱鬧起來,特別是五歲的明思又皮又可愛,一看院裏有人就滿院子亂竄,很是逗人喜歡。
這些人都是有問題的,他們白天不是挨批鬥就是勞動改造,很是鬱悶的,難得晚上回來能有那麼開心的一刻,連那個不理人的宋妙青都很喜歡明思的,看到他在院子裏鬧騰的時侯有時會喊他過去塞他兩顆紙包糖或一把瓜子。所以明思也很是歡喜,一看到宋妙青就特親熱的叫她一聲“宋姨”。
李善民被安排在鎮造紙廠工作,說是造紙廠,加上一條驢才四個員工,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工藝。
造紙原料主要是麥杆,曬幹後的麥杆粉碎後放在一個水池裏浸泡幾天後放在驢拉的大磨盤上磨成紙漿,然後把濃稠的紙漿澆進一個擺著木格的平板上,等水份晾幹後就成了一張張黃澄澄的草紙,再把成型後的草紙放在外麵的草坪上曬幹後就成了成品紙,在還沒有發明衛生紙的時代,草紙代替了衛生紙的一切用途外還可以用來包糖果、餅幹,用草紙包裹的糖果餅幹再用一根草繩子紮起來,看上去很是氣派,提著走親戚送人看起來很是闊氣的。
停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學校準備複課了,明德早已超過了正常上學的年齡,雖然十來歲才開蒙上學在當時不是很希罕的事,但明智正好到了入學年齡,如果從一年級開始讀,那明德和明智就得在同一個班,明德心裏覺得有些不妥,就向李善民要求從四年級開始讀,李善民知道這幾年明德已經學了不少知識,應該遠遠超過了四年級的小學生水平,就去找學校校長商量,學校開始不同意,說沒有這個先例,在李善民一再的請求下,才答應拿一份四年級的試卷給他做,沒想到明德數學、語文考了一百分,又給了他一份五年級的試題給他做語文還是考了一百分,數學考九十五分,錯了的那道題還是因為不小心點錯了小數點。這下好了,校長提議他幹脆讀初中,免得浪費時間。
五歲的明思還沒到讀書年齡,就留在家裏繼續當他的混世魔王,每天李善民把早飯做好安排他們兄弟三個吃完後才上班,中午因造紙廠離太遠來不及回家就由明德完成這個任務。
吃完飯,明德和明智兩兄弟去學校了,明思就一個人在家滾鐵環或玩彈弓,彈弓是在梅山觀的時侯明德做來打麻雀的,明德眼力可好,如果哪天明思嘴饞了纏著他打麻雀的時侯,晚上的餐桌上一定能看到麻雀肉,有時曬穀子的時侯,如果懶得趕那些偷吃穀子的麻雀,用彈弓也是很奏效的,射殺幾隻後,別的就害怕不敢飛過來了,隻能遠遠站在那裏眼饞著。
明德上學後,彈弓自然就歸明思所有了,雖然射不到麻雀但射射人家的窗戶紙還是行的。鐵環是院子裏的茂昌叔做的,茂昌叔本名叫吳茂昌,聽說是一個大地主家的少爺,土改的時侯,大地主夫婦被人民鎮府鎮壓了,留下一個地主崽接受勞動改造,地主崽因解放前在省城裏上過洋學堂,學的是機械製造,加之他被安排在鐵匠鋪打鐵,所以很喜歡用一些廢銅爛鐵做一些小玩意的,明思可喜歡他送的鐵環了,沒事就在院子裏“咣當,咣當”的繞圈,吳茂昌也是明思最信服的人,所以平時隻要他在家,明思就會跑去他家裏看看他做的那些小玩藝。
祠堂離鎮上還有一段距離,周邊又沒有別的人家,明思的活動範圍就隻有祠堂的院子裏,大概是以前在道觀裏過慣了沒有同齡夥伴的生活,所以明思也沒有什麼覺得不習慣的。
白天的大院是很安靜的,大家上班的上班,改造的改造,挨批鬥的挨批鬥,上學的上學。
如果偶然有什麼聲響,那就是明思發出來的。
院子裏隻有宋妙青白天不用上班,但也沒人知道她什麼時侯在家,什麼時侯不在家,明思更是不知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