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9日結束的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在經曆了自2003年8月首輪六方會談之後兩年多時間的漫長而又艱巨的外交“拉鋸戰”之後,與會的各方終於就如何政治與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簽署和發表了《共同聲明》。這份聲明不僅就朝鮮“棄核”的相關義務與權利作出了原則性的論述,更就未來如何結束朝鮮半島長期存在的軍事對峙與緊張局勢規範了基本路徑。為此,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的大門已經打開,今後的六方會談將結束盤桓了兩年的“原則”之爭而邁入實質性地消除朝鮮核計劃及核設施、同時保障朝鮮安全和向平壤提供經濟援助、並結束朝鮮長期受孤立和製裁的新階段。然而,由於《共同聲明》並未涉及朝鮮棄核進程的相關細節,美朝雙方在提供輕水反應堆問題上還存在尖銳的分歧,未來的六方會談究竟將如何發展,變數依然不可低估。
《共同聲明》標誌著六方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
聲明全文十分簡單扼要,隻有六個基本條款,但卻是濃縮地反映了自六方會談開始以來各方在就朝鮮棄核問題上所能達成的最大程度的一致,也是各方立場前所未有地如此接近。雖然具體的分歧還在,但至少《共同聲明》為未來具體的朝鮮棄核進程提供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基礎。
《共同聲明》中有三個問題特別值得關注:
首先,朝鮮政府第一次以多邊書麵文件的形式正式承諾,平壤將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與此同時,朝鮮同意“棄核”的同時將重新接受《核不擴散條約》義務,並重新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監督。[1]這意味著平壤願意徹底糾正自2002年12月末以來退出《核不擴散條約》、驅逐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公開進行武器級核項目所引起的震蕩。雖然在過去兩年中平壤也曾多次表示它並不是真的想要謀求核武器,但這樣的表示究竟是“姿態”還是一種談判的“策略”,或者是真實的“意圖”,國際社會的疑慮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現在六方會談終於白紙黑字地讓平壤承諾“棄核”的義務,這是六方會談迄今取得的最重要的進展,為繼續凝聚共識、增進信任和將談判推向具體的實施階段創造了必要條件。
其次,美國政府在聲明中就一係列保障朝鮮的安全、逐步解除對朝鮮的孤立和製裁政策以及美國對朝的“行為準則”問題作出了承諾。這些承諾布什政府以往曾堅決拒絕給予朝鮮。例如,第一到第二六方會談期間,布什政府強調朝鮮的“棄核”並不必然帶來美朝關係的正常化。對於是否向朝鮮提供“書麵”的安全保障,布什政府也曾一度非常猶豫;但此次布什政府不僅聲明無意以核武器或者常規武器攻擊或者入侵朝鮮,而且同意根據《聯合國憲章》來處理彼此之間的關係,確立了美朝雙方應“采取步驟實現關係正常化”的基本目標。可以說,美國確認這樣的美朝關係原則,是布什政府自2001年1月上台以來對朝政策中“最柔和”的一次。作為尊重朝鮮安全關注的一部分,聲明將2004年曾一度有過風波的“韓國核問題”也規定為各方同意向朝鮮承諾的安全責任的一部分。作為美國的軍事同盟,韓國承諾遵守1992年《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不運入、不部署核武器,並確認韓國領土上同樣沒有核武器。因此,《共同聲明》客觀上以多邊政府文件的方式又一次重申了朝鮮半島、而不僅僅是朝鮮的無核化目標。
第三,聲明提出各方共同致力於東北亞地區的持久和平與穩定,“有關各方將另行談判建立朝鮮半島永久和平機製”。這一共識的建立,意味著各方同意將以朝鮮的“棄核”進程為契機,開始討論如何解決半島問題最大的困境——仍然存在的“冷戰”狀態問題。這將有助於逐步鏟除朝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持續了50多年的敵對狀態和難以消除的軍事對峙,從而為帶動整個半島局勢的和平發展提供新動力。橫亙朝鮮半島50多年的冷戰狀態一旦崩潰,無疑將是東北亞地區安全的一大幸事,更將為朝鮮北南雙方的統一創造有利的條件。與此相聯係的是,聲明要求繼續探索和開拓六方會談機製基礎上的多邊安全合作議題和方式。聲明指出:“各方同意探討加強東北亞安全合作的途徑。”這意味著通過多邊會談的方式解決地區性熱點問題的實踐有可能逐步地走向製度化,預示著通過六方會談而凝聚成的多邊合作,可以為解決其他的安全關注提供重要的新模式。
總之,聲明的最大作用是以多邊文件的形式第一次讓朝鮮公開承諾了放棄核計劃和核能力的責任與義務,規範了各方為共同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應采取的行動,例如向朝鮮提供能源援助、安全保障以及逐步解除對朝鮮的孤立和製裁,等等,體現了在重大國際與區域安全議題上多邊合作的強大生命力。同時,聲明還對未來朝鮮半島局勢的穩定與安全作出了戰略性的規劃,為徹底結束半島緊張局勢確立了宏偉的願景。《共同聲明》已超越了單純的朝核問題,而是將更為深刻與廣泛的半島地區穩定與安全建設同解決朝核問題聯係在了一起,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有關各方願意在未來將數十年困擾地區安全的“朝鮮問題”與“朝核問題”聯係起來共同解決的決心與意願。聲明事實上協調了各方在朝鮮問題上的基本政策,強調合作與對話的必要性,承諾通過雙邊和多邊方式促進能源、貿易以及投資領域內的經貿合作;在2004年6月第三輪六方會談時堅決不願意在朝鮮“棄核”之前對朝鮮進行任何援助的美國,在此次聲明中也承諾將願意同中、俄、日、韓等國一起對朝鮮提供能源援助。這意味著布什政府朝核政策的靈活度達到了“新水平”。美國代表克裏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承認《共同聲明》是一項“雙贏”的協議。[2]
然而,《共同聲明》隻是朝著實質性解決朝核危機邁出的第一步。聲明還隻是一個原則性的共識,未來的具體細節和步驟性的談判仍將是艱巨和曲折的,還不能排除有關各方代表回國後是否仍會對聲明內容有不同解釋的可能性,聲明的約束力究竟有多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3]進一步來說,聲明中有些“刻意模糊”的措辭究竟今後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變成可協商一致的具體行動,還存在著眾多的不確定性。《共同聲明》中要求朝鮮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究竟如何“定義”仍然是一個關鍵問題。聲明現有的措辭“跳過”了有爭議的“濃縮鈾計劃”,但並不等於美國不再提朝鮮一直否認的濃縮鈾計劃,美國不可能放棄對朝鮮“濃縮鈾計劃”的追究。[4]《共同聲明》指出,各方尊重朝鮮所聲明的“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並同意在適當的時候討論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但《共同聲明》並不能理解為各方接受朝鮮可以保留“和平利用核能”的事實。美國並不同意給予朝鮮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5]此外,日本一直要求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同時解決日本人質事件。聲明在這方麵的措辭也是含糊的,隻是強調需要在“清算不幸曆史和妥善處理有關懸案的基礎上采取步驟實現關係正常化”。對於朝鮮一直爭取的朝美關係正常化問題,聲明保留了各自的立場,指出“根據各自的雙邊政策”采取步驟實現正常化。這意味著美國目前對朝政策中強調的“人權關注”問題將繼續是美國朝鮮政策的重要關注點。但這些依然存在分歧和爭論的內容並不能動搖各方對政治與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的信心。正如武大偉副部長在會後的新聞招待會上所提出的,不管前景如何困難,“我們決不屈服”。[6]
第四輪六方會談取得突破的原因分析
第四輪六方會談之所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原因顯然是多方麵的。首先,與會各方為會談的進展所表現出的前所未有的緊迫意識和所作出的相應準備是《共同聲明》得以簽署的最重要的原因。
自2004年8月朝鮮提出無限期推遲參加六方會談的決定之後,朝核問題的危機程度進一步加劇。一是有關朝鮮核武器能力發展的猜測和報道不斷出現,平壤究竟擁有多少可以製造核武器的核物質的評論和以往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估計認為朝鮮擁有2枚原子彈的說法已經讓位給了朝鮮可能已製造和發展出了能夠擁有6—8枚、甚至更多的核武器的論斷。在國際核不擴散進程中,謀求發展核武器能力的國家實際掌握核武器的數量與實現棄核的實際進程是成反比的。[7]換句話來說,想要成為有核國家的核能力越強,國際社會能夠推動其棄核的難度就越大。平壤核能力擴大雖然有朝鮮故意升高危機氣氛以迫使其他國家正視朝鮮利益要求的炒作因素,但自六方會談開始以來,各方無法就朝鮮棄核得出一致的“利益交換”共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非核大國的核裁軍曆史上,還沒有任何一次有效的核裁軍不是通過相應的利益交換獲得的。[8]二是在其擴大的核能力的基礎上,平壤在2005年2月10日公開作出了宣示擁有核武器和無限期退出六方會談的聲明,打破了自2002年10月朝核危機爆發之後朝鮮政府在核問題上曾經刻意使用的模糊立場,將原來平壤方麵強調的麵對美國的威脅朝鮮必須擁有“核威懾力”的概念直接明確化為朝鮮是一個事實上已經擁有了核武器的國家。雖然朝鮮並沒有如其在2004年數度提出的可以“證明”給世界看它的核能力,也沒有進行國際媒體曾一度非常關注的是否將進行“核試驗”,但朝鮮單方麵宣布自己是有核國家的聲明,進一步激化了國際社會與朝鮮在核問題上的爭議。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和日本加強了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和聯合軍事行動能力,美國再次確認對韓國承擔核保護的義務;朝鮮則在2005年3月威脅進行新的導彈試驗,並聲稱要對美國可能的侵略進行“核打擊”。[9]三是朝核危機的加劇與六方會談的停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麵對朝核局勢新的緊張卻似乎又無所作為事實上將六方會談逼入到了崩潰的窘境。盡管包括美國總統布什在內的各方強調六方會談是談判解決朝核問題的“唯一場合”,也是政治與外交解決朝核問題的“最佳途徑”,然而,希望向朝鮮施加更大壓力、並不惜將朝核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審議的呼聲在不斷增強。究竟如何解決朝核問題,是耐心等待和繼續緩慢地談下去,還是通過增加“壓力”與“製裁”手段迫使朝鮮讓步,六方之間的分歧與爭論也在繼續擴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5年7月28日恢複的第四輪六方會談成為了多邊會談機製能否繼續維持和發展的關鍵。在會談前和會談進行過程中以“大棒”與“胡蘿卜”為代表的“壓力”與“利誘”手段可謂交替使用。美國在會前“放風”說這是美國有耐心參加六方會談的“最後嚐試”。[10]美國國務卿賴斯在9月16日威脅說可能采取凍結朝鮮在美資產等手段,美國為解決朝核問題並不單純依賴六方會談。[11]這些說法固然是為了對朝鮮施加壓力,希望迫使朝鮮立場鬆動。但第四輪六方會談如果仍然無法形成任何進展,國際社會也必將質疑六方會談機製的能力和決心。朝核問題的僵局長期不能打破,對任何一方都不利,更無助於降低因為朝核問題而引發的東北亞地區安全的緊張局勢。
為此,第四輪六方會談無論是在會談的形式上還是在日程安排上都比以往曆次會談有了重大改善。一是會議時間拉長了。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從2005年7月29日一直持續到8月10日,13天的會期超過了以往三次六方會談會期的總和。二是會談形式多樣化了,在第一階段會議期間,美朝、日朝、韓朝之間進行了多次雙邊會晤。會晤的氣氛和認真程度都超過了以往多邊架構下的“雙邊”對話。三是會議要取得進展的決心空前提高。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未能取得共識,會談並沒有像以往那樣宣布結束,而是很快決定在8月29日舉行第二階段會談。這一係列的措施都表明各方期待會談真正取得成果的強烈願望。四是會前的相關準備將促成會談成果的善意表達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其中,中國方麵一再明確拒絕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向朝鮮提供糧食和燃油供應,拒絕在新一輪六方會談結束之前考慮將朝核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堅持應該為朝鮮作出適當的和必要的選擇留有“寬鬆”的空間,為第四輪六方會談的進展提供了“政治保障”;韓國盧武鉉政府堅持對朝鮮的“和平繁榮政策”,努力促進對朝政治與經濟接觸,下決心提高投入,為朝鮮棄核提供實質性的能源援助。這對正處於嚴重能源短缺狀況之中的平壤政府來說,具有難以抗拒的“誘惑”。2005年6月17日,韓國統一部長官鄭東泳作為盧武鉉總統的特使訪問朝鮮,在和金正日委員長的會晤中提出韓國願意在朝鮮棄核開始之後向朝鮮提供2000萬兆瓦的能源援助。韓國的這一決定將前三輪六方會談中比較模糊的“援助換棄核”原則實質化了。
會談取得突破的第二個因素是布什政府在六方會談中轉而追求比以往靈活得多的務實主義(pragmatism)路線,提升了與其他各方的協調與合作,為《共同聲明》的發表實質性地降低了白宮原來一直堅持的“美國門檻”。
布什政府雖然是六方會談的倡導者之一,但前三輪六方會談之所以難以突破,原因之一是美國不是希望通過嚴肅的談判,而是謀求通過施壓讓朝鮮認錯的方式來促成問題的解決。[12]美國的務實態度體現在白宮不再堅持讓朝鮮公開承認美國一向堅持朝鮮所擁有的秘密濃縮鈾計劃,對於朝鮮正在啟動反應堆進行新的武器級鈈材料的提取項目也不再要求平壤必須馬上停止或者凍結,美國願意改變以往“凍核”階段不援助的態度,和其他國家一起參與對朝鮮的能源援助;修正美國原來一直反對的朝鮮擁有和平能源開發的計劃,轉而同意在“適當時機”與朝鮮討論輕水反應堆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結束後不久,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希爾公開反對朝鮮擁有核能開發項目,表示朝鮮擁有核能計劃的想法是“擺不到桌麵上”的,朝鮮如果有核能計劃將是一個會“繼續引起麻煩的國家”。[13]更重要的是,在第四輪六方會談中,美國不再堅持2004年6月第三輪六方會談時所提出的朝鮮棄核方案。該方案隻給予朝鮮3個月的從凍核到棄核的過渡時間,並不以美朝關係的正常化以及改變整個朝鮮半島的《停戰協定》模式的軍事對抗作為美國爭取的目標。美國的這一方案是以往白宮一再強調的朝鮮必須接受的棄核“路線圖”。這一係列的積極變化說明目前主導美國朝核問題的基本方針已經被置換成了靈活的“賴斯一希爾路線”,並得到了布什總統本人的支持。以美國副總統切尼、聯合國大使博爾頓以及主管軍控的副國務卿約瑟夫為代表的對朝鷹派立場暫時在美國政府團隊中被邊緣化了。[14]美國在朝核問題上所采取的務實主義路線與以往的最大變化,是拋棄了過去所采取的“程式化的姿態”,例如,一定要朝鮮首先承認其濃縮鈾計劃,對朝鮮領導層根深蒂固的美國式看法,等等,開始轉向作出一些即便不情願、但有可能促使平壤政府轉型的妥協。[15]
第三個因素是中國因素。在兩個階段的第四輪六方會談中,中國為了達成書麵共識不僅直接草擬聲明草案,而且五易其稿。在綜合各方立場以及公正反應相關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對第5稿的聲明文稿采取了要求各方隻能作“同意”還是“不同意”的選擇,而無權按照自己的單邊要求來增刪文字內容,並加大了對猶豫中的美國的壓力。[16]中方的這一做法,不僅在聲明命運最為關鍵的時候起到了“臨門一腳”的作用,而且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中國作為“斡旋者”所持的客觀、公正的立場和對凝聚各方關注所具有的高超的把握能力。中方的這一技巧性的安排直接促成了《共同聲明》的簽署和發表,顯示了“收發自如”的耐心。[17]
“輕水反應堆”:阻礙六方會談的下一個“瓶頸”?
未來六方會談的前景決定於各方是否能切實遵守《共同聲明》。2005年9月20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提出隻有美國同意先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朝鮮才能重返《核不擴散條約》,並開始在國際監督下的棄核進程。朝鮮的這一立場不僅違背《共同聲明》的基本條款,也讓簽署《共同聲明》而帶來的第四輪六方會談的成果“縮水”。美國和日本很快對朝鮮的新立場作出反應,強調先提供清水反應堆的要求是“不可接受的”。[18]從目前來看,平壤似乎不準備改變自己的這一立場,9月26日,朝鮮再度發表聲明,強調美朝雙方在棄核問題上必須采取“承諾對承諾,妥協對妥協”原則,在不提供輕水反應堆之前朝鮮無法履行棄核的責任。輕水反應堆問題成為了第四輪六方會談之後製約未來對話的新的“瓶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