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降生一個月,在蘇州城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連我滿月酒之日,撫台大人都驚動了,前來祝賀。老蕭說:“小姐你是不知道,那場麵真是壯觀,老爺請的、沒請的,但凡蘇州城裏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要一睹小姐的芳容。”
聽說母親從房裏抱我出來,時任江蘇布政使的丁思孔大人看過我,向父親賀道:“蕭大人,早聽聞令愛誕時百花齊放,如今視之乃一粉妝玉砌的小娃娃,真是可喜可賀啊!”完了又問了一句:“不知是叫個什麼名字?”
父親一邊還禮一邊道:“小孩子還不曾取名,隻盼揀個好名字再用上。”
丁思孔大人一聽朗聲道:“聽聞令愛誕時,有桃花飛入蕭大人手中。詩經有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未若取‘灼華’二字可好?”
父親笑道:“下官小女得大人賜名原不該辭,隻是小孩子名字若起的太好,恐其嬌貴難養,嗯……這樣吧,待小女十五歲時取字②‘灼華’,另請丁大人前來為小女行笄禮可好,丁大人?”
丁思孔聽了也不惱,反而笑道:“由名成字,這可是進一步了,蕭大人抬舉了丁某,丁某高興還來不及呢!”
父親辭道:“豈敢豈敢。隻是大人的《桃夭》倒提醒了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③。‘灼灼其華’明豔動人,‘蓁蓁’樸實素雅,就叫蓁蓁吧。”
丁大人聽聞後唏噓不已,竟對著滿月的我說:“蕭蓁蓁啊,蕭蓁蓁,別人都道女子要豔麗奪目,可你父親卻寧可要你如樹葉兒般茂密地生長。你父親對你關愛之心,你可要銘記啊!”
注釋:
①根據《鏡花緣》改寫。
②古代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取字意味著成年,從那時起,朋友等類不可複呼其名,而要稱其字。在古代喊人名是很不禮貌的,比如《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怒斥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這裏的“求”就是冉有的名,孔子故意喊冉有名而不呼其字,有斥責的含義在裏麵。古人字不是亂取的,名和字要有相關性,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為“平原”;曹操,字孟德,操和德合成“德操”。
③引自《詩經&8226;周南&8226;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意為“桃花含苞滿枝椏,綻放燦爛一樹花”,“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意為“桃樹開花花似錦,葉兒濃密綠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