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聖人的存身之道(1 / 1)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說聖人比一般人動的遲卻到的早,不把身體當回事,身體卻保養得結結實實。為什麼這樣呢?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聖人能效法天地的許多道理,什麼道理都清清楚楚,“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天奉時。”意思是比天動的早一點,天也不違背他,比天動的遲了,天又送他一個機會。機會沒來時,他“藏器於身”,意思是去學各種本事,機會來了,肯定能抓得住。不像有些人,機會沒來,去上網聊天或打麻將,機會來了,也想去抓,隻可惜抓不住,因為自己沒有那個本事。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學,祿在其中也。耕,餒在其中也。”意思是聰明的人會把心思放在怎麼把事情做好上麵。“食”指報酬。事情做好了,自然會有好的報酬,它是一個結果,君子不會直接去關注結果。學會了做人做事,自然會有財富,否則,饑餓始終伴隨著你。比如一個做縣長的,經濟發展再不好,也把他餓不著。一個農民整天風吹日曬,稍有點天災人禍就會餓肚子。就像一個患了絕症的人,如果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總有一死,隻是遲早的問題。如果怕死的話,死的更快;不怕死,說不定還會多活些時候。在戰場上,活下來的反而是那些不怕死的人。看一些戰爭片,常常有這樣的鏡頭:一有困難,指揮官如果能身先士卒,士兵就會奮不顧身,指揮官性命就會生存下來。如果指揮官隻顧自己逃命,那麼,其下場不是斃命,就是做俘虜。比如現在許多民營企業老總大都比中層幹部坐的車好,如果反過來,讓中層幹部坐好車,自己坐差一點的車,那會是什麼結果呢?如果老總把大家的利益放在前邊,大家就會竭力為企業做貢獻。企業好了,老總自然什麼都有了。而如果老總一味地考慮自己,把自己放在眾人之上,那麼眾人就不會考慮企業利益,終有一日企業會垮掉的。“外其身而身存”也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做領導的不要把自己那個身份看得太重要。特別是現在,你在台上吆五喝六,下台就麻煩了,就會出現“牆倒眾人推”現象。這不是眾人不好,而是你有權、有錢時對眾人不好,過分的謀取自身利益的緣故,也就是不能“外其身”的結果。

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因為他能看到未來,明白真正的利益是什麼,能審時度勢,當為則為,當做則做,完全為“義”所當為的需要而努力去做。所以,才有“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樣的結果。